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毛泽东的对苏外交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光辉典范。他一贯擅长的哲学思维使他能够在更深邃、更广阔的视野中,观察和分析中苏关系演变的规律,并据此制定出符合实情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坚定了独立自主的决心和信心,也使他的对苏外交思想和实践带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光辉。具体表现在:以斗争求团结的矛盾论方法;关于学习苏联、赶超苏联的辩证思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增强对苏外交的群众基础与实力地位;依据意识能动性原理,重视发挥思想和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以祝贺斯大林70寿辰的名义去苏联访问,出访时间长达三月之久,是外交吏少见的;而出访的最终目的是签订一个条约,这是1949年7月刘少奇访苏时与斯大林谈妥的。为什么毛泽东到苏后迟迟签订不了,症结何在?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中说:“我逗留苏联时间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那么,有关共和国利益的问题是什么?本文想就这些方面略陈管见,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翟隽 《世界知识》2021,(1):71-71
杨福昌大使是我国中东外交的开拓者、践行者和贡献者。他是新中国第一批公派赴埃及学习阿拉伯语的留学生,行前两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也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外交官。他曾长期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阿拉伯语翻译,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多年奋战在中东外交一线。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台海危机"是毛泽东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局势的战略反应,也是其将新的外交理论付诸实施的重大行动。由于毛泽东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和"不断革命"外交理论以及由此越来越明显的中国外交的"激进"色彩,使得中国同苏联外交政策的分歧不断加大。第二次"台海危机"使得苏联陷入两难境地,不仅在中苏同盟关系上投下阴影,还加深了中苏在台湾和沿海岛屿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同时也促使赫鲁晓夫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武器和核技术。第二次"台海危机"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苏关系的走向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5.
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形成了毛泽东外交思想.周思来作为毛泽东的战友,不仅是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而且是举世公认的杰出政治家、外交家.他在新中国外交实践中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坚持贯彻独立自主原则,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支持被压迫人民的正义事业,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以非凡的聪明才智,把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完美结合起来,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一生只出国访问过两次前苏联,第一次访问虽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处于被动状态,但通过访问,两国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从而为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第二次访问时虽然毛泽东受到很高规格的接待,中国也由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拥有崇高威望而处于平等甚至相对主动状况,但访问后中苏关系却开始渐行渐远,最终走向严重对立。毛泽东的两次访问成为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史上的两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苏联外交部作过多次报告,谈苏联对外政策和苏联外交的改革。今年7月,他又在苏联外交部的科学—实践会议上作报告,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精神以及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对苏联对外政策和苏联外交的反思,就这一领域中的一系列原则问题提出了批评性的意见。下面是这篇报告的摘译。标题和插题都是本刊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8.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特别是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概念。他在阐述苏联对外政策时明确提出,要“采取新的态度、新的方法和新的形式”。据苏联领导人说,这是他们“饱经痛苦”和进行“严肃而大胆的思考”后提出来的。人们还注意到,去年12月以来,苏联报刊对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或不指名的批评。看来是苏联尝够了勃列日涅夫在外交上留下的苦果,正对勃列日涅夫外交进行反思。那么,勃列日涅夫外交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世界知识出版社最近正巧出版了《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一书,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据此作出回答。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人员编著的这本书,以多达65万字的篇幅收录了勃  相似文献   

9.
20年来,我国的对外事业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里面也凝结着国际问题研究界的辛劳、创见和心血。新时期的外交工作取得的这些重大成就,是同邓小平外交思想密不可分的。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例如,独立自主一直是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基本点。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明确地确立了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军事战略关系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又如,毛泽东、周恩来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总结战后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实践,进一步指出,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0.
风云一时的谢瓦尔德纳泽挂冠而去,个中原因耐人寻思。老资格的别斯梅尔特内赫上任,其影响有待琢磨。在外交舞台上风云一时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终于在今年初得以遂愿,挂冠而去。谢瓦尔德纳泽是在1985年接替老资格的外交家葛罗米柯出任苏联外交部长的.5年来他被公认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最得力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11.
几十年梦寐以求的东西一朝到手,却发现它既烫手又扎手……西方对超级大国苏联的迅速崩溃既是敏感的,又是迟钝的。说它敏感,最明显的是美国国务卿贝克在苏联解体前夕的12月16日匆匆前去,赶上了对苏联的最后一次访问;说它迟钝,也表现在贝克此行上,他神情迷惘、喜优掺杂,一时拿不出明确的对策来。承诺得来太容易象贝克苏联之行所表现的这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相似文献   

12.
葛罗米柯是苏联外交的“六朝元老”。他在任时间跨度之大,在苏联的对外事务中所占的分量之重,会见的外国政要之多,积累的经验之丰富,个性、风格之鲜明,在世界现代外交史中恐怕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3.
7月13日至16日,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访问了英国。这是谢瓦尔德纳泽一年前就任苏外长以来第一次访问西欧国家,也是近十年来苏外长对英国的首次访问。这次访问是在英苏关系进进退退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引起国际舆论的瞩目。近年来,英苏关系一直比较冷淡。苏联对英国参加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研究、拒不接  相似文献   

14.
张闻天,曾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在中共中央负总责,1951年4月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身份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时期,他身处外交第一线,积极参与两国在外交上相互配合和在经济建设上相互帮助的一系列大事,为完成加强中苏友好这一关系到新中国巩固和发展以及战后国际局势发展方向的战略任务作出了努力。在斯大林逝世、苏联内外政策酝酿着后来集中体现于苏共二十大的重大变化时,他见微知著,领导使馆同志调查研究,及时写出一批报告,出色地发挥了驻外使节作为党和国家耳目的作用。他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外交的"欧洲年"。习近平主席3月22日至4月1日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欧盟总部实现了成功访问。李克强总理在一年之内三次访问欧洲。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已实现了全覆盖式的合作。对外关系中以往所谓"冷点"、"热点"的差别已远没有那么突出,中国外交已经很难厚此薄彼了。因此2014年既可以说是欧洲年,也可以说是亚太年、周边年等等。总之,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中国的外交中已经不存在重要和不重要之分了,差别或许主要在于首要和非首要之间。  相似文献   

16.
“葛罗米柯色彩”更浓安德罗波夫政权诞生已有半年,苏联外交是否有变?我的结论是,基本上未见大的变化。一是因为时间太短。安德罗波夫总书记首先要巩固其权力基础,把人事和经济等内政问题放到优先地位,这是理所当然的。他的前任也是在执政六、七年之后才确立“勃列日涅夫外交”的。安德罗波夫展开“葬礼外交”之后,只出过一次国,即年初去布拉格参加华约组织首脑会议。他在机场迎送的外国元首也只有一个,即5月初访苏的东德党总书记兼国务委员会主席昂纳克。现政权的外交路线之所以仅仅继承或延长勃列日  相似文献   

17.
新出版的《毛泽东外交文选》,编入了毛泽东自1937年7月至1974年5月这段时期关于外交方面的文章、讲话、批示、电报稿等160篇,涵盖了这37年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揭示了毛泽东一整套外交战略思想和理论。《文选》深刻地反映出毛泽东外交战略和理论的形成。毛泽东同志善于总结历史经验,集中全党智  相似文献   

18.
波伦     
波伦是目前美国国务院的苏联事务特别顾问。他生于1904年纽约的一个银行家的家庭。192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柏林和巴黎的大学中专门研究苏联的历史、语言和外交。能讲流利的俄语。波伦从1929年起投身外交界。起先,在布拉格任副领事,在莫斯科任副领事、三等秘书、二等秘书和领事。他的显露头角是在罗斯福当总统的时候。这是因为苏美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和苏联的接触多起来了,罗斯福需要一个通晓俄文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初,为了了解新中国对苏联的立场和政策,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了西柏坡。双方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涉及到的中国主权问题,苏联向中共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新中国政权的性质和对外政策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会谈。会谈的结果大大消除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疑虑,苏方采取了支持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立场,中共也明确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193年~1941年)苏联对欧外交,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其中对1939年英法苏谈判的评价分歧更大。笔者认为,要正确评价1939年英法苏谈判中苏联的外交方针,不能单纯就这次谈判即下结论,而应该把它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对欧外交联系起来评判,才能够更准确、更客观地理清苏联外交的得失。为了总结社会主义外交的经验教训,本文仅就苏联对欧外交的缺陷发表浅见,请方家批评指正。在1939年英法苏谈判中,以张伯伦为首的绥靖分子固然有提防苏联之意,苏联也同样有防英法之心,因而,谈判注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