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宁德畲族民歌分布在福建宁德市所辖的七县二市及福州市的连江、罗源等地。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宁德畲族民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畲族的自然习惯和曲调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福安调、焦城调、罗源调、连江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等。它的演唱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深青少年对畲族传统服饰的了解,将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纹样合理地应用于青少年装设计中.通过对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纹样的田野调查与分析,探讨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纹样在青少年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选用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纹样的题材、色彩、构图形式和工艺表现,设计出5套青少年装系列作品.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纹样应用于青少年装设计中,有助于青少年了解畲族传统服饰纹样内涵,对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浙江畲族史》作为研究畲族文化的代表作,已于2010年1月出版。书中对“畲族民间文学”的论述,是畲族历史叙述的重要辅助,是研究畲族民间文学的范本,其论述繁简得当、事例典型,是作者民族情感的重要表达。  相似文献   

4.
畲族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珍珠。景宁畲族自治县图书馆建设的"畲族文化资源数据库"正是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介绍了畲族文化现状,探讨了建设"畲族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畲族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北迁至皖南地区的畲族,其服饰艺术的民族主体性日益衰退.通过田野考察,分析出安徽畲族传统服饰艺术的生存现状呈现出传统服饰销声匿迹、新制服饰粗制滥造和传习功能缺失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畲族传统服饰有形化、服饰文化艺术项目化和服饰研究成果普及化方针.同时,当地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也应融入畲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的教学科目,旅游发展规划的主题需一改以往的山水风景游为包括畲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体验在内的畲族文化风情游.旨在引发世人对于安徽境内畲族传统服饰艺术的关注,为其传承保护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畲族熟语是畲族人民言语活动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大量的隐喻。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畲族熟语,揭示了畲族熟语意义形成以及理解的认知机制,从而也为畲族熟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民族混居地区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具有特殊的形态和主导因素.该文选取中国东南部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畲族作为研究对象,以赣东北樟坪、太源畲族乡为案例区域,利用GIS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化研究了该地区畲族和汉族居民点的地理分异特征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结果显示:汉族居民点海拔均值为396.6 m、畲族居民点海拔均值为472.2 m,畲族分布区域高于汉族,并且小于200 m的平原地区没有畲族居民点分布.距水源800 m范围内汉族居民点占71%、畲族占29%,畲族与汉族居民点在水源分异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汉族居民点更接近于水源.样方分析、最近邻指数分析的结果显示汉族和畲族居民点在空间分布格局上都是属于聚集状态,但畲族居民点的分布较汉族更为聚集; 汉族居民点的距离期望值为1 028 m,畲族居民点的距离期望值为808 m.Ripley’s K函数反映出畲族居民点在260~3 200 m尺度范围内呈聚集状态、汉族居民点在0~3 900 m尺度范围内为聚集状态; 这说明畲族的分布更为集中,在一定空间尺度下分布有更密集的居民点,但分布区域小于汉族.标准差椭圆的分析显示畲族中心位于全体中心点的东北、汉族中心位于全体中心点的西南; 畲族居民点的标准差椭圆面积为55.9 km2,汉族居民点的标准差椭圆面积为100.9 km2.核密度估计显示畲族有2个主要的聚集区域,居民点密度为1.25 个·km-2; 汉族居民点主要沿河流呈条带状展布,聚集区域的居民点密度为1.68 个·km-2.  相似文献   

8.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浙江省是畲族的最主要聚居地,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表明:畲族人口共有371965人,其中浙江省就有148259人,占全国畲族总数的40%左右。畲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畲族人一般自称为“山客”,古称“輋人”或“畲民”。畲族的来源,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1)古代百越后裔说,(2)武陵蛮(即五溪蛮)说,(3)南蛮说。据王克旺、雷耀铨、吕锡生合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民族乡,畲族民歌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在安徽云梯畲族乡传承了百年,孕育了独特的闽皖调特色。安徽畲族民歌分为史歌、情歌、婚俗歌、叙事歌、哀歌等五种类型。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安徽畲族民歌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包括传承人群老龄化与断层、畲族语言应用氛围减弱和缺乏资金支持等。安徽畲族民歌的传承路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功能发挥、传承人引领示范、新媒体传播和文旅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以皖南千秋村和浙西北朗村、逸逸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考察、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四种研究方法,对上述地区的传统畲族服饰数量、品类、年代、传承保护、传统服饰穿着频率、畲族服饰文化和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客观分析了两省三地的畲族传统服饰现状特征,旨在填补浙皖交界地区的畲族服饰研究空白,丰富畲族服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省畲族原生态民歌为例,通过对畲族原生态民歌的调查和分析,概括出畲族原生态民歌的主要类型,包括祭祖歌、功德调、嫁女歌、传说叙事歌、盘歌杂歌等,具有传承性、民俗性和简炼性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2.
畲族现存节俗舞蹈可分为祭祀性节舞、农事庆典节舞及社交娱乐节舞。畲族舞蹈保持了较多的传统形态,舞蹈的各种社会功能仍然在起着相应的作用。这些社会功能与畲族的民间信仰、农事生活、社交娱乐等民俗活动密切相连,并很直观地凸显了畲族节俗舞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宁德畲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是调查、研究和借鉴畲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无法满足对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确立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建立并依法管理相关保护基金。  相似文献   

14.
福建宁德畲族文化作为中华畲族文化的主源头之一,在团结与凝聚当地和国内外的畲族同胞。增进人们对畲族历史文化和现实了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它与聚居区内景色秀丽的山水风光相映成趣,具有潜力巨大的旅游价值与产业价值。但近期以来,该地畲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逐渐失传的现实危机。抓紧实施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遗产系统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对于继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该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高、偏、边、远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水平普遍偏低。为充分了解畲族群众用药情况,考察当地的医药水平,本研究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畲族地区农村居民医疗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政府干预措施与建议,为提高畲族社区居民的用药及医疗水平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畲族教育历经唐宋初兴、明清勃兴发展,较同源的苗瑶层次更高。民国时甚至出现了赶超当地汉人之势。然而, 20世纪60年代后赣南畲族教育却突现颓势。探其原因,并由此提出构建畲族教育和谐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畲族母语使用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峰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4):113-116
地处福建东部的宁德市,历代以来一直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目前全市畲族人口近19万,约占全国畲族人口1/4。随着现代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传媒的普及,畲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据调查,目前能较好地掌握畲语并流利地进行交流的不到闽东畲族人口的36%,从界定濒危语言的各项指标来看,畲语的使用功能已经处于比较危机的状态,而且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将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8.
歌言是畲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和灵魂。随着村寨空心化的加剧,畲族歌言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已被不断地消解或异化,文化生态链的良性运作机制断裂,村寨社会价值取向和村落治理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畲族歌言文化对于乡村治理、农民幸福感等均有深刻影响。应站在时代高度,从更深的文化建构层次上重新寻回曾经失落的"文化乡愁",实现畲族歌言传统文化功能的回归,对畲族歌言文化生态进行现代性建构,以助力畲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9.
李艳 《科技咨询导报》2008,(15):196-196
畲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民族,源远流长。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聚居于闽东、浙南等地山区。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和梁山泊与祝英台这四部作品,享有“汉族四大民间传说”的美誉。这四大传说在畲族中广泛流传。在畲族地区,这几部作品与畲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地方景物和风俗习惯等结合,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情节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异。讲唱者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的差异性、再创作的随意性以及畲族所处历史条件和区域的不同,是汉族四大民间传说在畲族地区发生变异的内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