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 新棉82—10系原新乡地区农科所于1980年以中棉所十号为母本,黑山棉一号和棉乡一号杂交的一代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海南两次加代繁殖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优质,综合性状好的短季棉花新品种。1988年春经新乡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决定大面积推广,並参加了河南省短季棉新品种生产试验,据统计累积种植面积十万余亩,净增收670多万元。该品种早熟,全生育期110天,霜前花88.2%,适宜早茬,麦垄点种或麦后直播的短季棉新品种。出苗好,生长稳健,结龄性强,花权少好管理。棉铃开裂好而且集中,孕大易收摘,衣分高为40%。纤维品质好,1984—1985年经北京市纤维检验所测试七个  相似文献   

2.
<正> 新棉二九一是我所于1971年以抗病品种陕棉四号为母本,丰产优质耐病品种刘庄一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新棉二九一在我所五年八次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78.2斤,比徐州142增产36.5%。在新乡地区棉花品种区试中,1978年十一点次平均亩产皮棉177.9斤,比徐州142增产20.7%。1979年十点次平均亩产皮棉  相似文献   

3.
<正> 豫棉三号(原商丘64)系商丘地区农科所和郑州市农科所协作,共同育成的适合春播和麦棉套种的棉花新品种。该品种育成后,经过河南省棉花品种区试,和河南省棉花生产示范及大面积示范,均表现早熟、优质,是当前理想的棉花新品种。1988年4月由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棉三号,现省内外推广面积100余万亩,深受各地棉农的欢迎。一、选育经过豫棉三号是用商邱17作母本,珂310为父本进行杂交,后经三次海南加代和两次单株选择育成。1982年冬到海南加代的编号为823-2,表现开花吐絮较其它品系早且集中,结铃性强吐絮畅,纤维洁白  相似文献   

4.
<正> “封杂一号”高粮品种,是我所以“原新一号”不育系作母本,“封粮一号”作父本杂交育成,是一个粮杆兼用的优良杂交种。从1974年至1975年在本所观察及1976年至1979年参加全省品种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证明“封杂一号”均比“晋杂五号”“郑杂三号”有所增产。同时,“封杂一号”在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花期即可相遇,解决了杂交种在制种时由于播期少有不适,花期不能相遇,造成减产的问题。几年来,该品种的示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山西省西安泽县及我省的开封、商丘、南阳、新乡、安  相似文献   

5.
<正> “新香糯一号”属于中晚熟、粳亚种、糯变种香稻。该品种是新乡农科所于一九七三年用“新稻2号”和“辉县香稻”杂交经过七代选育而成。它比原来的老香稻产量可高出一倍左右,株高降低三分之一,米质优良,浓香味佳,是难得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该品种秆矮抗倒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经过两年省、地区和多处示范,一般亩产  相似文献   

6.
<正> 棉花新品种82—10于1980年以中棉所十号为母本,黑山棉×棉乡一号为父本杂交,又经海南两年加代选育而成。试验示范证明该品种是一个纤维品质较好,早熟、丰产,综合性状好,适宜棉麦(油)一年两熟种植的棉花新品种。一、产量表现。1983年新乡县关堤乡刘庄村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在亩产小麦600多斤的基础上于六月三日播种棉花,亩产籽棉319.2斤,皮棉127.7斤,比中棉所十号亩产籽棉267.4斤,皮棉95.5斤分别增产19.4%及33.7%。1984年棉花品比试验,在晚熟条件下,由于该品种早熟性好,表现更为优异,籽、皮棉产量依次亩产405.8斤、184.6斤,经新复极差测验较中棉所十号增产达到极显著标准,分别增产37.9%及84.6%。同年在新  相似文献   

7.
<正> 豫棉一号是我所杂交选育的一个中熟棉种,198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由于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品质较好、感病较轻、综合性状优良,颇受广大棉农欢迎,1981—1984年推广面积累计已达1000多万亩,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为发展棉花生产、支援四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示范推广概况豫棉一号试验的同时即开始小面积示范繁殖。1979年新乡县朗公庙、辉县韩营示范繁殖75亩获丰收。1980年扩大到5000亩,生产种子约100万斤,1981年种植10万亩;遍  相似文献   

8.
<正> 新黄单85—1,组合为京7×U8。原新乡地区农科所1984年育成。是一个特紧凑型中早熟玉米杂交种,经1985—1986两年试验、示范,均表现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粒色纯黄、品质优良,很受群众欢迎。产量表现1985年在本所两项试验中,平均亩产617.5公斤,分别较鲁原单8号和烟单14号增产19.6%和27.8%;1986年参加我所承担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技》2008,(9):6-6
特征特性汴棉五号为单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春棉品种,生育期130天。该品种苗期长势一般;株型松紧适中,平均株高99.0厘米,果枝上拳,茎枝韧性好;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结铃快而集中,铃卵圆较大,铃壳薄;  相似文献   

10.
GS豫棉12号是河南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夏播棉新品种,在河南商丘地区表现突出.该品种栽培中须把握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1.
审定编号 豫审棉2008013 品种来源 中棉所50选系&#215;豫棉121选系 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特征特性“豫宝杂9号”为单价转基因抗虫杂交夏棉品种,生育期110天;植株较松散、塔形,株高79.4厘米,茎秆紫红色,着生稀茸毛;叶片中等偏小,深绿色,缺刻深;结铃性较好,铃卵圆形,有短尖;第一果枝节位5.7节,单株果枝数10.6台,单株结铃11.2个.铃重5.2克,霜前花率86.2%;吐絮畅。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豫宝杂9号”高抗枯萎病,耐黄蒌病,高抗棉铃虫。  相似文献   

12.
任伟 《河南科技》2004,(5):10-10
GS豫棉12号是河南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夏播棉新品种。在河南商丘地区表现突出。该品种栽培中须把握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3.
《河南科技》2008,(4):5-5
1月份,河南省农业厅公布了2008年河南省棉花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推荐品种,共60个。推荐补贴品种如下:百棉1号、标杂A1、标杂A2、鄂杂棉lO号、山农丰抗6号、国抗杂1号、国抗杂2号、邯郸109、晋棉38、开棉5号、快丰868、柳棉1号、鲁棉研15、鲁棉研21、南农6号、秋乐5号、神棉1号、天宁2号、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几年来由于人均土地的减少,粮棉争地矛盾日趋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变一年一熟制的春播棉花为一年粮棉两熟制,势在必行,因而夏棉发展很快,1991年新乡市区夏棉播种面积90.8万亩,占棉田面积的69.8%。所以掌握夏棉的生育规律及其栽培技术对提高棉花产量、纤维品质有着重要意义。一、夏棉的生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快,生育期短。夏棉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晚、短、快。即播种晚,生长发育快,生育期短。新乡市农科所1989-1990年对予棉五号的生育规律进行了研究:棉株发育规律——播种后5天出  相似文献   

15.
<正> 一、组合来源:豫梁4号是商丘地区农科所1984年用ATX623作母本,早忻七高粱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高粱新品种。1990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审评会定名为予梁4号,原名商杂84-2。二、主要特征特性:豫梁4号属中早熟型品种,适合春夏播种植。经全国六省夏播区联合试验,平均生育天数91天。株高198厘米,茎粗18厘米,茎秆坚韧,高抗倒伏。中散穗型分枝多,籽粒大,千粒重34克,穗长32-36厘米,单穗重178克,穗粒129克,红壳、红黄粒,着壳少,易脱粒。三、产量表现:1985-1987年参加河南省杂交高梁夏播联合区试,三年十七个点次汇总平均单产382.75公斤,比对照原杂10号平均亩产321.60公  相似文献   

16.
<正> 豫谷2号(原名5498)是河南安阳农科所用1976年采用“安30×小柳根”×北京2122复合杂交,连续6年在安阳,海南交替选育,历经8个世代于1981年育成。198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谷2号。1982—1989年的七年中参加了地区、省、华北协作区三级四次区试和生产示范,99处试点平均亩产328.75公斤,比对照种豫谷1号平均增产11.52%,居首位。其中88-89两年省生产示范中,平均亩产340.5公斤,比豫谷1号亩增产58.5公斤,增幅20.9%。经在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省种植均表现高产、稳产,适应范围广。还具抗谷锈病突出,兼抗白发病和谷瘟病等优良性状。90年累计种植面积135.4万亩,净增粮5416万公斤。  相似文献   

17.
<正> 1.小麦品种:7023、郑引一号、丰产三号、阿夫、矮丰三号、郑州683、郑州761、博农74—22、濮阳五号、百农3217(第二次会议通过),宛7107、偃师四号、豫原一号、郑州三号,郑六辐、召麦二号、小偃四号、安选五号、偃大25(第三次会议通过)。 2.棉花品种:河南79、岱字16号、中棉所7号、86—1,豫棉一号(原名278)(第二次会议通过)。 3.玉米杂交种:郑  相似文献   

18.
<正> 我所从1963年起搜集各地优良品种,1974年用“庆丰”做母本,“中育”一号做父本杂交选择,1982年培育成功“汴梁一号”西瓜新品种,经过两年推广,表现较好,一般亩产6000斤左右。最高亩产超万斤。汴梁一号品种特征特性:汴梁一号属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来源及产量表现: 郑州7297系河南省农林科学院小麦所用(毛阿夫×郑州6号等四父)的杂种第二代与丰产3号×(碧_1×阿玛)品种杂交育成。原系谱号为7297-3-3-2。于七八年首次参加鉴定测产,产量居首位,比对照种丰产3号增产17.2%。八○至八二年在郑州省院连续三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种7023增产25.6%。该品系适应性较好,在三年全省中肥联合区域试验(亩产500—700斤水平)下,五十三次试验,五十二次增产,平均比对照种7023增产16.5%,  相似文献   

20.
<正> “练丰1号”是一个适应性强,耐肥、抗倒伏的优良中产新品种。1980年已有四十多个县、市种植,面积约十五万到十七万亩,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一良种,现将该品种作以简要介绍。一、品种来源与产量表现“练丰1号”小麦新品种是扶沟县练寺公社农技站于一九七一年用“郑引4号”作母本,“阿夫”和“郑引1号”作父本(混合花粉授粉)进行杂交,杂交一代种籽用钴60γ射线辐射(2万伦琴)处理,经几年系统选育,于一九七六年育成。几年来试验与种植证明,该品种较当地推广的良种“阿夫”、“7023”、“郑州683”均有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