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明朝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采取八股取士制度来严加控制人们的思想,导致晚明学界空疏之风盛行.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王学末流"束书不观"、"空谈心性",成为当时学界主流.以顾宪成和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和以刘宗周为首的蕺山学派与此针锋相对,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与王学末流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开创了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的高级阶段,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有诸多学派,朱熹之前已有濂洛关闽之分,在朱熹之时,亦有江西之学、湖湘之学、浙东之学诸派.朱熹之后,历朝同样有诸多学派.朱子学派称"闽学",但朱子学不等于"闽学".朱熹称二陆之学为"江西之学",但陆象山之学不等于"江西之学",江西之学发脉于欧阳修、曾巩,经李觏、王安石,而成于周敦颐、张九成、陆象山."江西之学"以二陆心学理论特色得以"孤行于天下".江西是理学开源、心学萌生之地.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朱子学不入于江西,但江西是他讲学论辩任官施教的地方,朱子学与象山学同样在江西广泛传播,历宋元明而不衰.所以,江西是宋元明时代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3.
《宋元学案》编纂者梳理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厘清了胡安国作为二程私淑弟子及孙复再传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理学与春秋学的渊源。黄宗羲基于儒佛根本理论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观点,批评了胡寅基于表面现象的佛教批判,又从性、心、工夫三个方面反驳了朱熹对《知言》的批判,指出胡宏的"性无善恶"说是指作为本体的善性,避免了将善恶混在的气质之性混入义理之性中,胡宏以心属已发的观点出自程颐早年的未定之说,胡宏察识本心发出的端倪而后容易下涵养工夫的观点与程颢的识仁说一致。编纂者基于心学立场推崇张栻较朱熹更早重视涵养工夫,批评其向外穷理的"集义"说,又肯定了湖湘学派以察识日常生活中本心流行的端倪作为体认仁体之方法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河汾道统"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指由隋代文中子王通开创的一种儒学道统,而"河东学派"则指明代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薛瑄及其后学的学术。常裕的《河汾道统——河东学派考论》一书对于隋代王通开创的"河汾道统"以及明代北方理学的"河东学派"作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书中将王通的主要思想归纳为"中道",认为"中道"的思想开启了宋代理学的"穷理尽性"之学,并影响到后世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倾向。书中还探讨了明代北方理学代表人物薛瑄的河东学派,分析和总结了薛瑄理学思想的几大特点,客观评价了薛瑄对明代北方理学的贡献,书中认为薛瑄的"河东学派"与王通的"河汾道统"不但地域上接近,而且在学术上也有继承关系,前者属于后者的余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以“浙东学派”作为南宋浙江东部地区各学派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学派共有三家,一称金华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为南宋时颇有影响的理学学派,其学术观点是“不主一说”,兼取所长,基本倾向陆九渊心学,又赞成朱熹以理为哲学最高范畴的观点,还接受了永嘉、永康学派某些事功观点,首创经世致用说;二为以薛季宣、陈傅良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倡功利之说,反对空谈道德性命之说,主张通过事功来把握义理,笃信“六经之学,竞业为本”,提倡“以利和义”;三是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最大特点是谈王说霸,倡事功之学,提倡“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具有务实不务虚的学风。三家学派虽都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都有务实学风,然又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6.
新红学派又叫考证派红学,是20世纪红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学派,它有三个代表性人物:胡适、俞平伯和周汝昌,这三个人物都对红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三个人研究方法和方向不尽相同。三个人代表了三个不同方向,其中俞平伯的文本方向代表了未来红学的发展方向。反思20世纪红学,只有超越胡适,发展俞平伯的红学研究精神,21世纪的红学才能发展。  相似文献   

7.
叶适作为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集永嘉事功学派之大成,倡导“经制事功”之学,其经济思想以功利主义为基础,反对贵义贱利。以他为代表的“永嘉之学”俱以讲实事、究实理、求实效、谋实功为特色,在当时具有明显的反传统意义。拟站在经济学角度,对其以功利观、理财观、反抑商思想为代表的反传统思想内涵予以具体分析,并就该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8.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和学者、教育家陆九渊、陆九龄两兄弟,学术观点不同,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学派,他们曾长期地进行过口头和书面辩论,他们的学生也有不少参加到这种辩论中去。在鹅湖寺讨论学术问题时,其辩论就相当激烈。当时的书院多为某一学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或基地,岳麓书院及白鹿洞书院曾是朱熹讲学之所,象山是陆九渊讲学之地。但  相似文献   

9.
清代嘉庆、道光之际,是中国学术发展的转折时期.其标志是理学经世学派的崛起和今文经学的复兴.湖湘理学经世派反对为考证而考证的乾嘉学风,主张以理学进行道德教化,同时讲求治世才能,以免理学空疏之讥.今文经学重新解释儒家圣道,为变法改革寻找理论根据.这两种学术思潮的路向不同,但都主张学术要关心现实、经世致用,都是基于乾嘉学术的困境和社会现实的危机而形成的,并对晚清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王艮开创泰州学派以来,其学术命脉还是内圣外王之道,何心隐作为该学派的三传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泰州学派的思想推向了较高的阶段。他的政治思想就是继孔孟之道,建立以师友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实行完全平等的理想主义,这些反映了以何心隐为代表的明代的平民思想家要求改变社会现状,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泰州学派虽然充满了创新精神,但毕竟是阳明心学下的一个学派,所以泰州学派是主张从心悟入手的。韩贞既继承了泰州学派的心学思想,也继承了泰州学派的创新思想。他认为道在当下,所以韩贞反对为学者寻章摘句,搬弄陈言,舍却当下不理会。韩贞特别强调"刻下功夫",强调要不泥经书,务求内心陶然,并有破甑不顾之勇。韩贞的这一思想不仅为人们更准确地知道行道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也将泰州学派的创新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译学构建存在激进主义思想,其具体表现为"西学派"的显性激进主义、"传统派"的隐性激进主义和"折衷派"的隐形激进主义。激进主义思想对中国译学构建功不可没却又须适可而止。  相似文献   

13.
日本首相池田勇人訪問美国归来以后,就匆匆地在7月18日宣布改組政府,成立了新的池田政府。新政府网罗了自由民主党内部所有重要派别的人物,其中有不少是首脑人物。如佐藤派首脑佐藤荣作担任通商产业相,藤山派首脑藤山爱一郎担任国务相(經济企划厅长官),河野派首脑河野一郎担任农林相,三木—松村派首脑三木武夫担任国务相(科学技术厅长官、原子能委員会委員长)。因此,池田勇人吹嘘这  相似文献   

14.
北宋仁宗年间王开祖在永嘉讲学,是浙学的草昧时期。与之同时者,温州有林石、丁昌期两位学者,合称“皇祜三先生”。此后到南宋前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崛起,中间起着承先启后作用的,则有“元丰”九先生。这九位先生大都是洛学和关学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的永嘉学派,是和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也是我国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解放以来,在论述叶适的许多文章中,时常提及永嘉学派。可是关于永嘉学派的情况:主要人物、学术思想、源流演变等等,却一向少人介绍。因此,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试加简单论述,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6.
顾名思义,"汉方"之意乃中国的医药之方。然二者之间又毕竟有所不同。若将"汉方"视为日本自身的传统医学知识体系,那么就必需思考与回答"自立"的标准为何,及其在何时开始走上独立发展之路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不断发生的渐变过程,在此仅围绕后世派始祖曲直濑道三的医学著作《启迪集》,以及此前的田代三喜医学,其后的曲直濑玄朔、冈本玄冶、《众方规矩》及《古今方汇》等医学人物与著作进行研究,论说通常以为属于中国医学之后世派知识体系中的"日本化"要素。  相似文献   

17.
周梦江先生一生坎坷,早年过着漂泊生活,但对学术研究有执着的追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永嘉学派研究专家.综观周先生对永嘉学派的研究,其贡献有三:1、开创了温州学者研究永嘉学派之先河,拓宽了温州古代地方史研究的范围;2、弘扬光大了永嘉学派的各种思想,奠定了永嘉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3、研究“事功”、应用“事功”,为当代温州经济发展寻求文化内源.周先生老当益壮,耕耘不止,其精神可佳,其人品可敬.  相似文献   

18.
张问陶是清朝中叶乾嘉时代冠绝蜀中的诗人,其诗独抒性灵,讲求自然、天真.诗人一生四度往返京蜀,经长江三峡两次,沿途写下了大量吟山咏水、观风赏物之作,最著名的是摹写三峡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的诗歌,真切自然而空灵,极富艺术特色;其诗歌理论代表了性灵派的文学主张,与他的诗歌创作桴鼓相应.  相似文献   

19.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散文流派,以<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为主要阵地,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丰子恺是"论语派"刊物的重要作者之一,"论语派"也相当器重他.然而,从"论语派"刊物向丰子恺拉稿与丰子恺的供稿情况的对比,"论语派"刊物的办刊宗旨与丰子恺随笔、漫画的思想内容的对比,以及丰子恺作品与"论语派"代表人物作品的对比等方面观察,丰子恺不能算"论语派"中人物,他同"论语派"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20.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依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法家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从早期的管仲、李悝、商鞅,直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提出以法治国的一套完整的法治思想,对后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一、缘法而治的"法"的基本特征法家治国之"法"必须具有强制性。法家非常强调"法"和"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