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明代文学自弘治、正德以来,馆阁创作对文坛的领导地位为前后七子文学复古阵营所取代,《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两派互相胜负”,晚明馆阁文学对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胜利的时间需要加以考定.晚明福建大学士叶向南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对于他的文学成就著论甚少,评价不甚妥当.叶向高的文学观念来自其庭训、师训和嘉靖初中叶闽中提倡唐宋散文创作的传统,与明代馆阉文学传统契合,以复振馆阁文风为己任,融通明代馆阁文学传统和前后七子文学创作的长处,最终完成馆阁文学在文坛的复归,时间上限为万历二十七至二十九年(1599-1601).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的《明诗评选》对七子、公安、竟陵三家及其成员有着诸多评价,以竟陵承七子,尤其对七子、竟陵,更时时予以批评。但批评并不表示王夫之反对文学复古,而是对七子的复古多有修正,展示出王夫之以雅为尚的复古观。  相似文献   

3.
郑善夫是活动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具有独特的审美风貌,当李梦阳、何景明倡导文学复古之时,诗人继承了杜诗的写实精神,创作了诸多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干预时政的优秀作品。这些诗歌成为前七子复古运动的积极成果。深入研究郑善夫的思想与创作状况,可以弥补明诗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以复古求革新,求正变,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老办法了。然而“复古”又如何能“革新”?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如果我们借助布鲁姆的“误读”理论重新观照之,庶几会得出一点相对清晰的结论,或可稍补传统文论“点到辄止”的遗憾于万一。本文谨以明清之际对六朝诗的接受与“误读”为例来尝试解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晚明“性灵”文学思想,产生于人性压抑与反压抑的语境。“性灵”不同于“性情”,它是在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出现的,具有去伦理、反理性、追求绝对自由的意味。晚明时期,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在生产关系上的裂缝,导致知识分子游离国家意志,在文学领域中倡导“独抒性灵”的口号。这种借助于道、禅思想,表达反人性压抑的非文学意图,使得“性灵”文学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审美冲击力,一向严肃、正经的明代文坛变得“一点正经都没有”。  相似文献   

6.
徐献忠是明松江华亭著名学者、诗人,因长期隐居,交游不出吴越间,其诗学著述多就弘、嘉诗风而发,颇为后人所重,所惜流布不广。本文搜其存书,参以文集记载,编成徐献忠生平简谱,以展现其人行品学识及诗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邢以丹 《漳州师院学报》2006,20(4):80-83,128
《只要赶上末班飞机》和《京都行》是日本女性作家林真理子的文学代表之作n这两部短篇小说皆再现了一个“爱”的主题,即自一开始的“爱的理想”,到恋爱过程中的“爱的困惑”,最终走出困境,找到“爱的解答”。通过这一主题的选择与建构,林真理子一方面打破了日本传统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深刻反映了现代女性追求自我、走向独立的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8.
汪东为20世纪词坛大家,词业活动丰富,词学交游广泛。民国初年即与黄侃同和清真词。其后主政中央大学中文系十年,门下济济多士,又加入如社,广事交游,词艺日臻成熟,词学成就逐渐为词坛所认可。抗战以后,多与各界名流唱酬往还,其词又经夏敬观、冒鹤亭等词坛名宿点定推许,词坛地位更为巩固。而且可以认为,汪东坚持传统词学交游方式,其行为本身即具有固守文化传统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对一个作家的作品要深入解读,离不开对其生平事迹交往的掌握,正如孟子在《万章下》所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人论世”。要理解一部作品,首先要对作者有所了解,然后方能准确解读文本。对杜甫这样的大家而言,我们更应对杜甫的生存环境、人生际遇、以及交游和亲眷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杜甫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后七子特别是王世贞、谢榛极力为之声张的诗歌法度规则,全面涉及诗之声律和结构问题,在相关的审美准则上呈现谨严和细密化的特点,此尤显于他们对诗歌用韵、平仄以及篇章句字之法的系统阐析,其中既包含了对传统诗法的汲取,也融合了他们各自独到的审美见解,尤在诗法的一端,进一步将技艺性的规则或方法纳入他们重点关注的视界,为文学“技巧概念”趋于加强的一种显在表征。同时说明,在相继崛起于明代中叶文坛的七子一派中间,愈益皈向于文学本体意义上的艺术经营,成为诸子体认文学价值的重要路径,也在某种意义上展现了他们维护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原则立场,就后七子来说,特别是王、谢在诗法问题上展开系统的阐述,以格外严细的标准相责求,则更不能不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