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鳍鳠头骨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鳍鱯的头骨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与鲶科和鮡科鱼类头骨进行了比较.发现以大鳍鳠为代表的鲿科鱼类头骨既有相似于鲶科的一面,又有相似于鮡科的一面,从而肯定了鲿科的演化地位介于鮡科与鲶科之间.从大鳍鳠头骨上枕棘后端圆、不分叉,由于髓弧间板插入而不直接与背鳍第一基鳍骨相连等特征,确认大鳍鳠属Osteobagrus亚属.其头骨形态与南方鲶的相似性被认为是一种适应趋同  相似文献   

2.
李海军 《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2):1289-1295
下颌骨位于面部下方,与左右颞骨构成颞下颌关节.下颌骨是颅骨中唯一可动的骨,与头骨协同在咀嚼、发音等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头骨共同维持一定的面型.前人对人类下颌骨形态特征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下颌骨形态特征的时代、地区和人群变异;下颌骨观察性状、测量性状在人群关系研究中的价值;下颌骨与牙齿、颞骨下颌窝、头面部形态的关系;下颌骨形态变异的原因.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对人类下颌骨研究作简要综合论述,并对国内下颌骨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矢部龙(Yabeinosaurus)是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第一个蜥蜴类群.近年来发现了数量丰富的矢部龙化石,使得深入了解该属头骨形态的种内、种间分异成为可能.本研究借助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描述了一件近完整的大型成体矢部龙骨架化石.该标本展示了一些新的形态学信息,比如,三角形的下颌隅骨突、外上髁孔、尾自切和再生...  相似文献   

4.
科鱼类的韦伯氏器的形态与鲤科鱼类的不同,闩骨扁平或长针状,略呈孤形,舟骨“V”形,由匙状部、上行支、髁状突和舟骨沟构成;间插骨“V”或钧状,分为间插骨体、水平支、髁状突和上行支四部分;三角骨最发达,含前突、关节突和转换突等部分,韦伯氏器的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属间差异,可以作为科属间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嘉陵江Chang科鱼类骨学研究(Ⅰ)—韦伯氏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ang科鱼类的韦伯氏器的形态与鲁科鱼类的不同,闩骨扁平或长针状,略呈孤形,舟骨“V”形,由匙状部、上行支、髁状突和舟骨沟构成;间插骨“V”或钩状,分为间插骨体、水平支、髁状空和上行支四部分、三角骨最发达,含前突、关节突和转突等部分。韦伯氏器的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属间差异,可以作为Chang科属间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初始巢湖裂齿鱼(Chaohuperleidus primus)产自安徽省巢湖市马家山采石场南陵湖组上段地层(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斯帕斯亚期), 由于模式材料保存很差, 其骨骼学特征未被完整地记述。依据模式材料及同一层位发现的 3 件保存完整的新材料, 补充描述初始巢湖裂齿鱼的骨骼解剖信息, 修正其属征, 复原其头骨的骨骼模式。修正后的巢湖裂齿鱼属征支持以往的分类学结论, “顶骨与膜质翼耳骨愈合形成的骨块具有发育的前、中、后凹线, 鳃盖骨与下鳃盖骨高度近等, 下鳃盖骨具大的圆形前背突”是该属可能的近裔性状。巢湖裂齿鱼属与裂齿鱼属(Perleidus)的形态特征最相似, 除可能的近裔性状外, 与后者不同之处是次眶骨、鳃条骨和轴上鳍条的数量更多。依据巢湖裂齿鱼属头骨的骨骼特征, 与以往错误地归入裂齿鱼目的早三叠世类群及裂齿鱼目内最相近的类群进行解剖学比较和讨论, 为新鳍鱼类干群的谱系分析提供新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嘉陵江鲿科鱼类骨学研究(Ⅱ)──脊柱及附肢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嘉陵江科鱼类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比较表明,复台椎骨由前6权脊椎骨愈合而成。第四椎骨之髓棘与椎体间夹角的大小,背鳍第一辐鳍骨的形态及与上枕骨鳍末端的连接关系,匙骨近端外侧突的宽窄及尾鳍形状等具有明显的属间差异。复合椎骨第四椎体横突前部的形态,背鳍第一辐鳍骨腹嵴之侧突是否发达,胸鳍棘前后缘是否有锯齿,背鳍刺后缘是否光滑等可作为分种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四川短尾鼩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小型兽类.作者系统比较了四川省境内3个隔离的不同生态环境中四川短尾鼩种群在头骨形态上的地理学变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所测量的36个头骨形态指标中,岷山与邛崃山、邛崃山与盆东低山、丘陵区、岷山与盆东低山、丘陵区的四川短尾鼩种群已分别在24,26及34个头骨变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逐步判别函数分析显示颧宽、眶间宽、上颌第三臼齿长、上颌第三臼齿宽等变量是导致该3个地域四川短尾鼩种群头骨形态发生分化的主要变量.此外,对引起四川短尾鼩头骨形态地理学变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瓦氏黄颡头骨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并对鲶形目续骨的退化和前鳃盖骨功能的转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鲿科、鲶科、鮡科、胡子鲶科和鲤科共8种鱼类头骨的比较观察,发现鲶类头骨的又一显著特征,即上枕骨上有一对三叉神经叉脊支神经孔。 瓦氏黄颡的头骨由125块(含软骨)组成,其中脑颅37块,咽颅86块(颌弓20,舌弓37,鳃弓31)。其头骨的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1)无顶骨、后耳骨和下鳃盖骨; (2)腭骨呈棒状,后端游离,前端与上颌骨关节;上颌骨退化成短棍状以支持触须。 (3)上枕骨具发达的柄状上枕棘及腹脊,以及一对三叉神经叉脊支神经孔。 (4)前囟和后囟均存在,且较宽,表明其在进化上的原始性; (5)由泪骨、侧筛骨、筛骨、鼻骨和前颌骨构成的框架保护其发达的鼻囊; (6)由4对围眶骨和侧筛骨、额骨保护其较发达的眼; (7)前鳃盖骨与舌颌骨、方骨紧密关节,间鳃盖骨紧贴在上舌骨的外面,均参与悬器的形成; (8)鳃弓骨化不全,仅骨化出2枚基鳃骨、2对下鳃骨;相当于基一下鳃骨区域的其余部分终生保留为软骨; (9)具软骨性续骨。  相似文献   

10.
观察雄性白唇鹿头骨的形态结构特点。雄性白唇鹿头骨呈略狭长的锥体形四面体。颅长、颅宽、颅高分别为29 30、13 20和16 30cm;颅长与颅宽和颅高的比值分别为2 22和1 80;顶骨由前上方向后下方倾斜,顶间骨不明显,无枕内隆凸。雄性白唇鹿的齿式为20·1·3·33·0·3·3=32。  相似文献   

11.
湖北大学校园内的气生和亚气生绿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2.
北京北沙河湿地维管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北京北沙河湿地有维管植物87种5变种1变型,共93个分类群,隶属于36科68属.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3种;双子叶植物23科,40属,53种,1变种;单子叶植物12科,27属,31种,4变种,1变型.可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包括世界广布属23属,热带属13属,温带性质的属32属.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四川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定位站固定样方的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和种群分布格局.固定样方在1ha绝对保护的样地内.面积500m~2.海拔820m,砂岩,黄壤,典型中亚热带气候.500m~2样方内有维管植物57种46属24科.木本37种,草本14种,藤本6种.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主要是热带性质,占总分布型的61.36%;种的分布型主要集中在热带亚洲和中国特有类型,均占38.60%.群落层次清楚,银叶木荷为建群种,小叶栲和白毛新木姜子为第二亚层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伞形科植物种类繁多(世界有260余属2500余种;我国有90余属600余种),分类上十分困难,通过深入研究,该科植物在河南有27属55种1变种(其中有3种为河南新记录)。本文包括17属30种1变种。分布于省内各山区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生境中。有些种类为名贵的传统中药材,如明党参、柴胡等;有些则为香料植物,如芫荽(香菜)、茴香等。本文详尽描述了科、属、种的特征及地理分布与生境;编写了属、种检索表,并尽可能地对其化学成分和经济用途作了分析与记述。因此,该文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伞形科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有关部门教学、科研和生产提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重庆地区石灰岩植被区系组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重庆地区石灰岩植物组成简单,区系成分复杂,已经鉴定定名的维管植物有97科244属338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7属2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9科225属312种.从生长型看,乔木49种,灌木92种.藤本45种,草本152种.区系分区为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植物地区.属分布区类型热带成分42.62%,温带成分42.62%,地中海成分0.82%,中国特有成分1.23%;全世界分布的有24属.植被以草本占优势,木本多落叶成分,纸质叶最多,小型叶占极大比例,有肉质叶;喜钙植物丰富;植株多具针刺,鳞片;次生性明显.森林群落少,灌草丛多,这与石灰岩地区的干旱和土壤含钙丰富,以及土层瘠薄,有机质含量少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在湖北省蒲圻市陆水水库风景保护区共采集到粉蝶科蝴蝶8属14种,眼蝶科6属13种,灰蝶科12属12种,弄蝶科7属8种,其中16种为湖北省分布新记录,并记述了各种蝴蝶的学名,寄主和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17.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九寨沟种子植物(按恩格勒系统)已鉴定的植物有88科299属744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10属27种,被子植物84科289属717种.从生长型来看,乔木81种,灌木141种,藤木37种,草本485种.属的系数41.7.区系分区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横断山脉地区.属分布区类型温带215属,占83.65%;热带分布27属,占10.51%.地中海成分8属,占3.12%;全世界分布42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7种.植被组成中以冷杉、云杉、松等属的植物为优势种,阔叶树的优势种是杨柳科、桦木科、椴树科等.主要灌木有茶藨子、蔷薇、枸子、悬钧子、花揪、忍冬、杜鹃等植物.草本以菊科、禾本科、莎草科、毛茛科等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8.
河南蕨类植物新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河南蕨类植物新分布11种,隶属于7科、9属。  相似文献   

19.
以顺 1,2 ,3,6 四氢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 ,经还原 ,羟基保护 ,双键臭氧化开环 ,Wittig反应 ,双炔化 ,酯化 ,二醇化 ,二磺酸酯化 ,硫化 ,醇缩合共十步 ,合成了“烯 二炔”前体物 :6 硫杂 13 氧杂双环 [9.3.0 ] 3,8 十四二炔 .该合成法收率较高 ,反应条件温和 ,新化合物 ( 8) ,( 10 ) ,( 11)经元素分析 ,核磁 ,红外 ,质谱确证结构 .  相似文献   

20.
湖北种子植物区系的中国特有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种子植物区系分布中国特有属79属,120种,隶属于45科。科属种三者占中国同类的比例分别为51.1%、24.6%和16%,主要分布于鄂西山地。本文主要对湖北种子植物中国特有属的物种组成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