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公元2014,又值农历甲午。两个甲子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个亚洲古国隔海进行了一场近代化竞赛。在中国谓洋务运动,在日本是明治维新。而甲午战争宛若这个竞赛中一场残酷的考试。有太多的为何需要我们去追问,有太多的教训需要我们去探究。传统的观点——朝廷腐败、官员无能、行为保守、经费不足、海军军费被挪用等,人们耳熟能详,但似显简单化、符号化和宿命化,远不足以让我们认清为何出现如此一场惨败。战争机器  相似文献   

2.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发展壮大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而中国则由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逐渐沦为被动受敌、屡遭挫败的弱国。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特别是军事层面的著述很多,而本文则另辟新径,主要从日本对中国的军事侦察、情报调查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10月24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电视访谈中,谈到他与美国前总统布什当年颠覆萨达姆政权的决定导致"地狱"一般的后果。布莱尔多年来一直坚持发动伊拉克战争是正确的,此次是他首度改变立场。他承认当年的情报有误,最终没有如预期般发现大杀伤力武器,为当年情报失误、计划失当和没顾及"推翻政权的后果"致歉。不过,布莱尔强调推翻萨达姆没错,"即使到了今天,他不在也总比继续在位好";布莱尔又以伊拉克,利比亚及叙利亚  相似文献   

4.
莫泊桑的《羊脂球》和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都是描写的以战争为时代背景身为弱女子的不幸命运。丁玲与莫泊桑的战争经历使他们能够以个人独特视角穿透"战争与女人"小说的一般模式,拒绝正面描写战争而使其创作表现出对战争文化心理的疏离,更着眼于对人类本身的关照,但是两者在人物形象设计、叙事方式和情节安排方面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竞争情报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开始受到我国企业、政府机构以及更多非学术界人士的关注,那么什么是"竞争情报",它与传统的"信息情报"有何区别?中小企业应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情报,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捕获商机,从而获得发展?中小企业的信息工作者应如何认识竞争情报,做好竞争情报工作?本文就这些问题,以作者的观点作一浅显的分析,希望能对  相似文献   

6.
萨苏 《世界知识》2014,(15):64-68
<正>日本学者怎样评价甲午战争,怎样看双方当时的优劣?2014年4月,日本专修大学教授大谷正先生这样回复了笔者的疑问:"分析日本获胜的原因,首先要从政治制度来说。中国是皇帝制度,民众的权利没有被认可,也没有参与国政的途径。所以中国的民众不知道战争为何而打。与此对应,日本在开战五年前就制定了宪法,选出国民代表参加国会,参与国政。虽然日本当时也是天皇、藩阀制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战争业已结束,但越来越多的美英民众怀疑政府有意“夸大”伊武器情报以误导公众支持对伊开战。目前,两国政府也都因为“情报门”事件被迫接受国会的质询。“情报门”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将导致怎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如今,全球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有10个,现役航母20艘左右,除"正牌"航母外,各国还拥有不少"准航母"。从战争历史看,航母不仅是摧城拔地、决定胜负的利器,更是大国国力和军力的标志。2012年9月25日,圆满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的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几代中国人的"航母梦"终于成真。航母梦与强国梦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日甲午之战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而强国,中国错失发展良机落后而挨打,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当代中国应引以为鉴,改革开放,富国强兵;实现国防建设思路要由积极防御向主动防御转变,摒弃"防御为主,后发制人"的传统军事战略。  相似文献   

10.
罗宝红 《奇闻怪事》2011,(10):4-5,23
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对军事情报和战略情报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强调要重视情报的价值,承认情报的不确实性;同时提出要建立健全的情报侦察体系,综合运用各种侦察方法获取情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军事情报思想。分析研究若米尼的军事情报思想,对我国的军事情报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甲午战争(1894~1895)是近代东亚兵连祸结的序幕。冲突起于朝鲜半岛,但中日在朝鲜的角逐早非一朝一夕之争,甲午战前日本近二十年的朝鲜经略,早已注定了战争的胜负结局,日本在朝鲜半岛插入了两把利剑——军事上的派兵权与经济上的扩张权。经济绝对优势的形成日本是近代最早与朝鲜立约通商的国家,继之,美、英、德、法、俄等也打入朝鲜市场,清政府迫于世界潮流,不得不对传统的中朝关系做些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底以来,中国海军先后派出10批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遂行护航任务,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我军和平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锻炼并检验了海军履行远海非战争军事行动使命任务的能力。良好的情报支援是亚丁湾护航行动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情报支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亚丁湾护航的成败。文中从准确定位情报支援任务、综合运用多种情报侦察手段、加强以情报信息系统为核心的装备建设、深化多边情报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就做好亚丁湾护航情报支援工作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亚丁湾护航行动中的情报支援能力。  相似文献   

13.
自伊拉克战争之后,情报政治化再度成为美国情报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对情报政治化这一理念进行了定位,介绍了二战以来情报界围绕这一话题所进行的争论,并对典型情报政治化事件进行了案例剖析,旨在抛开情报界或政界从单一方面对情报政治化问题的片面认识,客观公正地定位情报政治化理念。  相似文献   

14.
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平安时代是私人性武装集团的道德规范和战争精神;幕府时代是武家社会的理想价值、战争精神和统治理念,左右国家的统治体制、内外政策、决策方式和运作模式,引领日本社会以武为本的发展方向;明治、大正和昭和时代初期是全社会的核心价值、军队的战争精神和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忠诚的伦理观念"构成塑造日本崛起的精神动力,"武勇的战争精神"则充当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以高科技为主的经济竞争成为新时代竞赛的主题。如何获得经济情报,已经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重要因素。谁能获得经济情报,谁就能在这场“战争”当中占取先机。因此,各国的情报安全部  相似文献   

16.
情报是国家安全治理的尖兵,如何将情报嵌入环境安全治理,进而帮助国家精准掌握环境状况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仍缺乏对环境情报协同治理的体系化研究.以环境安全情报协同治理为视角,在方法论意义上,构建了"情报理论要点—环境情报要求—情报协同要素"协同的总体框架,建立了"主体—客体—手段"协同的环境安全情报治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情报工作参与者—环境情报工具—环境情报工作制度"协同的具体路径.通过分析环境安全治理的情报协同框架、理论模型和实施路径,指明了环境安全情报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同时为国家环境安全治理提供新的维度和情报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竞争情报研究是市场所需竞争情报是从国外的"CompetitiveIntelligence"一词翻译过来的,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产品等各种情报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并建立竞争情报数据库,最终制定出能获得竞争优势的决策或战略的系统过程。竞争情报的出现,是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情报是国家安全治理的尖兵,如何将情报嵌入环境安全治理,进而帮助国家精准掌握环境状况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仍缺乏对环境情报协同治理的体系化研究.以环境安全情报协同治理为视角,在方法论意义上,构建了"情报理论要点—环境情报要求—情报协同要素"协同的总体框架,建立了"主体—客体—手段"协同的环境安全情报治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情报工作参与者—环境情报工具—环境情报工作制度"协同的具体路径.通过分析环境安全治理的情报协同框架、理论模型和实施路径,指明了环境安全情报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同时为国家环境安全治理提供新的维度和情报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9.
殷罡 《世界知识》2008,(1):38-39
美国的情报评估事实上宣布了伊朗核危机告一段落,战争风险大大减少了,但新的较量又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初,英国人赫德指出:“现在中国除了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外,其余九百九十九人都相信大中国可以打败日本.[1]当时的封建官僚和土大夫,昧于世界大势,沉酒干醉生梦死之中,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说什么“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目然而,甲午战争却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赔款二亿两白银,并割台湾、辽东半岛与日本,这给中国人带来了空前的耻辱感和危机感.在中国战败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土大夫仍在高谈阔论,“今天下最富之国,臭着中国.”[3]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