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胡迎春 《科技咨询导报》2007,(27):221-221,223
跨学科教育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描述了当前国内外方兴未艾的跨学科教育研究基础上,论述了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必须走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走出当前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低谷,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新型科研活动模式及组织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创新我国科研活动组织模式,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结合,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研究方法:分析了科研活动组织模式的研究发展历程,剖析了我国科研活动组织模式的演化过程与问题不足,提出科研活动组织模式的创新思路。研究结论:新型科研活动的组织模式应当顺应大科学时代发展的需求,应树立大科学观,应用跨学科的大科学科研活动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依托Fab Lab XH实验教学中心,结合学科特色,引入跨学科交叉融合学习理念,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挑战性思维为导向,突破学科分科禁锢,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动性;构建跨学科工程联结的本科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了较完善的跨学科教育体系和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经过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并成为MIT麻省理工学院认证实验室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重点之一是:建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研发战略,发挥高等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由此可见,进行跨学科研究和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既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建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揭示生物安全领域研究现状与学科交叉特征,了解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为进一步开展生物安全领域跨学科研究、学科资源分配以及科技决策支撑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学科交叉的视角对生物安全领域进行细分,并对生物安全领域及其学科交叉的特征、发展趋势、演化趋势等进行分析,梳理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趋势、演化趋势与学科交叉趋势,阐明不同国家生物安全领域的现状、特征、学科交叉趋势以及合作趋势。[结果/结论]学科特征方面,国防、食品与网络生物安全为新型生物安全,不同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倾向不同。学科交叉方面,公共、农业、混合与其他生物安全跨学科性稳步增长,社会科学相关研究的跨学科性程度高,跨国合作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交叉程度,且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和英国这5个发文量排名前列国家的生物安全领域跨学科性随时间的推移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孟庆峰  何宇迪 《科技信息》2014,(15):144+178
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科学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应由过去单一学科转变为跨学科的培养。针对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困境,如观念未得到广泛认同,知识储备基础不足,跨学科学术交流有限以及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正确树立培养目标、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构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建立跨学科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浅析跨学科交叉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新的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为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改变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跨学科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成才需要。结合河南省部分本科院校交叉学科设置以及教学制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贲晶晶  张艳 《科技资讯》2011,(28):222-223
21世纪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文章从分析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入手,进而从医学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的选题、学习课程的设置、创新环境的创立、导师队伍的建设及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等几个方面入手,详细的阐述了如何更好地加强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9.
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专业方向,实验模式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学科自身特点,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实验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从实验资源整合、实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基地健全、实验管理机制完善、"5+2+1"培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实践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推动了理论与工程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牛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PPE)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PPE专业集中体现了文科人才培养从传统文科到新文科的发展趋势:从侧重知识传授到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逻辑转向;从“教师”单一中心到“教师-学生”双中心的教学方法选择转向;从单一终结性评价到多元评价方式并存并用的人才评价方式转向。可见,传统文科遵循知识逻辑培养单一学科专业人才的模式正逐渐被新文科遵循应用逻辑造就跨学科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模式取代。为此,新文科建设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培养;从多学科知识罗列的课程结构走向不同学科知识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教师中心”(ITTF)和“学生中心”(CCSF)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善于使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数学专业设置交叉学科专业方向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根据数学学科对其它学科的渗透、交叉的特性,提出了数学类专业中设置交叉学科专业方向的思路,以期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学人才。  相似文献   

1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发挥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对2000—2020年239位化学领域“杰青”学者的履历、发表的SCI文献及施引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纵向跨(一级)学科学习经历方面,学者的跨学科比例较低,仅有15位学者在本、硕、博阶段具有跨学科学习背景,总体占比6.3%;在发表的SCI文献(目标文献)与引用其发表文献的文献(施引文献)方面,施引文献的跨学科程度更高;目标文献的跨学科多样性、差异性程度相对较高并与科研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均衡性与产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施引文献的跨学科性则与产出之间无显著关系;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交叉融合程度最深;目标文献的跨学科程度与科研产出之间存在U形非线性关系,意味着在跨学科研究的初始阶段,学者由于要学习更多领域的新知识和研究范式,科研产出水平各方面指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当到达一定阈值后,更高水平和程度的跨学科研究则有利于提升科研产出。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的进展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学科间深度交叉融合。为此,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保障跨学科人才供给;立足于学科核心,坚持“问...  相似文献   

13.
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对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新成果起关键作用,因此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地理学作为高等学校的传统学科,其涉足领域相当广泛,地理学科在高校主要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三大分支,随着时代进步、学科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已经相互交叉融合。作者对国内外学者在地理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三者之间的内部融合,地理学科与经济学、旅游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之间的“近距离”交叉,以及地理学科与艺术学、医学、计量学等学科之间的“远距离”交叉。研究认为,地理学内部融合有待重视,“近距离”学科交叉有待深入,“远距离”学科交叉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前沿学科,是当今大国科技竞争中生物前沿技术和生物安全领域的必争之地。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态势进行探究,为识别新兴学科交叉方向以及我国合成生物学的学科布局优化和管理有一定的情报参考价值。运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13-2021年间的科研论文,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科交叉规模、学科交叉强度、学科交叉网络和演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合成生物学领域20%的论文存在学科交叉,学科交叉度平均为0.58;理学、工学、医学是其中的三大交叉领域,与哲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也在不断深入;1990年以来,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广度在持续增加,已逐渐形成“小中心、大网络”的多边学科交叉网络。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仍存在较大的潜在发展空间,今后我国应加强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工学、医学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加深与管理学、教育学等社会人文领域的渗透融合。  相似文献   

15.
贾川 《科技咨询导报》2008,(31):219-220
本文根据2008年5月对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进行实地调研情况整理得出,采访包括对象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方竞教授,行政人员赵宇昊老师及部分研究生。通过分析研究案例,寻找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探究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发展道路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归属、建制模式、目标和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科学技术史学科应归属于历史学,目前国内高校科学技术史的建制模式反映了该学科实际上的归属不一,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十分不利;提出学科的整体目标是科学技术史追求的理想和所要达到的境地,学科的具体目标是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指出科学技术史的学科建设不仅需要明确学科定位,推进学科的理论建设,还要打破学科疆界,加强与相关学科的全面沟通和联合,实现跨学科建设和发展,并且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学科自身以及学科环境的不断成熟,各种学科间的壁垒逐渐被新的发展范式慢慢地消解了,学科之间,不仅仅在人文与科学这两个大的阵营之间,而且在各个对立的学科之问,也有了鲜为人知的交叉和渗透。跨学科组织的构建中学术共同体之间科研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褚楚 《安徽科技》2012,(4):35-36
新形势下,加强文科科研能力已成为理工科院校提升科研整体实力的重要趋势。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学科的交叉渗透,为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平台。本文分析了当前理工科院校建立文科科研发展机制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不足,提出要实现文科科研在理工科院校中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割;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加强学科交叉;优化科研团队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跨学科性和跨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生物医学工程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领域之一,其倡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工科建设理念不谋而合。结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12所案例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本进行深度分析。研究显示,案例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引领型、卓越型和研究型6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学制以4年为主且均授予工学学位,大都实施学科大类招生和中期分流制度,基本建立了各富特色和各有侧重的课程体系,但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学科专业培养特色凝练不足、学制与学位类型单一、中期分流机制不完善、课程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优化,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阶段内容和目标,坚持前期实施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培养,中期进行专业分流与专业教育培养,后期贯通培养体系,实现多元化发展;加强跨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校级层面要对课程结构进行重组与优化,院系层面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计,研究方向层面要努力打造专业特色课程(群);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和精细化培养,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机会和贯通途径。  相似文献   

20.
《科学管理研究》2016,(4):84-88
以技术发明人申请的专利数据为基础,利用专利分析的方法,以可视化的形式,对中国和美国纳米技术领域的人才地域分布、机构分布、重要发明人及其专利申请趋势和技术领域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比较研究的结果,提出我国应着力培养跨学科交叉的纳米技术人才和加快培养纳米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人才的人才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