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只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另一只狼气喘吁吁地从它身边经过,这使它十分惊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没有!”“有人在追赶你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没命地奔跑呢?”那只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狮子要来?”听了这话,它放下心来:“狮子是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  相似文献   

2.
它就会高兴的说“你一定是有好事了”;如果敲打它的话蹞就会愤怒的说出“可恶~不要~”。它还可以表现丰富的感情。另外,在吃饭时间会说出“肚子饿了啊~”,在用户的生日时会祝福“HappyBirthdayToYou”。这些都是可以自己设定时间的。———PCPOP-电脑时尚机器猫的“多拉A梦”@Viking  相似文献   

3.
秦昭 《科学大观园》2009,(14):52-52
历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书,过去又称“历日”、“宪书”、“通书”。在封建帝王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布的,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皇历”。清乾隆时,因为乾隆皇帝的名字为弘历,为了避讳,历书又改名叫“时宪书”。  相似文献   

4.
德国《星期日图片报》评出了世界十大宠物“富豪”。它们对自己的财富一无所知,但都过着富翁般的生活。说它们都是因继承遗产而成为“富豪”是不公正的,因为其中有一个宠物就是当上美国电视连续剧中的明星之后才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在这个排行榜上名列榜首的是德国牧羊犬“金特四世”。它从其父“金特三世”那里继承了1.4亿欧元。它的财富故事要从1992年说起。那年,“金特三世”从它的女主人卡洛塔·利本施泰因那里继承了9200万欧元的遗产———这还不包括它得到的她在巴哈马和意大利等地的财产。“金特四世”的财产管理人用650万欧元在迈阿…  相似文献   

5.
拓扑学(topology)是数学中的一个学科。这个学科曾经叫作“形势几何学”,这个名称是数学家江泽涵创制的,但它使用的时间不长。后来topology 翻译成了“拓扑学”。“拓扑学”是一个音意兼译词,它的产生应该在20世纪40年代。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与伪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科学指出一个事物属于某一类,但又同属于这类中的其他事物有相区别之处,是给它下定义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因此我想在回答“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时,可以而且应该这么做。科学属于知识。它属于“知识”这个“类”。它包括在“知识”的外延之中。然而“科学”不等于“知识一般”。  相似文献   

7.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考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是《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日食说”提出后,它成为西周年代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文章考察了这条记录在古书中的各种来源;讨论了它作为天象记录的可靠性,评述了近人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案,对于“郑”的地望,文章在简述前人的工作后提出它与“日食说”有关的种种线索。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著作中“蛋白体”的原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的由来恩格斯在其著作(特别是《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多次在使用“蛋白”、“蛋白质”这样的术语的同时使用了“蛋白体”这一术语,而这一术语又是和恩格斯关于生命的著名论断——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相联系,所以它就成了人们十分关心的一个概念。“蛋白体”这一术语在现代化学中已经消失,至少一般科技工作者很难有机会在当代的化学文献中遇到它,于是对它的理解便发生了困难。结果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按照自己的逻辑加以理解,几乎到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地步了。有人说:蛋白体“大体上是与原生质同类的东西”;又有人说:“蛋白体应该是指蛋白质和核酸两大类生物大分子的复杂体系”;另有人说:“蛋白体是以蛋白质为基础的多物质体系,  相似文献   

9.
圆石 《科学大观园》2014,(24):65-65
一只失踪4年的非洲灰鹦鹉,最近终于又和美国加州的主人团聚了。但它的英语语言能力却已经完全没有了,现在只会说西班牙语。主人达伦·奇克非常高兴鹦鹉奈杰尔回到自己身边。“第一眼我就知道是它……它棒极了。”但在丢失前,它说的是英式英语,而如今它拒绝说英语,转而用两班牙语说“再见”、“早上好”。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5,(14):35
自从前年“夫君”——“巴倒烫”告别人世以来,国内最大的淡水龟“胖妹”一直寡居在北温泉水族馆,但它似乎不但不悲伤,反而生活更加得悠哉。原因是它“移情别恋”了。不过它所移情的对象,并非另一帅气的公龟,而只是一个个黄黄的香蕉。平日里与之很有交情的饲养员介绍说,要是你空着手呼唤,它就是装聋作哑不予理会。而一旦亮出香蕉,它那并  相似文献   

11.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以“帝王”来命名一只蛾子,你也许会说。这未免太夸张了吧?不错,如若它仅仅是以其长达几十公分的双翼赢得了这样的名号,那的确是有夸张之嫌;但是,当你知道了它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真的是非它莫属。  相似文献   

12.
“原子量”和“分子量”还是保留为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子量”和“分子量”这两个词对于学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是实在太熟悉了。谁都知道它是指原子和分子的相对质量,而非为重量,定义也十分严格。虽然后来ISO31把它相应命名为“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但人们总觉得它跟“原子量”和“分子量”没有什么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隐身”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中。虽然在古代它经常出现在笑话与童话中,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然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古老的梦想正一步步逼近现实。美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变色衣”,它能在特定条件下改变颜色。这种“变色衣”的出现代表人类通向“隐身之梦”的道路又多了一条,因为它最终将能像变色龙的皮肤一样,随时与环境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06,(21):28
植物“箭”非洲中部的森林中,有一种长着坚硬、锐利的刺的树木,当地居民称之为“箭树”。箭树的叶刺中含有剧毒,人、兽如被它刺中,便会立即伤命致死。有趣的是,当地的黑人常用这种箭树做成箭头和飞镖,用来猎获野兽、抗击敌人!植物“枪”植物“枪”中威力最大的要数美洲的沙箱树了。它的果实成熟爆裂时,能发出巨响,竟会把种子弹出十几米之外。所以,只要沙箱树结好果实后,人们便不敢轻易地接近这种植物“枪”了。植物“炮”喷瓜号称植物“炮”,它生长在非洲北部。由于它的果实成熟以后,里边充满了浆液,所以喷瓜一旦脱落,浆液和种子就“嘭”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为何独钟“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 11月底 ,广东佛山发现了第一例中国的“非典”(沙斯 )病人。 12月初 ,在河源又相继发现了第二和第三例。广东的医生觉得这个病很怪 ,病人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病症 ,而且肺很硬。后来 ,他们又发现这个病有高度的传染性 ,有很强的致命性 ,是非同一般的肺炎 ,因此把它列为“非典型肺炎” (atypicalpneumonia)。非典型肺炎就这样在中国大陆传开 ,后来 ,为了方便 ,又简称之为“非典”。如果不知就里 ,乍见“非典” ,大概很难猜想那是什么东西。看它的全名 ,非典型肺炎 ,似乎也看不出它的“厉害”。后来 ,世界卫生组织给这个病定了一个新的名字 …  相似文献   

16.
肯尼亚一只小河马在海啸中幸运逃脱,但是海浪却永久地带走了它的妈妈。就在小河马失落无助的时候,一只体形巨大的百岁老龟走进了它的生活,成为了它的“新妈妈”。据法新社1月6日报道,这只小河马名叫“欧文”,目前的体重是300公斤。在26日的海啸中,“欧文”被巨浪从萨巴基河(Sabaki)带到了印度洋,好在最后被冲上了岸,并及时地被野生动物巡逻员发现,从而保住了性命。现在,“欧文”被送到了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的动物管理机构,并快乐地和一  相似文献   

17.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如何获得幸福”的科学,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积极心理学相信,人们要求的不仅仅是“结束痛苦”,而是“更幸福”。  相似文献   

18.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的争论渊源流长,在人类思想史上它是一个古老的,然而又常新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这个问题“自第一位旧石器时代的战士偶然地被石块绊倒时起就已经为人所辩论了”;说它是“常新的问题”,是因为它总是随着科学和哲学的世界图景的改变而变换自己的形式。它就象斯芬克司一样,向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说:“请你解开我这个谜,否则我便吃掉你的体系!”今天在复杂性科学的世界图景中该问题又有了哪些特点呢? 一、问题的背景早在古希腊时代,德谟克利特就指出,凡是受因果关系制约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被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所有”式命题中的“所有(all)”,维特根斯坦指出:“所有”不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列举和归纳所得的命题形式,而是建立在可能性基础上的假言逻辑形式;作为一种逻辑形式,它是完全的(但不是全体或“所有的”),但是,作为一种描述世界的形式(陈述),它又是不完全的,它是一幅关于世界的不完全图像;“所有”的语言表述形式是一种无否定性后缀的语句形式;“所有”不同于“所有的”,它相当于语词“任何”的语法功用。据此,维特根斯坦认为,科学命题是假设而不是陈述,它是不可证实的,我们能证实的最多只是它的不同截面。  相似文献   

20.
"马力"探源     
功率单位“马力”这个概念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中期,这个词的出现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期。它应该是英语horsepower的仿译。大约过了三四十年,“马力”在汉语中已经基本定型,不但在科学著述中使用,在普通文献中也经常能见到。后来“马力”还传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