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运行车速理论,以实际的车辆运行速度和交通事故调查为基础,对三福高速公路运行车速和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的运行车速越高及运行车速变化量越大,交通事故率也越高.最后,运用车速变化量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对整个高速公路路段进行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前,车速限制系统所采用的限速方法主要有:控制火花塞的点火以及减小节气门开启角度等来限制车速。公路限速系统是一种主动限速系统,使车速保持在限定速度以下的很小区间内。 相似文献
3.
探讨山岭区高速公路纵坡坡长限制的确定方法.以我国高等级公路上行驶的典型车型(EQ140)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条正在运营的山岭区高速公路7个断面运行车速的调查、分析,建立了车辆第15%位车速与道路纵坡坡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以车辆的第15%位车速、第85%位车速为速度限制条件,提出了依据道路纵坡坡度值大小来确定容许车速的方法;利用汽车行驶理论,分析了车辆在纵坡上的减速距离;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适当放宽坡长限制的建议,同时给出了山岭区高速公路纵坡坡长限制的修改建议值,以供设计人员在山岭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良天气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率远高于一般天气情况,为改善车辆在不良天气下的行车安全,分析了不良天气对高速公路的道路摩阻系数和车外能见度的影响,为研究不良天气下的合理限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高速公路施工区不同交通控制区域的车速特性,基于现场试验与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了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单向行车道封闭和半幅封闭半幅双向通行施工区车速的差异性,提出施工区车速差异分析的一种方法.采用P-P概率图法分别对两类施工区不同交通控制区域的大型车、小型车速度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运用多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对两类施工区不同交通控制区域的大型车、小型车速度分别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单向行车道封闭和半幅封闭半幅双向通行施工区大型车、小型车速度均服从正态分布,施工区不同交通控制区域车速的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6.
吴德华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6):904-909
针对目前道路交通安全量化评价工具较少这一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高速公路线形连续性量化评价模型和事故预测模型,揭示了亿车公里事故率和线形设计连续性量化评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验证了模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模型各自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车测速实验,在上海市8条城市地下道路中进行车速数据的采集,并选取156个典型线形路段,研究地下道路中车速的分布特征及运行车速.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建立城市地下道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模型自变量包括车道宽度、纵坡、车道数、限速、分合流、洞口等.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通过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发现限速对城市地下道路中运行车速的影响很小.运行车速预测模型适用于设计车速在40~80km·h-1,双向4~8车道的城市地下道路中. 相似文献
8.
基于跟驰理论的车速离散度定义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车辆跟驰理论提出了能够反映交通流动态特性的车速离散度平均速差(ASD)的定义.应用统计学方法和交通流理论分析了新定义平均速差ASD与传统定义车速标准差SD之间的关系,发现自由流状态下车速离散度ASD的均值约为SD均值的1.13倍,拥挤状态下车速离散度ASD值小于SD值,并用实测交通流数据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车速离散度与交通流密度相关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车速离散度定义SD相比,新定义ASD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负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管理技术与具体项目过程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必须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逐步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才能实现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预定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勇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54-57
基于Pc-Crash的汽车与摩托车碰撞事故再现仿真方法,给出一例典型的此类碰撞事故案例,通过再现的痕迹信息与事故现场基本一致;同时结合损伤生物力学知识,根据仿真所得损伤情况与驾驶人法医学报告对比,基本可以确认仿真的准确、客观性。结果表明该软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研究成果对于更好地利用Pc-Crash再现仿真事故和交通事故鉴定技术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路侧限速标志的设置位置是影响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驾驶人的视觉反应、认知特性,分析了驾驶人视认交通标志过程中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根据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和完成减速操作要求的最小时间,建立了最小前置距离计算模型;并根据短时记忆特性,以驾驶人对限速标志信息短时记忆即将消失时发现限速路段起点处设置的限速标志为原则,建立了最大前置距离计算模型,进而确定了路侧限速标志的最佳设置位置,并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可以帮助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最佳设置位置,避免以往依靠经验设置的随意性,提高了限速标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能够满足出口车速平稳过渡的逐级限速方案,对提高出口区域车辆平稳运行及安全提升有重要意义。利用无人机采集高速公路出口车辆运行参数,分析出口车辆运行特征,考虑驾驶员对相邻限速标志的认知反应,构建了连续限速标志设置间距计算模型,建立了高速公路出口不同级别的限速方案,利用驾驶模拟试验对设计的不同限速方案进行分析及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二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为160m;三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8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300,80m,限速值为9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300,85m;四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100-8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295,160,80m。利用驾驶模拟器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逐级限速方案的平均减速度指标小于1.3 m/s2,均在驾驶舒适性阈值内;随着限速级数增加,车辆离散幅度显著降低,表明逐级限速方案对出口车辆运行速度有明显管控效果;四级限速方案可使在分流鼻端车速标准差、平均减速度、V85分别控制在5.23km/h、0.52m/s2、54km/h左右,极大了满足车速平稳过渡要求。可见,借助模型定量优化的逐级限速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出口车速过渡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弥补设计速度理论在公路设计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由客观条件决定的车辆最高安全行驶速度的物理量--公路车辆行驶临界速度.首先论述了设计速度理论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引入临界速度的必要性;研究了临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关系,分析了车辆动力性能、道路线形要素、道路关键设计参数对临界速度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临界速度由汽车动力性能和道路坡度决定,并受道路平纵线形、超高和视距等条件影响的观点,建立了临界速度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对临界速度的计算方法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山区高速公路平曲线建议限速标志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Metrocount和GPS采集了8条山区高速公路的平曲线运行速度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出以小车运行速度差作为判定准则确定是否设置建议限速标志;选择平曲线半径和入曲线前的运行速度为自变量,建立线性模型预测小车运行速度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运行速度和设计速度的综合确定建议限速值,当平曲线半径小于300 m的时候,运行速度差大于15 km/h,在高速公路平曲线上设置建议限速标志;根据驾驶人的视认特性,计算出不同运行速度下对应的建议限速标志前置距离。 相似文献
15.
应用工程风险分析理论,分析了影响崇明越江通道流量预测的风险因素及对单因素的风险衡量,认为崇明的经济发展前景及越江西线的建设与否对交通流量预测的影响最大。采用AHP法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交通流量预测的概率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高速公路项目质量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解决传统公路项目质量控制理论方法侧重于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不足,应用动态规划理论对高速公路项目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根据动态规划理论方法,在高速公路项目质量控制中,各阶段质量指标函数最优与全过程质量指标函数最优存在一致性,其质量控制必须贯穿项目建设过程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4个阶段。通过对影响高速公路项目质量各阶段的因素分析,给出了在确保各阶段质量指标函数最优的基础上实现项目质量总体优化的控制方法,从而保证高速公路项目投资建设效益的实现。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工程建设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马帅旗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2)
为了缓解高速公路交通拥堵问题,对强非线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高速公路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模糊PID控制匝道的方法.该方法依据密度偏差及偏差变化实时修正匝道控制参数,调节进入高速公路的车辆数,从而使高速公路的主线车流密度处于理想状态.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较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可以使高速公路交通流密度处于期望密度,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改扩建后区域路网交通分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量化分析高速公路改扩建分流后区域路网的拥挤程度和服务水平,充分考虑路网分流条件,以系统饱和度为约束条件,以区域路网内分流系统最优为目标,建立了具有实时反馈效用的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分流机制和分配模型。以陕西潼关至宝鸡高速公路改扩建作业项目为例,应用新建模型对2种交通分流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考虑分流路段的交通量分担能力,以分流后路段交通量和路段通行能力之比作为权重系数,来反映分流后区域路网的交通拥挤状况,能够实现区域路网内交通分流的系统最优,达到配流均衡。通过应用该方法对大型车分流和小汽车分流两套方案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大型车辆分流方案的路段饱和度优于小汽车分流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多车道高速公路内侧车道行驶的小车驾驶员视认路侧交通标志的准确率,运用概率论方法讨论路侧交通标志设置问题.建立路侧标志被大车遮挡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并提出连续设置路侧交通标志的方法和步骤为:决定标志设置位置,计算遮挡矩形长度,计算遮挡概率,决定连续设置标志个数和交通标志间的最小间距.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设置路侧标志的增加,驾驶员不能读取标志信息的概率呈指数下降.建立连续设置路侧标志的模型和方法简便,方案可行,可以解决多车道高速公路路侧标志的合理设置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