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四边形4变量联系的核素稳定区边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参量S=2Z-N,H=N-Z核素图中的Z43~50与K15~20四边形区,以4量SKRHX之三或四联系稳定区边界线,再延伸到四边形附近区域,导出的稳定区边界新折线可以显示出核素区边界间的深层联系.具体是,以4量联系,核素3240Cd164类联系偶Z36~24上界;坐标3105Rh105类联系至Z60~82上界;核素3241Ag183类联系偶Z80~52下界.以3量联系,核素3126Cd106类联系下界坐标S轴;坐标3250Sn155类导出偶Z40~24下界;3129Rh163类导出偶Z42~50界,使得稳定区的各局部边界折线联系在一起.这里新坐标系不是直角系,能发现核素系统分布的新联系与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氘氚结团核素图中,稳定区局部区域以质子数Z=18,38,58与幻数中子数N=20,50,82为界,稳定区边界折线延伸会合于坐标S轴与坐标H=30与S=30的坐标,(22,30)(24,30)及(30,16)(30,0).范围常数44在稳定区外围的坐标(44,44)(44,22)(22,22)(22,0)显示出来.因为在氘氚结团中可能屏蔽了核子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主要部分,故能发现核素体系深层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坐标单位为氘氚结团的核素图稳定区的右下部,核素分布存在一个由3列8偶偶核素包围的边长为7核素的三角形.这3列核素是坐标S轴、坐标差K22与S-2H=4,每一列与内部的7核素三角形可组成3个边长为8核素的三角形.再延长3外围列就形成一个3个顶点坐标(4,0),(22,0),(40,18)是放射核素的三角形.这是一个边长为10坐标的大三角形,区内共有稳定偶偶核素28+24种,底边坐标S轴与右边坐标差K22是稳定区的下界与右边界.以原点(0,0),(22,0),(44,22)三点联线构成稳定区的右下外围.  相似文献   

4.
依坐标H=N-Z分布的稳定核素四边形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坐标为S=2Z-N、H=N-Z核素图中,讨论了坐标参量的物理意义及依坐标H常数列分布的8个稳定核素四边形区.它们分别是在坐标H16~26的一个有6×6种核素的正方形区,坐标H≤16的3个斜平行四边形,坐标H26~44的3个矩形区与最上边的小梯形.这些核素分布包含了稳定区23列偶坐标H列的大部分偶偶核素.最后研究了四边形内部核素个数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参量S=2Z-N、H=N-Z的正方形核素图中,分析说明稳定区左界的以坐标△H=8、△H=8,4、△H=2,4,8的三部分递变.稳定区上区与右侧边界,是从核素坐标(30,30)至上界坐标H44,再至坐标H16,再向下递变至坐标H2的核素225042Cr226的边界,显示出以坐标△H=2,4,8、△H=2,2,4,4,8,8、△H=1,1,2,2,4,4的系统递变.根据各类核素分布以2递变的规律,把稳定范围常数44分解成2的幂数列,综合得到稳定核素分布的新基本规律是:1,2,4,8,16,8,4,2,1.核素图中坐标的物理意义是,氘氚结团是能发现新规律的原因,因为它自动地包含了核内质子与中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核素分布的3个7×8核素四边形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坐标为S=2Z-N和H=N-Z,单位是氘氚结团的核素图中,研究了稳定区核素分布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稳定核素主要分布在坐标H与3参量坐标S、差K和S+K(=2S-H)上;列上有连续6种以上偶偶核素的,参量S、K和S+K各有12列,且各参量两两对应,组成3个轴对称的7×8核素区;3条轴线在稳定区中部组成一个小三角形,并与稳定区中最大三角形中心区的小三角形联系,形成一个四边形.  相似文献   

7.
稳定核素分布的七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坐标意义是氘氚结团的正方形核素图中,稳定区的开始部分存在偶坐标S18~6的7列连续核素有序分布.坐标变换后,发现在坐标S18右侧与H11下侧的梯形区,是以(2K,2X)为新坐标,由2个7×7稳定核素菱形区组成,两菱形中心的连线4核素1124832Cd64,1185031Sn6818,1245232Te7220,1305432Xe7622,是4个7×7核素分布的中心.在坐标H11右上侧又联系着稳定区坐标差的结束部分,是以核素1024636Pb5610为中点的7种核素对称区.这种稳定区的中部主体、开始区域及结束区域3部分的核素分布都显示出"七"的系统规律性,这个规律隐含着以1,2,4等比的核素分布.  相似文献   

8.
在引入新参量SH 的正方形核素图中,由同类核素的范围规律,综合得出核素稳定范围常数44 可分解为2 ,4 ,8 ,16 ,8 ,4 ,2 ,其相邻数之间以2 倍增长与简并,似能以核子由三个夸克组成解释。文中还说明了核素分布的三条坐标△H= 1 ,2 ,4 ,8 递变的折线在坐标H= 14 与29 处联系后,形成从稳定区下界坐标H= - 1 递变至上界坐标H= 44 。  相似文献   

9.
四条核素递变线间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昱应 《河南科学》2001,19(3):235-237
在正方形核素图中 ,说明了核素稳定区四类以坐标△H(S) =4,4,2 ,2递变的核素线之间 ,一条的中点是另一条的端点 ,四条线以核素10 0 Ru与2 0 0 Hg与坐标S =2 6联系着。共有 46种核素。  相似文献   

10.
长核素列连接的曲折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昱应  李洪武 《河南科学》2004,22(5):620-622
在正方形图中,建立了八列参量常数为H1,S32,34,36,38;K(=S-H)=12,14;X(=S-2H)=8长核素列之间的连接。这些核素列以核素176 70 34 Yb106 36,124 54 38Xe70 16连接,由坐标K2,S34,36,38;X6,7,X8变换组成一条走向为(6,8)(34,36)(34,8)(36,8)(36,44)(38,44)(38,16)(6,0)(7,0)(35,14)(36,14)(8,0)的迂回折线。  相似文献   

11.
偶坐标S=18~6核素分布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正方形核素图中,坐标偶常数S=18-6的核素分布显示出系统的规律性,这七个偶S常数列的连续核表现出坐标S=18有7核,坐标S=4与12各有5核,坐标S=10至6的四列都是三核,呈现出以1,2,4组相同的递变特点。它们的范围下界是坐标H=0,偶偶核以坐标(12,4)为中心联系,其首中终坐标(6,2)(12,4)(18,6)以(6,2)的倍数联系。  相似文献   

12.
王昱应  姬炳忠 《河南科学》2002,20(3):230-233
在新参量正方形核素图中 ,在坐标差常数K方向的奇A核素的上界呈现出优美的三点共线对称规律 ,本文分析了以坐标差K =10~ 5上界为基础的三组平行共线对称组 (5 ,7,9) (6 ,8,10 ) ;(1,4,7) (2 ,5 ,8) ;(- 4,0 ,4) (- 3,1,5 )的联系 ,以向上左移的规则在稳定区上方外推出一系列奇A核素 ,以同一规则向下也能推得同类奇A核素 ,它们之间极可能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儿有可能象原子光谱中的可见光区域的两侧存在远红外 ,红外与紫外区域一样。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图L(d,1,1)-标号的一般性质. 对一般图G, 给出了构造L(d,1,1)-标号的一个算法, 证明了λd,1,1(G)≤Δ32+dΔ. 对最大度Δ的树T, 证明了d+Δ-1≤λd,1,1(T)≤d+2Δ-2, 并且式中的上界与下界都是可达的. 此外, 对于两类特殊的树图: 拟正则树TΔ及正则毛毛虫Catn, 给出了确切的L(d,1,1)-标号数, 其中d≥2.  相似文献   

14.
核素分类是核素体系基本性质规律的统一.当以氘氚结团数分析天然有丰度核素分布时,在正方形核素图中得到支持核素体系新规律是1,2,4,8,16,8,4,2,1存在的证据.具体说明了Z<38核素的三类1,2,4特点:偶S18~6连续核素列的1,2,4分布;Z20~8偶偶核素的1,2,4分布;坐标轴S≤16下界的偶4,奇4,2,1分布.偶Z36~24区域,其上、下界及中心区各有七核素,各以Z30核素703020Zn4010,673026Zn344,673023Zn377为中点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5.
稳定核素排列折线联系的7×7核素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参量S=2Z-N、H=N-Z的正方形核素图中,以坐标变换分析稳定核素分布之间的规律.以坐标S18、24和H5、11组成的折线为主线,在新坐标(2K,2X)系中联系出2个7×7核素区,再作平移,联系出4个7×7核素区域,这6个7×7核素区的中心坐标是(21,5)、(22,5)、(22,6)、(24,8)、(22,5)和(23,5),联系的中心核素是(32,22)、(34,24)、(32,20)、(32,16)、(34,24)和(36,26).  相似文献   

16.
在淮北平原区五道沟水文水资源试验场,对降雨径流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特点及控制平原区河道径流组分划分的一些流域水文因素进行了同位素示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期间降雨中的δ(18O)(-0.918%~-0.518%)及δ(2H)(-5.064%~-2.310%)的变幅较大,并随雨强的降低而增大;1,3,6号测井地下水的δ(18O)(或δ(2H))主要与补给区水源及降雨的δ(18O)(或δ(2H))有关,其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响应较慢,有明显的滞后效应;IR自记井及S4抽水井由于受抽水灌溉等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δ(18O)(或δ(2H))明显偏负,表明有来自深部潜水的补给.此外,流域出口断面河水的δ(18O)(或δ(2H))受平原型流域较强均化作用的影响,其变幅远远小于降雨的δ(18O)(或δ(2H))变幅,在使用同位素方法划分河道径流组分时,需要考虑降雨到形成河道径流的传输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