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它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内涵非常丰富,一方面它要求通过发展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求不应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去实现发展和满足需求,否则人类将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陷入困境,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荣,其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为"合乎环境要求的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面向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可持续发展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新概念,已经进入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各行各业.  相似文献   

3.
资源和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说明人类在发展自身、改造自然和利用资源过程中的得与失,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谢文俊 《广东科技》2008,(18):51-53
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建筑业正由传统高消耗、高污染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过快增长.出现了社会物质要求;生产建设活动的快速增长.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浪费,生态环境质置严重下降等问题,特别是国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各种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使自然界生命所依赖的系统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人类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人们终于认识到:高消耗、高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需要,必须寻找一条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央从1999年以来.连续四次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就是要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建筑的发展来说,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能生态发展模式,而生态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生态建筑是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生态建筑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建筑的发展来说,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能生态发展模式,而生态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生态建筑是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尽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被世界普遍接受,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效不大,因此,考究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精神要义,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持续发展观念亘古有之,源远流长,是一个古老常新的话题,其次,可持续发展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下提出的,是人类面对自身生存危机的积极选择,最后,可持续发展观念对消除传统发展观的缺陷具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了人类一种全新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现代思想和战略,它起源于古代朴素可持续性思想,发展到今天,它不仅克服了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而且不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一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一一事实与价值的辨证统一,事实与价值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类活动的内容。走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这是新世纪最强烈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所有物种的“为我性”特性,使得人类形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当这种模式走向极端时,人和自然之间便出现了不和谐状态2,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便是人类理智觉醒的表现。人类和厚终应达到一种“善”或“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决定了现时代和未来时代的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即建立新型的人地关系。建立人地新关系的根本依托是文化进化。新型人地关系建立过程中的文化进化又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它应当以“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文化基因,遵循人类文化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化的传播、渗透和先导作用,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气候,从而将新型人地关系的价值观、发展观逐渐落实到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去。  相似文献   

12.
资源和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说明人类在发展自身、改造自然和利用资源过程中的得与失,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福音和灾祸的双刃剑,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由于先天不足、粗放外延发展等原因过早地走入了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尴尬境地,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提出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明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及其可操作性对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学报作为高校科研信息的重要窗口,如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取得可持续发展,以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这是每个学报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试就学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高校学报的定位人类生存环境的现实教育我们:人类必须和自然之间建立一个和谐的、良性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平衡状态维持人类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制定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划,就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福音和灾祸的双刃剑,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由于先天不足、粗放外延发展等原因过早地走入了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尴尬境地。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提出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明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及其可操作性对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福音和灾祸的双刃剑,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由于先天不足、粗放外延发展等原因过早地走入了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尴尬境地。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提出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明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及其可操作性对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电脑与网络传播已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个社会就是信息传播社会。这个时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核能,已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工作和生活内容。 它标志着人类将从此面临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模式。如果说纸与笔、阅读与说写是人类社会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文化传播模式,那么,我们今天正迎来一种集声光电于一身、聚音字像于一体、汇采传受于一线的第二种模式,即光与电、电脑与网络的新型文化传播模式。 电脑与网络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传播文化,还给人类带来了新…  相似文献   

19.
何锋 《广东科技》2006,(5):124-126
本文叙述了可持续发展及绿色文化的渊源,及在它们催生下产生的绿色建筑对它们的作用与意义.指出了传统的高物耗的发展模式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环境,实行新的、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交通发展模式已不能应对发展所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只有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才能符合人类共同的最终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针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几点系统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