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象征写作手法及意义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中期美国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的爆发。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宝荣 《科技信息》2010,(36):I0135-I0135,I0137
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与生态运动在20世纪中期以后逐渐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批评方法。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点,来分析托尼·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中描绘的17世纪北美殖民地初期蓄奴制社会状况。在父权和奴隶制度下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及对大自然的破坏,反映女性对自由的挣扎,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对大自然迫害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3.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典籍,它本身也具有非凡的文学意义。在《圣经》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叙事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中的公开型叙事者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它所取得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姜楠 《西藏大学学报》2003,18(2):55-56,79
斯托夫人所著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汤姆大伯的小屋》、《黑奴呼天录》和《贱民生涯》等),是美国19世纪中期废奴主义文学的代表作。研究认为,《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而且在美国文学舞台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自去年以来,弗洛依德事件暴露出的种族问题引起美国舆论强烈反应。为了缓解矛盾,美国东部时间6月17日15时51分,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东厅签署《六月节全国独立日法案》(以下简称《法案》),确立了美国第11个法定联邦假日——六月节。作为废奴运动纪念日,六月节在国会立法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6.
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在1886年写的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提出了当时最为迫切的社会主题——反对压榨黑人的蓄奴制。它生动而广泛地展示了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相似文献   

7.
《玫瑰门》是铁凝创作的一部真正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长篇力作。铁凝在带有自传性的叙事手法中,以她别具匠心的叙事艺术,在对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色的巧妙安排中,打开了女性沉重的命运之门。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麻将这个重要意象起着叙事结构手段和叙事动力的作用。本文以西方女权主义反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和美国少数族裔妇女创作探索轨迹为背景,把《喜福会》放在华裔母系文学语境中,分析小说如何发扬和推进美国少数族裔、尤其是华裔妇女写作传统,利用麻将意象建构独具特色的去中心、多视角、多元在场、环形流变的叙事策略,挑战和颠覆父权大一统叙事规范,呈现华裔女性身份建构过程的复杂性、解构性和动态发展性。  相似文献   

9.
张静  李晶 《科技信息》2010,(10):168-168,170
身体社会学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分支。以身体社会学理论为支撑点,来分析托尼.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中描绘的17世纪北美殖民地初期蓄奴制社会状况。男人通过父权和奴隶制控制女性的身体以及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疾病对身体的侵害,反映人们对求生的挣扎。身体上的残缺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分裂。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期,作为美国的废奴主义文学代表作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不仅以其“强烈的感染力”成为美国文学宝库中的力作,在美国文学史殿堂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更因为这部小说无情揭露了南方奴隶制度的残暴,激发了全美人民的正义之情,吹响了反对奴隶制度的号角,促使南北矛盾日趋尖锐,直至1861年内战的爆发,推进了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文学著作具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也许,当年美国总统亚拉伯罕·林肯把斯托夫人赞誉为“发动南北战争的小妇人”。正是出于这种缘故。  相似文献   

11.
美国废奴运动是废奴主义者发起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向为美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美国史研究中的弱项。80年代,我国部分史学工作者在林肯评价问题上步入误区,宣称林肯是废奴主义者。这一误解之所以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对废奴运动缺乏研究。其实,废奴主义者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系指美国内战前一批主张立即地无条件地废除奴隶制度的人士,他们主要以宣传鼓动为武器,向南部的奴隶制度挑战。废奴主义者态度十分激进,甚至偏激,同林肯在奴隶制问题上所持的稳健主张适成鲜明对照。本文试图就美国废奴运动的形成及其主要派别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有助于澄清“林肯是废奴主义者”这一误解。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民族女作家中,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旦·依斯热依勒和哈萨克族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具有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意识,她们推出的中篇小说《轨道》和《魂在人间》,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提供了可供叙事学研究的文本。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特征、民族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比较这两个文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他们眼望上苍》是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因为它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早描写黑人女子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之一,还在于作者对写作手法合理有效的运用。赫斯顿运用框架叙事和奴隶叙述表现了主人公珍妮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主题。在使用这两种传统叙述模式时,赫斯顿并非完全拘囿其中,而是很具独创性地超越并改写了它们。  相似文献   

14.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韩松晓 《科技信息》2013,(20):183-184
本文以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细读作品文本,结合纳博科夫的自传及其文学观,分析了纳博科夫长篇小说《洛丽塔》中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和其女性人物形象生成的原因,试图从中窥视出纳博科夫的女性观、婚恋观,并发掘出这些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尤多拉·韦尔蒂和凯瑟琳·安·波特同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两人的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南方的生活。两人的短篇小说作品《熟路》和《威塞奥尔奶奶的弥留之际》堪称短篇小说的典范。两篇小说用不同的叙事手法刻画了性格坚强,命运多舛的女性,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印度现代印地语女性作家曼奴·彭达莉在其代表作《班迪》中展现了女性主义思考和成熟的女性叙事策略。她通过孩童的新颖视角,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并将其客观地呈现给大众。印度知识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中是处于边缘化的群体,曼奴·彭达莉巧妙地运用策略使"雪恭"这个印度知识女性的符号从社会边缘上升为小说文本的主体。她将自己对女性的关注和深刻的认识蕴藏在表层化的儿童视角中,既关注了离异家庭中儿童的遭遇,又对印度知识女性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结构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叙事结构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工业与文化转型期的世界观,也透视出反讽与传奇两种不同文学体裁在小说中既相融又相斥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的身体叙事体现了作者凯鲁亚克对美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教伦理的反叛。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肯定了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正当性,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而《在路上》的身体叙事则意味着作者对新教伦理的反叛、解构,并不断在反叛与解构中重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在禅宗思想中找到了精神信仰。这不仅深深影响了美国二战后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而且也发展与丰富了美国的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20.
阿来创作的小说《云中记》,其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地震文学体裁的当代小说,具体体现在:多线索的篇章结构,带有民族特色的时空观、世界观,以及阿来自己的科学意识。在这些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云中记》的叙事特征呈现出既有科学时空观的主导性,又有苯教时空观的分线索叙事效果。而从宗教信仰角度解释的小说主人公阿巴,其结局也相较其他的地震文学,更增添了人物的主体悲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