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南方震旦纪藻碳酸盐岩的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天福 《科学通报》1980,25(18):853-853
藻碳酸盐沉积物是探讨沉积环境的重要手段.其地质记录对环境的变迁、沉积相的划分、沉积相与生物相的关系、地层成因,以及油气、磷块岩、盐岩等矿产的普查勘探均可提供重要线索.在我国南方上震旦统中以灯影组的藻碳酸盐岩最为发育,主要属隐藻白云岩类型.本文仅根据川、黔、皖、苏、浙等省的部分资料,阐述隐藻碳酸盐岩的特征、类型及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2.
广西桂林泥盆纪礁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昌民 《科学通报》1995,40(6):542-542
桂林地区中泥盆世吉维期牙形刺varcus带之下以滨岸碎屑岩沉积为主,varcus带开始记录碳酸盐岩沉积,持续到早石炭世;由生物礁和藻碳酸盐岩构成重要的岩性段.有关礁组合的一般沉积特征见1991年的野外参观手册.文中提到的研究点见图1.1 礁组合亚相类型、特征及发育桂林泥盆纪礁组合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与澳大利亚坎宁盆地的泥盆纪礁组合具有一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东部早中生代堆积杂岩捕虏体的发现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邵济安 《科学通报》1999,44(5):478-486
在内蒙古东部从大兴安岭到华北克拉通发现了9处镁铁质捕虏体,经研究它们属于一套完整的堆积杂岩,其中具有典型的地幔显交代标志矿物组合:金云母、角门石和磷灰石等,稀土、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了不同组分堆积岩之间的同源关系.同位素年代学表明它们是早中生代(237~220 Ma)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是华北中生代早期幔隆背景下壳、慢相互作用和陆壳垂向增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东部早中生代堆积杂岩捕虏体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东部从大兴安岭到华北克拉通发现了9处镁铁质捕虏体,经研究它们属于一套完整的堆积杂岩,其中具有典型的地幔显交代标志矿物组合:金云母、角闪石和磷灰石等,稀土、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了不同组分堆积岩之间的同源关系.同位素年代学表明它们是早中生代(237~220 Ma) 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是华北中生代早期幔隆背景下壳、幔相互作用和陆壳垂向增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东部早中生代堆积杂岩捕瞄虏体的发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邵济安  韩庆军 《科学通报》1999,44(5):478-485
在内蒙古东部从大兴安岭到华北克拉通发现了9处镁铁质捕虏体,经研究它们属于一套完整的堆积杂岩,其中具有典型的地幔显交代标志矿物组合:金云母、角闪石和磷灰石等,稀土、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了不同组合堆积岩之间的同源关系,同位素年代学表明它们是早中生代(237 ̄220Ma)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是华北中生代早期幔隆背景下壳、幔相互作用和陆壳垂向增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相油气田形成的地质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广泛发育以泥质岩为主的优质烃源岩,烃源岩的深埋藏决定了海相盆地以天然气为主,但不同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的不同又导致油气相态的差异;富含蒸发盐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对原油裂解成气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海相储层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沉积相、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TSR和断裂裂缝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由于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旋迥,导致了多套生储盖组合的发育,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也多种多样;油气藏普遍具有多期成藏、晚期为主或晚期定型的特点:古隆起对油气富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三大盆地海相主力烃源层的不同,油气富集层位、油气藏的类型与分布、油气成藏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岩古气候学是在非热带碳酸盐岩(沉积物)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介绍了碳酸盐岩气候分析的理论依据,研究进展和现状,结合我国实例探讨了碳酸盐岩古气候研究对传统古地理、古气候模式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白垩系淡水碳酸盐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衡鉴 《科学通报》1986,31(2):159-159
本文通过大量实际资料和新的测试手段,研究了松辽盆地白垩系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生储油性能,并预测了有利勘探区。 该区碳酸盐岩单层薄、层数多、类型丰富,属淡水-微咸水之间的湖泊环境成因类型。其分布,不仅在滨浅湖区和三角洲前缘,而且较深湖-深湖区也有  相似文献   

9.
倪守斌 《科学通报》1993,38(21):2015-2015
新疆西部中天山与南天山之间的断裂带,称为中天山南缘断裂带,此断裂具有板块缝合线特点,沿此断裂与蓝闪片岩带相伴,出露一基性超基性岩带。琼阿乌孜岩体位于岩带西部,其围岩为蓝闪片岩相的变质  相似文献   

10.
李懋 《科学通报》1980,25(7):319-319
应用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电镜)研究沉积岩和化石的超微结构,如颗粒的大小与形状,颗粒之间的接触关系,孔隙度,超微裂隙的分布和类型以及所含微体化石,对解释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可提供有力的证据。近几年来,我们对我国一些地区的碳酸盐岩、硅质岩及粘土岩等进行了一些分析,其中发现了一些菌藻类化石(图1)和具有特征的超微结构。从而加深了对上  相似文献   

11.
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变形规律与发育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燕山褶断带中部的云蒙山变质核杂岩记录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峰期破坏时的地壳伸展过程.该核杂岩受控于其东部总体NNE走向的大水峪剪切带.剪切带向SE倾,自南西向北东产状变缓,剥露程度变浅,中、南段出露韧性剪切带,北段为脆性正断层.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该剪切带为上盘向SE运动的伸展型剪切带.变形温度估计结果(300~520℃)表明,所出露的中、南段韧性剪切带起源于中地壳环境,其西侧下盘卷入的塑性变形带仅为1~3 km宽,反映没有发生过广泛的中地壳塑性流动.岩脉和岩体锆石U-Pb定年及变形岩石中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定年表明,该核杂岩起始于135 Ma,在135~126 Ma期间经历了大水峪剪切带强烈活动、上叠盆地发育及同构造岩浆侵位(135~125 Ma).在125~114 Ma期间,该核杂岩快速隆升,大水峪剪切带同时发生伸展活动与被动隆升.剪切带及其上盘抬升至脆性域时被一系列脆性正断层所切割或取代,显示隆升是在持续的伸展活动中发生的.在随后的早白垩世晚期该核杂岩转入伸展背景下缓慢隆升阶段.上述现象表明,云蒙山变质核杂岩是早白垩世(135~100 Ma)NW-SE向持续拉伸背景下以滚动枢纽模式演化,是华北克拉通常见的板内变质核杂岩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12.
西南天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西南天山造山带分布着一条长200km的蓝闪片岩带,该带西延与吉尔吉斯南天山阿特巴什蓝片岩-榴辉岩带相连,在我国境内一直没有发现榴辉岩.笔者于1995年夏季前往昭苏县阿克牙孜河上游进行考察,发现了榴辉岩,现简要报道如下.1 区域地质概况及榴辉岩的产状特征西南天山造山带是塔里木板块和伊犁中天山板块间的古生代造山带,为古亚洲洋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构造域.沿造山带北部展布有一条近东西向的早古生代缝合带,即中天山南缘断裂带.缝合带北侧为由前寒武纪角闪岩相变质岩、上志留统巴音布鲁克组岛弧火山岩和  相似文献   

13.
华北北部晚寒武世碳酸盐岩等时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生 《科学通报》1992,37(12):1118-1118
在详细的室内外地层学、岩石学及沉积学研究基础上,作者将本区晚寒武世广泛发育的类型丰富的碳酸盐岩地层划分为五个三级旋回,通过分析对比及对这些沉积旋回主要控制因素的讨论,认为这些对应沉积旋回分别具有等时性意义,通过对对应沉积旋回及其中广泛分布的风暴岩分析对比,认为对应旋回及半旋回沉积及其中的风暴沉积可以作为等时性标志层,并利用旋回Ⅲ下半旋回沉积及其中的一期风暴岩作了高精度岩相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新疆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研究取得的进展.根据新发现的柯石英矿物包体,结合以前报道的一些超高压变质矿物学证据,在西南天山蓝片岩-榴辉岩带中确定了长约80 km,宽10 km以上的超高压变质带,这是目前出露规模最大的洋壳岩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并确定了其由南向北的俯冲带极性.对含有柯石英的石榴石云母片岩中变质生长锆石边的定年,获得超高压变质时代为320±3.7 Ma,结合退变榴辉岩中获得的233-226 Ma变质边锆石的时代,确定了其退变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变质演化.根据详细的岩石学相平衡模拟计算,确定了西南天山含柯石英榴辉岩和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的P-T轨迹都具有热弛豫特征,即温度峰值期滞后于压力的峰值期,表明超高压变质岩石在俯冲通道中经历了缓慢的、长时间的升温减压抬升过程.根据少量的榴辉岩透镜体包裹于大面积的云母片岩中的野外产状特征,而且含柯石英榴辉岩和云母片岩都具有相似的P-T轨迹,提出了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抬升可能是由于大面积的低密度的云母片岩抬升折返过程中把密度较大的榴辉岩携带到地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世新  叶先仁 《科学通报》2002,47(4):313-317
通过分步加热法,对塔参1井的深层碳酸盐岩中不同赋存形式的稀有气体(He,Ne,Ar,Kr)丰度和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稀有气体的分布模式看,富集重稀有气体而20Ne相对亏损,该分布模式属I型,与常见的地下水,天然气和沉积岩的模式一致,深层碳酸盐岩中低温步(300-700℃)和大部分样品高温步(1100-1500℃)的3He/4He比值与该区域同层位天然气中稀有气体的比值相近,表明它们可能有同一来源,都几乎不含有幔源挥发分,反映出陆地壳源放射性同位素的特点,这反映出塔中古隆起的相对稳定性,而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高温步(1100℃)的He-Ar同位素的特征,表明有幔源挥发经入,这可能与沉积成岩过程中有火山物质的输入有关,寒武系源岩中40Ar/36Ar比值略高于奥陶系,反映出40Ar的年代积累效应;源岩中不同赋存诉Ar同位素比值差别较大,38Ar/36Ar和40Ar/36Ar比值都表现 温步明显高于低温步。  相似文献   

16.
西天山蓝片岩榴辉岩形成和抬升的40Ar/39Ar年龄记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40Ar/^39Ar年龄表明,西天山哈琪 特岩片榴辉岩相岩石形成于泥盆纪早期(401Ma);泥盆纪至绿片岩相构造层次,阿克萨依岩片蓝片岩的与抬升限定在泥盆纪晚期(370-364Ma),高压变质带中不同构造岩片经历了不同的抬升历程。  相似文献   

17.
华南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华南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界线之上. 根据其中的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化石, 微生物岩的产出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剖面的27层. 钙质微生物岩主要分布在生物礁相或浅水碳酸盐台地之上, 向深水区逐渐尖灭. 钙质微生物岩一般由微晶基质和中、粗晶方解石指状体或斑点所组成. 微生物岩中的生物化石以微生物为主要特征, 同时伴生有小型腹足类、介形虫和小型双壳类化石. 这一以微生物为特征的生物化石组合代表了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残存下来的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化石群落. 大绝灭界线之上钙质微生物岩的突然出现是二叠纪末全球事件在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的具体反映. 由于前人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深水相或浅海陆棚中、下部剖面上, 而华南钙质微生物岩则主要分布在浅水或极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剖面上. 因此, 通过对钙质微生物岩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及古生态的研究, 将有助于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事件在古海洋不同水深区的具体表现, 为认识全球事件的实质和过程提供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上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才能  陶士振 《科学通报》2007,52(A01):32-39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相带类型多样、形成时间和埋深跨度大、成岩演化复杂、非均质性和孔洞缝发育的影响因素多,其沉积、成岩和成藏的复杂性造成碳酸盐岩油气田形成、分布和富集的特殊性.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并不严格受二级构造带的控制,多数是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下主要受沉积成岩作用及其有利相带的控制,油气藏类型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通过国内外碳酸盐岩油气田形成的广泛调研,认为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岩性地层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受7个方面的主要因素控制.本研究对碳酸盐岩成藏规律的认识和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平凉组烃源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平凉组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该区平凉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具有下段高于上段、泥岩高于泥灰岩和灰岩的分布特点,有机质类型绝大多数属于腐泥型,石板沟和桌子山剖面有少数样品为腐殖腐泥型特征,为进一步评价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资源潜力提供了基础.另外,采用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方法和稀土元素分异程度的测定资料分别对该区古盐度和沉积速率进行了推算,研究了水体和沉积速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控制作用,认为水体盐度与有机质丰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而对有机质类型影响很弱;沉积速率与烃源岩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之间也有直接联系,沉积速率慢,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相反沉积速率快,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这为预测有利烃源岩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韩喜球  杨克红  黄永样 《科学通报》2013,(19):1865-1873
大陆边缘海底冷泉活动区往往赋存有大量的冷泉碳酸盐岩,冷泉碳酸盐岩的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过去海底富甲烷冷泉流体活动的状况.相对于在海水-沉积物界面上生长的化学礁灰岩和碳酸盐结壳等冷泉碳酸盐岩类型,形成于海底以下流体通道周围的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能更忠实地反映过去海底冷泉流体的信息.本文对采集自南海东沙东北的高镁方解石质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定量分析碳酸盐物相及其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结合产出环境特征和年龄对其形成温度进行约束,利用高镁方解石-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方程计算沉淀流体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古富甲烷冷泉流体的来源与性质,并探讨其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之间潜在的成因联系.研究认为,南海东沙东北陆坡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碳源自生物成因甲烷,它的形成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的破坏密切相关.古冷泉流体的δ18O值为(1.9‰±0.3‰)0.6‰±0.3‰V-SMOW(Vienna standard mean ocean water)之间变化,平均1.4‰±0.3‰ V-SMOW.经估算,水合物分解释放出来的流体在冷泉流体中的贡献最高可达45.7%.分析认为,古海平面下降和陆缘海底峡谷的下切,以及海底滑坡等气候与环境变化因素是导致南海东北陆坡水合物藏曾经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广泛分布的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指示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在渗漏出海底之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被硫酸盐-甲烷转换带附近的微生物捕获和消耗转化,最终以冷泉碳酸盐岩形式实现了永久封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