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世界上,提到中国,人们总会提到丝绸。在古代西方,"赛里斯"(丝)甚至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西方人对中国最鲜明的印象,大都是借着丝绸之路传来的各种物产、文化,慢慢在脑海中形成的。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大动脉",在亚洲和欧洲之间穿行。除此之外,探访邻国的使者走过它,远嫁他乡的新娘走过它,追寻宝藏的探险家也走过它……和亲公主她的幸福关乎民族的幸福和亲是邻近国家之间的政治联姻,是一种和平的外交手段。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大国和西域游牧民族如果保持睦邻友好,那么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商业往来,自然会更加畅通。  相似文献   

2.
《知识就是力量》2014,(12):14-15
<正>丝绸之路,一个美丽而充满遐想的名字。张骞凿空西域,丝路就此兴盛,这本就是一次前无古人的重要开拓。自此之后,无数人怀着不同的梦想,在这条路上行走和追求。丝绸之路作为欧亚之间贸易、文化的交流带,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西方的香料、珠宝、骏马,各种新奇的物产通过丝绸之路流通,让全世界都为之赞叹,吸引着更多的人去远方探险。贸易的繁荣随之带来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影响了各地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思想逐渐打破地域局限,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开阔。  相似文献   

3.
《知识就是力量》2014,(12):42-45
<正>丝绸之路上频繁的贸易往来留下了很多的"痕迹",这为现代人提供了很多了解丝绸之路的线索。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之一,工艺精湛的丝绸在很多地域都留下了身影。那么这些为人喜爱的丝织品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种桑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丝绸只为中国所有。根据考古学者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缫丝、织绸。众所周知,桑叶是蚕的食物,蚕只有获得充裕的食物才能正常进行吐丝结茧,所以种好桑树是织造出优秀丝绸的基础准备。  相似文献   

4.
正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这是南北朝时期流传在浙江吴兴蚕区的一首民谣,它描绘了阳春三月,采桑女在绿油油的桑园里边采桑边歌唱的美好情景。如今,位于太湖之滨的湖州市又在合力打造"湖州丝绸小镇",让古老的丝绸纺织工艺焕发新的活力。再过几年,这里必将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湖州丝绸业悠久的历史"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浙江、浙江丝绸看湖州。"这句俗语蕴含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是丝绸之府,是古丝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义乌古称"乌伤",与古代丝绸之路有一定的联系。据古书记载,最早发明蚕桑丝绸的女子"马明王"就出生在义乌。民间流传的《祈蚕歌》唱道:"马明王菩萨到府来,到你府上看好蚕;马明王菩萨出身处,出世东阳义乌县……"义乌虽然深处内陆,但远在明清时期,就有义乌人出海下洋从事丝路贸易。2014年9月26日,中国国家主  相似文献   

6.
<正>欧亚大陆,横跨11个时区,面积约5000万平方千米,数千年来都是世界的中心。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古代交通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蕴含着无数人的开拓与跋涉,诸多文明的交融与传承。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其1877年出版的著作《中国》中首次提出以来,丝绸之路的概念不断拓展。中国境内公认的线路有四条:一是汉唐时代经河西走廊至西域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二是中国北部的草原丝绸之路,三是在元末成为陆上主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四是宋代以后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  相似文献   

7.
<正>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也是探险之路,古往今来,多少人走在这条路上,心怀梦想,追求着属于自己的荣光。这条路上有着太多美丽而壮阔的风景,掩藏着太多秘密和宝藏。许多现代人也因倾慕这条路曾经的繁华,一次次重走,在行走中与古人对话,与历史重逢。现在,我们与重走丝绸路的探险家对话,听听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上从容铺展……"沙山的背脊,悠然走来一支驼队,叮当铃声敲打沉睡的死寂。沙漠之舟,千百年行走。狼烟四起,百年征战。多少闺里月,长在辕门汉家营。多少白骨之路,湮灭无痕……"这是一首描绘"丝绸之路"过往的诗歌。数百年前异常昌盛繁华的"丝绸之路",早已被风沙糟蹋成了渺无人烟的荒漠,再也看不到频繁忙碌的商队在此经过。驼铃声已随历史远去,销声匿迹。"丝绸之路",通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9.
<正>丝绸之路是一条交流之路,除了商品贸易,还带来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技术。天文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东西方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成就通过丝绸之路相互交流,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十二星座"初入中国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天文"一词的含义远远不止于我们现在认为的是以数理科学存在的"天文学"。在前科学革命的时代,天文学一直是作为一门包含了宇宙观、自然观、历史观,真真切切影响着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学问而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斐迪李希霍芬首先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用来指古代从中国内地通过中亚、西亚到达欧洲的贸易交通线。在“丝绸之路”的早期贸易中,中国输出的丝绸是最重要的商品,因此“丝绸之路”这个命名非常恰当。  相似文献   

11.
<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沟通东西方的重要商贸通道,也是一条壮丽的自然景观长廊。在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中国西北的广大区域,常常可以看到由红色砂岩为主体的岩层构成连绵不绝的"红山"。历史上,来往于此地的文人骚客、高僧大师,虽然也注意到这些景色,但留下的仅是一些并未引起人们重视的只言片语。下面,请著名地质学家范晓老师带我们去看看。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生活“衣食住行”的四大部分中,衣排在了第一要位。在几千年的文明进化中.成衣的材料已经从最初保暖御寒的兽皮藤叶,发展到今天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各式面料。人们追求着丝绸的华丽,棉布的舒适,合成纤维材料的耐用性,可是却没有一种材料能集这些功能于一身。而人类穷其千年不能得的衣裳,鸟类则天生具备,这件衣裳就是鸟的羽毛。  相似文献   

13.
1000多年以来,商人从远东把丝绸布料沿着丝绸之路带到欧洲,这种既美丽又结实的布料在那里被制作成时尚服饰。如今生物工程师正把多种酶和半导体材料注入天然蛋白质纤维中,从而赋予其新的功能:通过不同温度、剪切力和酸性状态等,处理这种改良的纤维以期生成具有显著特性的新颖材料。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玻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福熹 《自然杂志》2006,28(5):253-260
本文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叙述了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范围对古代玻璃的交流以及促进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和传播。重点讨论了原史(Protohistory)时间中、外交通和部落往来对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汉通西域后西方古代玻璃物品和技术的传入和中国古代玻璃物品和技术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5.
正缂丝是一种古老的丝织技艺,如同是在丝绸上雕刻出来,有镂雕之象,也被称为"刻丝"。缂丝在汉代从西亚传到中国,再从西域传到了宋代并达到缂丝工艺和技艺的顶峰,成为历代皇家御用之物宫廷之作,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炫耀标识。明清时期缂丝制作中心集于苏州,缂丝成品以其制作繁复、缂织精良、朴素高雅、端庄秀丽、慧中秀外、经久耐用,堪称织中之圣。且作品正反如一,与双面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改进,茶马古道已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唐宋以来,我国西部与北部地区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会用马匹等牲畜及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帛、铁器等生产、生活必需品。那些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贸  相似文献   

17.
两乘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秦代大型彩绘铜车马陈列在秦俑馆铜车马展厅内,为博物馆增添了奇光异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面对这两乘造型准确、铸造精美、工艺高超的巨大秦代青铜艺术品,人们赞不绝口,称其为"国之瑰宝,青铜之冠"。这两乘铜车马是秦俑考古队于1980年底在始  相似文献   

18.
<正>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古代人类利用海洋的一个杰出范例。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成功地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亚欧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法国汉学家沙畹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把山脉看作凝固的波涛,那么世界上最奇伟的"惊涛骇浪"就在中国的最西部。在人们的印象中,这片"万山之祖"之地乃是山与山的总和、高原和高原的叠加,寒冷干旱,十分粗犷。可即使这样,大自然仍在这里留下了一笔"意外"的、令人心醉的馈赠。深山里的秘境草原玉奇塔什草原所在的地方,很容易被忽略,对一般人来说,很难抵达。这,或许正是它长久  相似文献   

20.
<正>"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这首温情的歌曲道出了人们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对青春无限的追忆。衰老死亡是自然规律,人类都无法逃避最终死亡的命运。但是,人们总是不愿意面对这一现实,他们更愿意相信神话故事中长生不老的说法。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能找寻到一种长生不老药,秦始皇甚至专门派人寻遍天下。而普通人似乎更倾向于对所谓"青春之泉"的追求,在科学和医学领域都有人在不断探索。历经数千年,科学家们终于窥得其中的一些奥秘。原来,衰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