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侯佳音 《甘肃科技》2016,(15):100-102
铁路水文计算与流量验证是铁路桥涵设计前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晋南地区某铁路勘测设计工作,针对鄂河流域进行了水文计算与流量验证,通过勘测实践过程及计算结果分析,总结了晋南地区铁路大中流域及小流域的水文计算方法与流量验证结果分析,为本地区类似工程的水文计算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茜 《甘肃科技》2016,(11):65-67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对水文小流域流量计算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且其在实际生活之中的作用也越发重要。水文小流域流量计算方法对河流水文状况的测算以及道桥建设的有关特征研究有重要意义。水文小流域流量因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水域状况存在差别,所以它的实际水文流量计算法也都将不同。其中,在进行水文流量计算时,主要通过数理统计法、径流形成法等来对水文小流域流量开展计算与评测。首先着重分析了这两种方法在运用时的基本特征,然后结合以某小流域流量计算的应用实践,分析了计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3.
工程水文专业中的设计雨量、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洪水总量等洪水要素是电力工程水文条件分析计算最重要的几个计算参数,其计算方法通常是采用山西省各地区水文计算手册中的有关公式进行计算,不仅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而且计算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工作效率不高。针对此情况,编制和开发了《山西暴雨洪水计算软件》,通过多次验证,《山西暴雨洪水计算软件》所有的计算误差均在本专业技术规程、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计算成果的精度和准确度完全可以满足水文专业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桥涵是公路与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分析计算关系到桥涵跨径及总体方案的拟定,对保障桥梁安全、节省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流域面积比拟法在桥涵水文分析计算的应用,对类似桥涵水文分析计算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流域暴雨洪水的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对于缺乏水文观测资料的流域内的工程建设,确定其工程规模及防洪标准,保障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该文从水文分析计算原理为出发点,分析计算小流域内的洪水产生的起因,探讨暴雨洪水的计算过程及比选方法,并且从计算结果的对比中推荐出暴雨洪水的选用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洮河二级支流旗堡沟洪水过程线为分析计算对象,探讨洪水过程线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涨水历时、洪水历时、洪峰流量、洪水总量等水文特征值。目的旨在探讨无水文监测地区的洪水过程线计算分析,从而为洮河流域上游小流域乃至甘肃省山区无水文监测地区河流进行洪水过程线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雷鸣  宋伟华  张世强 《甘肃科技》2006,22(4):115-117
以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坝址年径流分析计算为例,结合近20年来西线调水工程引水地区坝址径流量计算的经验与问题,就利用月径流资料相关,径流面积指数、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计算等3种计算方法插补的引水区坝址径流成果进行对比和取舍。实践经验表明,增设坝址专用水文站是提高计算成果质量的重要前提。但是,鉴于水文资料积累往往赶不上工程建设进展要求。为此,在利用坝址下游已有较长观测记录的常规水文资料及短暂坝址专用站水文资料所进行的常规方法计算时,还需结合区域雨量资料及地理信息系统所开展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等研究,进行多方法对比,并进行综合分析、取舍,以获取较客观、可靠的计算成果。  相似文献   

8.
裴生山  邵明宏  陈勇 《科技资讯》2013,(15):56-56,58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水文水力计算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公路桥涵水文调查与计算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水文调查及测量的思路,进而探讨流量的确定方法,再次寄出上,给出了详细水文计算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桥涵水文调查是公路工程外业调查的基础工作,是合理确定桥涵孔径,控制工程规模的主要依据。本人就多年来多条高速公路调查经验探讨一下合理、适用的桥涵水文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宋玉新 《甘肃科技》2016,(12):85-87
铁路桥涵水文计算是桥涵勘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技术,对铁路沿线流域进行了水文模拟分析。提取了流网、流域界线、流域面积、流域坡度等水文特征,将其与人工在地形图上圈绘的流网和流域面积比较,发现结果一致。然后将Arc GIS得到的水文特征用大中流域洪峰流量计算模量公式计算流域洪峰流量。  相似文献   

10.
罗红枝  徐永利 《甘肃科技》2016,(4):111-113,55
山前戈壁漫流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山前区河流形态,通过对漫流区流域特点和水文特征分析以及典型病害原因分析,对漫流区水文计算方法和铁路桥涵布设提出了建议,对该地区工程设置和水文计算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陇川微型断陷盆地露头剖面和钻井岩心的岩性相分析,结合地震相、测井相研究,认为陇川微型断陷盆地河流沉积类型主要有砾石质辫状河沉积、低弯度河流沉积和交织河沉积,并讨论了河流的变迁及盆地中油气储层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初探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城市河岸带连通城市生态系统中水陆生态系统,不仅在城市行洪排涝,水土保持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景观和生态学价值.为克服传统硬质河道护岸的种种弊端,生态护岸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的重要环节.从生态水利学角度分析了城市河道的特点和城市河道护岸工程的现状及其主要问题,并在参照国内外有关城市河道整治经验以及中国传统河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建设生态护岸的一些设想,以期为当前蓬勃开展的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择密苏里河上游的Willow、佐治亚州Lloyd Shoals水库、韦科、田纳西河一级支流渡科河、科罗拉多河上游等5条美国长期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较大的流域进行减沙效果分析。通过前后长达10—32年的对比,排除降雨和水利工程因素的影响后得出,由于对这些河流上游长时间开展大面积水土保持,其下游河道减沙效果都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门峡建库前后44年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门峡建库前后44年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特征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淤高,原因是来水少、来沙多,超过河床输沙能力所致,下游河床只适应于平均含沙量50kg/m3左右的洪水。本研究可为下游防洪、河道整治以及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对洪水水沙搭配的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以往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临界条件的研究情况,分析了下游河道淤积严重的水沙搭配情况;利用1960~1999年422场洪水资料建立了黄河下游4个河段洪水排沙比综合水沙与边界系数的关系,该系数包括流量、含沙量、洪峰流量变幅、洪水沿程衰减系数、洪水历时、早滩流量、前期累积淤特别是等因素;利用4个河段的冲淤临界条件勾画出了4个河段洪水冲淤调整与来水来沙搭配之间的关系;被关系可为小浪底水库调度决策以及黄河下游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建成后对长江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三峡水库是特大型水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由于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水库上、下河段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对环境产生如下冲击和影响:①基准面抬高,流入水库各条支流在入库河口区及以下区域迅速产生水下淤积,形成河口拦门沙和水下三角洲.②水库上游河道发生变形.水库蓄水后引起库岸变形,这种库岸变形可能延续几十年的时间,影响到库岸的稳定性、水库库区附近淹没浸没以及水库渗漏等.水库运营时清水下泄,引起水库下游河床冲刷以及下游河道变形,受影响最大的是武汉及其以上荆江河段.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影响最大、最应该立项和进行综合研究的问题有3个方面:第一,入库河流河口地区的水下淤积问题;第二,水库运营过程中引起的库岸变形及库岸的稳定性问题;第三,水库下游清水下泄河床重新调整时,对下游荆江等河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贵阳市的“母亲河”南明河,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河水污染日益恶化,河流生态系统逐渐遭受破坏。在近年来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不能忽视南明河对水量的要求。讨论了南明河上游花溪水库坝下生态环境需水量,为花溪水库进行合理的生态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给武汉河段道湖口地区吹填造地的采沙工程提供依据,本文建立了武汉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实施采沙工程后该河段的水位变化及河道回淤情况进行了计算,并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合理性和实测资料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河海大学在平原河流水沙动力学问题及河道整治技术创新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含植物水流、沙波床面水沙运动、潜流交换、河网交汇流、桥墩防冲、闸下防淤等基础理论、复杂河网水沙运动模拟与多目标水力调控技术,以及上述理论方法在解决长江、淮河、珠江等流域多个大中型复杂河网防洪、排涝、水运、环境等诸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望了我国平原河流治理今后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对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春中着重分析艾山-利津河段的冲淤变化规律,作者认为小浪底水库可使黄河下游总体上保持20年不淤,50年内相对减淤率为51.6%,艾山-利津河段也有减淤效果,但相对减淤率仅为全下游平均值的57%,河床抬升速度仍然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