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史正银 《科技信息》2011,(21):45-45,27
在地下水污染治理中,由于地下水含水介质的隐蔽性和埋藏分布的复杂性以及具有流速慢、稀释能力比地表水差等特点,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治理起来要比地表水困难得多,所需成本也要高得多,有些不可能得到彻底根治。因此,地下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防治地下水污染,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科学划分地下水保护区的范围,并采取科学严格的防护措施,保证地下水不被污染。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向地表水排氮是地表水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从水循环角度有效控制地下水中的氮向地表水排泄是地表水氮污染控制的关键问题,而如何从流域尺度识别出哪些是地下水向地表水排氮的高风险区域,则是阻控地下水向地表水排氮的难点.为此提出了地下水氮污染阻断优先控制区的定义和识别方法,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水氮污染程度和地下水遭受氮污染的风险三方面,按照优先治理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强、氮污染等级高、特殊脆弱性高的原则识别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阻断优先控制区.本研究为大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地表水氮污染综合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骆芳  秦雪娜  彭勃 《科技信息》2011,(9):348-349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地表水由于污染日趋严重已经演变成黑臭水体。本文分析了黑臭河流形成的原因以及危害,概括了国内外现有的治理黑臭河流的技术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并预测了黑臭河流治理在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水体以及空气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加重是现阶段众多工业化国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随着污染的加重,寻找高效、经济,且对环境扰动小的治理方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修复即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减少污染物浓度的一种修复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广泛开展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环境的试验研究,并且应用于污染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的修复中。  相似文献   

5.
岩溶水系统石油烃污染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岩溶水系统石油烃污染治理技术,分析曝气、化学氧化、微生物修复、水力截获等技术的特点,提出多种治理技术综合运用能降低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地下水污染治理应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与土壤的修复及地表水的截流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苏南某工业园区6类不同功能区内地表沉积物、降雨地表径流和地表水中污染物的分析,探讨了工业园区地表非点源污染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工业园区地表沉积物特性和地表径流内污染物对地表水水质有一定的影响.工业园区非点源污染物主要为氮、锌和氟,来自于点源无组织排放形成的气态污染物和大气干湿沉降,其中化工区和光电区为重点防控区域,而办公区的生活污染也应加强控制.主要的防控措施应集中在地表径流的污染控制上,同时加强工业生产中的清洁生产,尤其是控制气态非点源污染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生态的冲击效应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整个食物链,但面源污染最为直接显著的危害对象是地表水污染.为了对苎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分析,文中对其地表水中铅、汞、磷、氮、COD、挥发酚等污染物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及危害性,探讨对其控制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汾河流域晋中段地表水污染严重,考核断面水质常年不能满足国家、省考核目标要求。在实地调查入河排污口对汾河河流水质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研究汾河流域水质分段监测的数据,摸清了汾河污染变化的趋势和特征,探讨了独特的治理方案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一些具体的统计数据对山西省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得出了全省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必须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阿克苏河流域地方性氟中毒区的水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新疆阿克苏河流域自然环境中第四纪沉积物、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自然环境要素中氟元素的分布规律,并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R-型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地方性氟中毒发病率与生活饮用水中氟元素和其它水化学成分之间的朴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氟中毒区生活饮用水中氟元素与其它水化学成分的多元回归模拟模型。研究总结出了该区域地方性氟中毒发病率的主导病原因子以及水体中各水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对氟中毒病因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1.
对GB/T 8538—1995水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法(简称“水标法”)以及WS/T 89—1996尿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法(简称“尿标法”)与山西省地方病研究所曾沿用的一种水尿氟离子选择电极同时测定法(简称“旧法”)进行比较,验证其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缓冲溶液pH值和显色时间对吸光度的影响,确立了氟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氟化物含量的试验条件,同时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比对,证明了用该方法测定水中氟化物含量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La-ALC-F三元配合物的显色反应,并用其测定了自来水、海水及污水中的微量氟,其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用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饮用水中氟离子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梅 《山西科技》2009,(5):127-128
文章对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饮用水源中氟化物浓度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并对测量结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着重对温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监测方法选择性好、准确度高、简便快捷,可作为饮用水及其他水质中氟含量的测定法。  相似文献   

15.
对郑州市区及近郊200个采样点[地面水4个(郑州市自来水公司出厂水),地下水196个(分散在郑州市及近郊)]水质进行连年监测,测定了郑州地区饮用水的含氟量,结果表明以地下水为原水的饮用水含氟量较低,以地面水(黄河水)为原水的饮用水含氟量适中.通过对本地区饮用水含氟量进行普查,建议对于长期饮用地下水(低氟水)的人们注意预防龋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六安市居民饮水水氟含量及改水工程现状筛查表明,六安市五县三区居民饮水含氟量合格率达99.57%,舒城县水氟数值最大,高达5.14 mg/L,寿县和金安区合格率最低;通过改水工程后水氟含量均未超标。调查分析结果为六安市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的防治、地氟病区改水提供科学依据,达到消除饮水型地氟病流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铁-镧复合氧化物颗粒吸附剂除氟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型铁-镧复合氧化物颗粒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物相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吸附剂的除氟吸附速率和吸附等温线,分析了pH和共存离子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铁-镧复合氧化物颗粒是无定型态体相的微孔材料,比表面积为103.3m2/g;吸附速率遵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受内扩散和表面吸附的影响;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当氟离子平衡质量浓度为35mg/L时,吸附容量达到30mg/g;吸附的最佳pH为4,共存离子中HPO4 2-对吸附效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氟化锂是制造ZBLAN超低损耗远距离通讯光纤的原料之一,ZBLAN对氟化锂中的OH-、含氧杂质、过渡金属有很苛刻的要求。本文综述了氟化锂中OH-、氧化物、过渡金属三种杂质的提纯方法,并详细介绍了用室温减压干燥除OH-,升华法除氧化物,离子交换法及萃取法除过渡金属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Excess of fluoride in drinking water is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the concentration of F^- ions must be maintained in the range of 0.5 to 1.5 mg/L. An inorganic cerium based adsorbent (CTA)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of adsorption of fluoride on cerium oxide hydrate. Some adsorption of fluoride by CTA adsorbent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nd results showed that CTA adsorbent has a quick adsorption speed and a large adsorption capacity. Adsorption follows Freundlich isotherm, and low pH value helps fluoride removal. Some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TA adsorbent were experimented, fluoride removal mechanism was explored, and results showed that hydroxyl group of CTA adsorben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luoride remo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