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此举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借鉴国内外新村建设经验,江苏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产业发展、着眼县域经济、加强科学规划,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没,深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2.
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掌前在农村中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阐述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对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党我国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乡镇政府是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基层组织者和引导者,搞好乡镇综合改革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加快乡镇政府综合改革,理顺党政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引导发展经济、正确执行“三农”政策和加强乡镇政府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局来看,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减轻农民负担问题.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当前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安徽而言意义尤为重大: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切实解决“三农”中实际存在的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展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关注的最大焦点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根据对总体局势的客观判断,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即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三农”问题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发展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我们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扶贫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能  曹阳 《科技信息》2007,(36):168-168,200
农村贫困是农村经济持续有效增加的一个瓶颈,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要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落到实处,必须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1]。不同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本文就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0.
吴新德 《太原科技》2007,160(5):6-6,8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4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4个1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到了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科技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前提和基础。在关注农民增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农村社会治安,把这个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目前,农村的治安现状令人担忧,加强农村治安环境建设不容迟缓,保证农村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意义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农村公共服务是"三农"的短板,严重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是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破解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重要机制。我国农村初步具备了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条件,使公共服务社区化成为可能: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与实践为公共服务社区化打下了基础;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零距离需求的企盼以及农村面临的社会与经济、就业、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等外部压力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村还存在大量新的社会矛盾,制约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并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重视和研究农村社会矛盾,而且必须正确处理农村社会矛盾。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改进干部作风的方法来解决好农村社会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1840年以来,随着中国国家性质的剧烈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以及中间环节(乡村基层组织)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乡村出现了衰败动荡的局面。后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乡村治理和经济衰败问题,这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提供了成功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彻底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将现代政府权力下延到乡村、直接面对农民的乡村治理结构。"人民公社"虽能有效控制农民,但不能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在后来的改革中放弃"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2004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由以"取"为主向以"予"为主转变,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目标和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和政策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国家"反哺"资金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也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针对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的诸多问题,笔者建议: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投入力度;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拓宽其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强化其支农作用;加快农信社的改革和创新步伐,使其真正成为金融支农的主力军;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多渠道解决“三农”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问题;合理引导、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郭立场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101-103
中国的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从不自觉到自觉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之所以出现,农村的稳定发展功不可没。然而,近年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三农"问题日益显现。解决当下的"三农"问题,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下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关于金融支持山西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山西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山西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体系,应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不同的农户金融需求主体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金融组织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由于历史与现实、体制与制度等原因造成的长期无法解决的农民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而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产生恶性循环,使得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差距,最终使作为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主要社会群体日益弱势化,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会不公正。而这种主要社会群体的弱势化趋势和社会公正的严重失衡导致了作为我国主要社会群体的农民日益被排斥出正常的社会政治系统和主流社会生活系统之外。因此,三农问题隐含的实质是社会公正失衡与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9.
论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欠发达地区三农资金供给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本质和特性决定了它对“三农”资金投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三农”资金需求饥渴的状况下,更应该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丛旭文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92-1396
农民失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化、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失地农民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制度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通过发展壮大地方经济,更好地为失地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保证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实现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减缓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地方经济就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最终实现失地农民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