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全球每年的鸡毛产量可达数亿吨,而且还在逐年增加。目前少量鸡毛用于饲料、肥料,更多地被当成垃圾处理掉了。随着禽流感的流行,鸡毛作为饲料、肥料和垃圾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因此,科学家正在另想办法来利用鸡毛。美国科学家发现这些讨人嫌的鸡毛有了新的用途,他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提取鸡毛纤维,用于制造纸张、塑料和布料。我们常用“一地鸡毛”来形容生活中的烦心事情,因此鸡毛也就成了讨人嫌的东西。在我们的印象中,鸡毛除了造鸡毛掸子外几乎一无是处。农民们曾经用鸡毛来造肥料,可是鸡毛沤肥产生的恶臭更加讨人嫌。而美国人正是在这样…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知识就是力量》2006,(12):80-80
鸡毛也有如此大的用途!从小我就知道有“鸡毛掸子”,现在的先进科学技术已经可以把鸡毛制造成纸张、塑料和布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不知道我们国家可不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先进技术,普及全国。原来认为是垃圾的东西,得到有效的利用,还造福人类。看来这鸡也浑身都是宝啊!希望贵刊能够继续刊登一些这样有启发性的文章。陕西顾贝亦看了“讨嫌鸡毛”一文使我立刻想到前些日子,在我家附近的自由市场的路边上晒着几麻袋的发臭的鸡毛。这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给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也使许多人联想到如果把它们加工成布料或羽绒衣的填充物,穿在身…  相似文献   

3.
我国肥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我国化肥用量、结构和肥料管理3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化肥生产和使用的基本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调整肥料养分和产品类型来均衡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通过肥料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管理来实现肥料可持续发展;应当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核心,实施"以质量替代数量"的发展战略.建议通过技术措施、管理法规和科技创新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肥料保障体系.围绕绿色肥料,提出了科技界在构建绿色肥料保障体系过程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与有机营养学说的融合;深入探究新型肥料作用机理与新产品创制技术,采用新技术革新大宗基础化肥;加强"肥料-土壤-植物"之间养分转化规律科学问题的梳理;探讨有机肥开发新的技术途径;呼吁创立以科学家、农学家、工业专家、企业家、政府主管部门共同主导的"科学的中国肥料体系".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指出,数世纪以前,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人曾用“生物炭”来作为土壤的肥料。而在当今世界,这种生物嵌将能帮助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生产的生物嶷可以吸收并存储碳,而不使其转化为被排教人空气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的新发现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以前有一块巨石撞击了地球,从而使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结果恐龙和许多种动物及植物死亡。现在科学家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认为正是因为这一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这一特殊地点,造成的影响才会这么严重。这个地方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6.
姚诗煌 《科学》2007,59(5):1-2
创新之风的吹拂,嫣红了中国科学百花园。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科学》周刊、《自然》周刊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不断有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在物理、生物、信息、数学、考古等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令人瞩目。春风熏人、意气风发,于是媒体上不时有“我们何时能获诺贝尔奖”的讨论。然而,许多人对此热闹景象却头脑清醒。  相似文献   

7.
节食与长寿     
人们总想知道长寿的秘密,也希望自己长寿。假如有人劝说你每顿饭少吃一点,你会听吗?不过现在你得考虑一下这样的劝告,因为科学家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你吃得少,可能就活得更长。 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将食物中的热量适当地减少,但不减少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就可以延长老鼠、蜘蛛和虹 (一种鱼)的寿命。科学家将这种情况称之为低营养状态,注意这绝对不是营养不良的病理情况。下面,我们将要谈到科学家们所做的一些实验,讲一讲那些喂养在实验室里的节食动物,科学家们只让这些节食动物得到其他动物所得到的2/3的热量。 虽然用节食的方法来延长寿命目前还没有在人群里系统地验证过,但科学家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低营养状态可以延长人的平均和最大寿命。每日削减30%热量的摄入可以使老鼠的平均寿命延长30%。除此之外,这些老鼠到非常老时不会得一些与器官老化有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其实,科学家早在7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但是许多科学家当时对此并没有多大兴趣,认为这些不过是实验室中类似“小儿科”的事情,不屑一顾。直到1970年,一些科学家才意识到,他们一直苦苦寻找的永驻青春的秘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减少热量的摄入。 1987年,美国国家健康...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弊病多多的化学农业,生态农业的大旗正在全世界高扬,而物理农业则从中脱颖而出受到瞩目。科学家发现,电、磁、声、光、核、热等物理现象,也能作为农作物的有效肥源,人们把它们命名为“物理肥料”。  相似文献   

9.
最近美国科学家报道了两个发现,都与抑制癌症的P-53基因有关。P-53基因能抑制肿瘤生长,如果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癌细胞无控制地增长。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吸烟与肺癌有直接关系,两个科学家小组都声称,他们已经证明了烟中的一种化学物是如何破坏P-53基因的。得克萨斯大学安德逊癌症治疗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州一医院的科学家进行了这一研究。这些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证明烟草焦油中的化学物能引起人类肺细胞的基因变异。焦油化学物破坏P-53基因,大约60%的肺癌与P-53基因的变异有关系。与P-53基因有关的另一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专家最近报告说,如何使身材保持苗条又不失丰腴,奥秘其实很简单,即多吃富含维生素 A 的食物。当今世界,多少科学家都在苦心寻求一种能控制脂肪细胞数量不过分增多的技术。日本京都大学河田照雄副教授,从日本一项古老的养牛技术中得到了启示。自古以来,日本人养牛有个秘方:为了使牛多产夹有脂肪的"五花肉",他们给牛喂养一种特别的饲料。经现代技术分析,这种饲料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一名英国妇女在苏格兰亚伯丁海滩散步时,偶然发现了下图中这具近20米长的奇怪骨架,科学家尚未确定它究竟属于什么动物。一些人声称这就是传说中的海怪,但科学家认为它很可能是一头年迈的巨头鲸。考虑到不断有未知大型海洋动物被发现,科学家相信未来还会发现新种的鲨鱼、鳐鱼和鲸鱼等。  相似文献   

12.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读到这样一则报道,我国一位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时,心中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反思,中国科学家真的与诺贝尔奖无缘?当然这不会永远如此。相信有这样的一天,让全体炎黄子孙扬眉吐气,这就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我们企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在当今世界科学的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为各国科学家所公认。但总的来说,我们与世界上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某些方面差距还比较大,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思想常常又是超前的,这对于取得诺贝尔奖又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这…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1999年世界十大科学成果依次是:1.美同科学家发现,取向人胚胎或骨髓的手缈胞可用于培育不同的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这有望成为移植器官的新来源。2.科学家完成了对3种微生物基因序列的测定,并测出了三分之一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其中包括完全破译了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3.科学家将费米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从而使原子呈现出波而不是单个粒子的性质。4.科学家绘制出了第一张核糖体结构图c5.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些新的太阳系外行星,使得人类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总数达到约30颗,并有科学家声称首次探测…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在东南亚发现了一种新的响尾蛇,并称之为“红宝石眼绿响尾蛇”。这种响尾蛇从越南南部丘陵到柬埔寨东部高原都有分布。从1999-2003年,科学家在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搜集绿响尾蛇,在实验室里检验它们,运用生理特征和基因来辨别新的蛇种。  相似文献   

15.
传播科学知识,功德无量──《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座谈会3月2日,《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座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出席座谈会的科学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沈允钢、匡定波、嵇汝运、戴立信.中青年科学家洪国藩、赵寿元、陈元光、卫志明、朱世豹、...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最近发现,王蝶拥有自己独特的生物钟,正是这种生物节奏在调控着诸如睡眠和饥饿等日常事件,同时有助于王蝶将太阳作为自己的指南针,以便从加拿大飞到墨西哥。科学家绘制了王蝶生物钟的基因谱,发现其中有一种被称为隐花色素的蛋白质在起着关键作用,而隐花色素在昆虫和哺乳动物体内都很常见。科学家相信,在王蝶飞行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基因时代的到来,科学家渐渐认为人的很我行为皆有基因的因素,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与命运,于是就有了“第二次命运”的说法。科学家最新发现了几种基因,它们决定了我们的“第二命运”——  相似文献   

18.
每年10月,瑞典就会向世界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奖项的得主。得奖者,当然都是在物理、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与和平等五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以及著名人士。此奖从设立以来,已走过100年的历程,对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获奖的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因此,某一国科学家获此殊荣,自然这个国家的人民也会感到高兴。 自1901年到1999年,我们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但有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李远哲和崔琦,说得…  相似文献   

19.
尽管近期痛失2枚火星探测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仍然拟定了新世纪太阳系空同探索总体规划——新世纪前15年,科学家将致力查明太阳系及其行星诞生初期的情景,以及地球如何演化出现适合生命繁衍条件的。其他空间探测器将在火星、木星以及土星这类有气体环绕的巨大行星和卫星上着陆,探查现在和过去的生命迹象。在掌握充分的科学资料后,科学家就有理由在月球、火星和一颗仅为半个月球大的塞拉斯(C叶四川、行星表面创建一系歹1空间前哨站。太空遥远的距离和恶劣的生存条件无疑将阻挠人类前往太阳系其他大部分边缘地区,所以科学家将依…  相似文献   

20.
正业和副业     
毕东海 《世界科学》1999,(12):43-43
所谓正业,乃一入从事的主要职业。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商人买卖、均是其正业。如果他们在从事主要职业的同时,业余时间又兼做其他事,则谓副业。因此,正业与副业对一个人来说可以兼得。兼职越多,本事越大。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兼职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又当别论。科学家的正业,是从事科学研究,他们要设计实验、观察记录、总结归类、写成论文……,整天埋头于实验室的科学家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如果有一个科学家,不做实验、不写论文,而去从事与科学研究毫不相干的事,人们就会说他不务正业。当然,这位科学家也会在同行中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