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王绪明 《科学通报》1986,31(2):159-159
本文应用红外光谱(IR)法研究了二乙氨乙基甲基硫逐膦酸丁酯(DEMBP)异构化的动力学反应。实验采用液膜法在4000—400cm~(-1)范围内记录了DEMBP在不同温度下红外光谱的变化,结果发现610cm~(-1)处吸收带强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而535cm~(-1)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加强(皆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
贡辉  陈声培  周志有  孙世刚 《科学通报》2001,46(12):996-998
研制了Pt微电极阵列,运用电化学原位显微FTIR反射光谱研究CO吸附的性能。发现经快速电位循环扫描处理可以在Pt微电极表面上产生一种纳米结构薄层,吸附在薄层表面CO的红外吸收给出谱峰方向倒反和强度显著增强的异常红外特征。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一种新型激光上转换染料, 即反式-4-[4′-(N-羟乙基-N-甲基胺基)苯乙烯基]-N-甲基吡啶对甲苯磺酸盐(trans-4-[4′-(N-hydroxyethyl-N-methylamino) styryl]-N-methylpyridinium toluene-p-sulfonate, 简称HMASPS)的双光子吸收和频率上转换性质. 测试了该染料DMF溶液的线性吸收谱、双光子吸收谱、单光子荧光谱、双光子荧光谱和上转换激光谱, 解释了双光子荧光峰的不对称性和其相对单光子荧光峰的红移现象以及上转换激光峰相对于双光子荧光峰的蓝移现象. 在光强为3.64 GW/cm2条件下, 用开孔Z扫描装置测得该染料在1064 nm处的双光子吸收截面为σ′2 = 6.0×10-48 cm4· s/光子. 在 1064 nm的皮秒脉冲激光的激发下, 可得很强的波长为626 nm的上转换激光, 激光上转换效率最高为8.4%.  相似文献   

4.
小波神经网络在红外光谱数据压缩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伟 《科学通报》1997,42(8):824-827
红外光谱是进行化合物定性及定量分析的重要依据,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较准确地反映所测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对应于众多的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因而,在保证红外光谱主要特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对红外光谱进行压缩,较大地减少数据量,进而改善红外光谱的存储、检索及处理等方式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小波神经网络(Wavelet neural network),简称小波网络,是基于小波分析所构造的一种新的神经网络模型,目前在化学界尚未见到介绍和应用.本文将其应用于聚苯乙烯薄膜红外光谱的压缩表达.结果表明,小波网络在大量压缩数据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恢复原有红外光谱,特别是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  相似文献   

5.
孙晶  王力彦  高见  于曦  王治强 《科学通报》2004,49(24):2531-2535
设计合成了两种代数的外围带有羧基、内核为9,10-二苯基蒽的聚苯醚型树状分子. 分别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 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两种代数的树状分子与聚4-乙烯基吡啶的交替沉积. 研究表明, 这种将发色团引入多层膜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脱附. 同时, 荧光光谱的研究证明, 树状分子可以防止发色团在薄膜中的聚集, 增大树状分子的代数可以增强单个发色团的荧光强度, 这为发光材料薄膜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运用原位时间分辨FTIR反射光谱在分子水平研究乙二醇(EG)在Pt(100)单晶电极上吸附和氧化的动力学过程. 在0.10 V的时间分辨光谱中, 当t>5 s于2050 cm-1附近出现的红外谱峰归因于EG解离吸附产物线性吸附态CO(COL)的红外吸收. 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变化还证实, 吸附态CO在Pt(100)表面呈均匀分布; 当t>70 s于2342 cm-1附近出现CO2的不对称伸缩振动谱峰, 指认为EG的直接氧化. 研究发现随着电位升高, 直接氧化逐渐成为主要反应途径, 使解离吸附反应削弱. 当电位高于0.40 V以后, EG的氧化主要通过活性中间产物(–COOH)的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7.
纳米铂钯合金膜电极上CO吸附的异常红外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治  孙世刚  丁楠  周志有 《科学通报》2001,46(10):806-808
彩和电化学循环伏安共沉积方法在玻碳基底上制备纳米级厚度的纳米铂钯合金膜电极(nm-PtPd/GC),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观察发现,PtPd合金膜由椭圆形层状晶体组成,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显示出吸附在nm-PtPd/GC电极上的CO的红外吸收显著增强、谱峰方向与在Pt、Pd电极表面得到谱峰方向相反、半峰宽明显增加等异常红外效应的特征,测得的红外增强吸收因子随PtPd合金膜厚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在实验条件下最大达到38.3。  相似文献   

8.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铂金属纳米微粒. 经TEM表征纳米Pt微粒的平均直径为2.5 nm.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纳米微粒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与本体Pt相比, 吸附在Pt纳米微粒表面CO的氧化电流峰较宽. 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检测到Pt纳米微粒电极表面的孪生吸附态CO, 以及随电极电位变化线型吸附和孪生吸附态CO向桥式吸附态CO的转化过程. 还发现了Pt纳米微粒上吸附态CO的增强红外吸收等一系列特殊性能.  相似文献   

9.
E-10-羟基-2-癸烯酸对急性辐射损伤的防护和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凤 《科学通报》1983,28(10):639-639
我们从蜂王浆中分离出一种白色结晶,熔点为58—59℃,该物质化学性质稳定,经光谱法(红外、核磁及质谱)及化学法测定结果为:E-10-羟基-2-癸烯酸,将该酸进行抗辐射试验,发现该酸具有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用分步酸化-分步加料-离子交换冷冻法合成了钌取代的多金属氧酸H6Ru(H2O)FeW11O39·18H2O (配合物1),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和X 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具有Keggin 结构. 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和电化学阻抗谱法测定了所合成的多金属氧酸的热稳定性及质子导电性.  相似文献   

11.
罗慧敏 《科学通报》1987,32(14):1074-1074
新合成的Cr(β-dik)Cl_2L_2型混配配合物中的β-dik(β-二酮)是分别指acac(乙酰丙酮)和dbm(二苯甲酰甲烷),L是分别指py(吡啶)、β-pic(β-甲基吡啶)和γ-pic(γ-甲基吡啶)。文献[1]曾提出当CrCl_3(thf)_3形成Cr(β-dik)Cl_2(thf)_2后稳定性会提高。至于CrCl_3L_3形成Cr(β-dik)Cl_2L_2后稳定性的变化如何,本文拟从远红外光谱图中Cr—N(Py)伸缩吸收  相似文献   

12.
陈卫  姜艳霞  孙世刚 《科学通报》2002,47(22):1698-1701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铂金属纳米微粒。经TEM表征纳米Pt微粒的平均直径为2.5nm。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纳米微粒电极的电化学性质,与本体Pt相比,吸附在Pt纳米微粒表面CO的氧化电流峰较宽。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检测到Pt纳米微粒电极表面的孪生吸附态CO,以及随电极电位变化线型吸附和孪生吸附态CO向桥式吸附态CO的转化过程。还发现了Pt纳米微粒上吸附态CO的增强红外吸收等一系列特殊性能。  相似文献   

13.
HZSM-5沸石上正丁胺程序升温脱附和热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华 《科学通报》1987,32(13):996-996
一、前言 ZSM-5沸石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了解沸石上酸中心性质、数目及强度分布有益于解释它的催化性质。NH_3、吡啶的程序升温脱附是常用方法。和NH_3(pK_b4.75)、吡啶(pK_b8.75)相比,正丁胺(pK_b3.23)碱性较强,能和较弱酸中心作用,常用于滴定、红外、程序升温脱附,其  相似文献   

14.
吕斯骅 《科学通报》1984,29(16):996-996
1978年4月美国发射了热惯量卫星,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区分岩石的类型。卫星上安装的热惯量制图辐射计有两个波段:可见-近红外波段(0.5至1.1μm)和热红外波段(10.5至12.5μm)。它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测量地面吸收的太阳能量,用热红外波段确定地面的热辐射强度。1978年3月发射的卫星-3上的多光谱扫描仪(MSS)及1981年发射的陆地卫星-4  相似文献   

15.
谢慧瑗 《科学通报》1984,29(17):1060-1060
一、碳酸盐岩的中红外光谱特征 碳酸盐类矿物的中红外反射光谱一般都较清晰,不同地区矿物的特征峰基本一致,图1为桂林-阳朔地区几种有代表性的正常沉积的灰岩光谱,K-60是阳朔以北泥盆系灰岩;  相似文献   

16.
赵尚勃 《科学通报》1985,30(9):662-662
引言 关于斜方辉石Fe~(2 )电子光谱的实验测定和晶场分析,已有过许多工作。在2200~27000 cm~(-1)范围内已观测到20多条吸收带。但对光谱的理论分析还只限于较强的三条红外吸收带;对可见区和紫外区的大量吸收肩、峰,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至今尚无人作出完整的理论解释。文献[4,5,9]通过对三条红外吸收带的理论分析所作的关于Fe~(2 )晶位对称性的论断,由于参数多、谱带少,似嫌根据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7.
波长 韦布的主要观测波段为红外,并且拥有4台用来拍摄天体图像及光谱的科学仪器.这些仪器提供的波长覆盖范围为0.6~28微米(1微米等于1×10-6米).而电磁波谱的红外部分处于0.75微米左右到几百微米之间.这意味着韦布的工作范围主要在电磁光谱的红外段,在可见光范围内(特别是在可见光谱的红色和黄色部分)也具有一定的观测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建平 《科学通报》2007,52(11):1221-1231
近年来出现的飞秒激光二维红外(2D IR)光谱技术具有以飞秒时间分辨率测定凝聚相分子动态结构的潜力.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飞秒激光的脉冲宽度, 分子结构信息存在于二维谱的对角峰和非对角峰中. 本文较为全面地论述了2D IR的基本原理, 介绍了2D IR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动态, 特别是近年来2D IR在蛋白质及多肽的结构和动力学方面的代表性研究结果; 并以蛋白质酰胺-Ⅰ带为例, 着重探讨了一维和二维红外光谱模拟所用的振动激子模型, 以及量子化学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在激子模型和光谱模拟中的应用. 还简单介绍了偏振光的调控在二维红外光谱学中的用途以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也介绍了同位素取代, 特别是碳-13取代在多肽结构的2D IR表征中的有效性, 并分析了水溶液中多肽局部动态结构研究的一个实例. 最后, 提出了2D IR的一些基础研究方向和应用研究方向以及有待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道火 《科学通报》1992,37(17):1624-1624
自80年代初期以来,我们对激光法制备的纳米氮化硅的物理特性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了较多新的物理现象,如红外特征吸收峰畸变,红外金吸收特性,拉曼位移畸变等。本文首次对激光法制备的纳米非晶态氮化硅粉末及其加压成形块体的荧光光谱进行研究,提出了硅悬挂键作为陷阱中心和复合中心的荧光光谱新的作用机理。同时发现粉末压成块体时  相似文献   

20.
刘志杰 《科学通报》1991,36(11):834-834
取代10 H-吡啶并[1,2-a]吲哚盐可用作光敏染料和荧光增白剂。其性能与光谱性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光谱特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此类化合物的合成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对已合成的九种(1—9)系列型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题示化合物的8-位引入共轭基团,能使最大吸收波长λ_(max)和最大发射波长λ_(em)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