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爱尔 《科技潮》2004,(2):53
据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阿德里安·梅洛特最新的研究称,尽管来自遥远星系的"伽马射线"对地球并无多大伤害,但是如果"伽马射线"爆发发生在银河系内,并且方向正好对准地球的话,那么它将会对地球生物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相似文献   

2.
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不仅具有突发公共事件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事故发生的经常性、人为活动的直接影响性和影响范围的局部性等特点。在信息社会,出现事故灾难时,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可以构建政府主导、网络媒体推动、网民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引导模式,在事故灾难的网络舆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京市2011~2013年间发生的283起突发公共事件,利用统计学方法,从时间、空间和类别等角度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发现:(1)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呈现"二分"特征;(2)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最多的区域是东部的朝阳区和北部的海淀区;(3)事故灾难构成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因素,而火灾事故和交通事故是事故灾难的主要构成部分;(4)事故灾难也呈现"二分"趋势,自然灾害呈现出周期性规律,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偶发趋势,而社会安全事件呈现增多趋势;(5)中心区和东部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发展呈现周期性规律,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发展则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据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阿德里安·梅洛特最新的研究称,尽管来自遥远星系的“伽马射线“对地球并无多大伤害,但是如果“伽马射线“爆发发生在银河系内,并且方向正好对准地球的话,那么它将会对地球生物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灾难多发以及信息系统在应对突发灾难时的滞后性、低效性,费用的高昂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灾难预测的信息系统自恢复方案。该方案实现了基于灾难特征值的预测以及灾难突发时的警报、控制;实现了基于服务序列号的日志记录;结合国务院应急预案,提出了一套处理灾难的流程;利用远程唤醒(WOL)等技术,实现无人值守的业务连续性的保障。该方案流程模块化,针对性强。经实例演练,证明其恢复性能佳,具有较高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6.
熄灭地核     
<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除了疯狂到不要命的科学家,没人喜欢这三个家伙。超过20万人在2004年的印尼海啸中丧生;2000年到2015年,全世界有80多万人因地震丧命;火山更吓人,1783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造成的气候变化,夺去了500万人的生命!要是能卸载地球的振动模式,让这些灾难永不发生该有多好。办法当然是有的。地震、火山爆发的动力,都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如果我们能熄灭滚烫的地核,把它从性能优良的"暖宝宝"变成冰凉的"铁疙瘩",世界就瞬间安宁了。问题是:怎么熄灭它?  相似文献   

7.
来自两会的呐喊“我们无法忘记灾难带来的痛苦,但我们更应反思灾难背后的隐忧。导致灾难性突发事件爆发的根源才是最大的祸端……”“关爱生命,加强安全监管……”“铲除灾难性事故的温床,让灾难性突发事变的悲剧不再重演!”这些声音来自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会场。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2004,(2):53
曾造成史前生物大灭绝据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阿德里安·梅洛特最新的研究称,尽管来自遥远星系的“伽马射线”对地球并无多大伤害,但是如果“伽马射线”爆发发生在银河系内,并且方向正好对准地球的话,那么它将会对地球生物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古生物学证据显示,在4.43亿  相似文献   

9.
悠悠 《前沿科学》2014,(4):88-89
<正>罗塞塔号探测器最新勘测结果表明,67P彗星的水比地球水更"重",地球水并非起源于彗星,很可能来自于小行星。腾讯科学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地球水的起源之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罗塞塔号"探测器最新勘测结果显示,地球水资源并非来自于彗星,很可能来自于小行星。今年11月,罗塞塔号探测器着陆在67P彗星表面,勘测数据表明该彗星上的冰块不同于地球冰水。欧洲航天局发射罗塞塔号探测器细距离探索  相似文献   

10.
《青年科学》2008,(5):7-7
为了预防核战争、小行星撞击或瘟疫流行等可能给地球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欧洲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有一个终极设想——到月球上建立"月球方舟",为地球物种的DNA样本和人类文明建立"备份"。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欲在月球打造"末日方舟"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许多科学家相信,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或一场失去控制的核战争,也可能足以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假如人类文明在这种"末日式"灾难中被摧毁殆尽,即使地球上仍有少数幸  相似文献   

12.
郭剑峰 《科技潮》2012,(11):16-26
地球上很多资源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众多资源一次性的生命面前,我们的生活需要具备"再生"的能力。一次性灾难的每一次上演,都迫使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做出防御和"再生"的反应:因为地震水灾,所以有了家园重建;因为岁月冲刷,所以有了古迹修复;因为森林锐减,所以有了再生纸;因为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所以我们需要"再生"的力量。被放错地方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美】《科学美国人》2017年10月近期,环绕月球飞行的日本航天器"月亮女神"号在月球发现了来自地球的氧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地球的地质活动逐渐抹除了早期地球大气层、地表及同一时间形成的陨石存留的研究线索。同时,月球一直被太阳发出的高电荷粒子气流(即太阳风)轰击,但每月都有约五天,月球会被地球磁场遮挡,来自地球的氧离子缓慢流到月球。科学家们认为,"月亮女神"号航天器发现的月球氧离子  相似文献   

14.
<正>前段时间,住22楼的台湾网友在伦敦大火中成功逃生的经验刷爆朋友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79人葬身在这场大火中。高楼发生火灾,是赶紧跑还是等待救援?是往上跑还是往下跑?生活中遇到突发灾难,对于很多人来说,"怎么跑、往哪跑"是个问题。当爆炸、火灾、地震、水灾等灾难突然来临,民众是否有安全意识、是否接受过安全培训、是否具有应急自救能力,立见分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闻媒体对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出现了三个新变化:一、力争及时、全面、真实传播灾难新闻,使媒体成为稳定剂、镇静剂;二、媒体也可成为救灾的组织者、激励者;三、媒介也是灾难的悲剧审美者。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从媒体在灾难发生时的缺席、失语到目前能够及时全面报道,一个新的机制正在形成。作为政府快速反应机制的一部分,中国媒体终于开始有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机制。这是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是中国媒体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研究高铁车站在突发灾难下的应急救援策略,确保救援过程的安全性和实效性,以某高铁车站突发火灾事故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多Agent的救援仿真方法.首先,根据该车站交通疏散图建立灾难世界模型;然后,构建以环境Agent、待救援Agent、服务Agent、指挥中心Agent为主体的多Agent系统,并定义其属性和行为规则;第三,研究各Agent间的交互方式与通讯规则,建立彼此间交互组成复杂适应系统;最后,对救援过程进行仿真,并将多Agent的仿真结果与无救援、随机救援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Agent救援仿真系统制定的救援策略对高铁车站等结构复杂、空间密闭、人员聚集量大的场所突发灾难时,人员救助、扑灭火灾、清除路障等方面比现有的救援方式更为高效、安全;可实现理性智能的搜救和调度,为救援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谁是终结者     
刘行 《青年科学》2010,(7):12-13
在地球漫长的生命进化史中,三叶虫、恐龙等生物都曾经主宰过地球,但如今它们都逐渐退出地球这个大舞台。或许有一天,我们人类也会像它们一样,文明消失、物种灭绝。《终结者》、《恐怖地带》、《天地大冲撞》、《黑客帝国》、《后天》等电影设想了各种各样的灾难,然而,哪些灾难最可能毁灭我们的文明,世界将以何种方式终结。  相似文献   

18.
妍冰 《青年科学》2011,(2):18-19
在地球漫长的生命演进史中,三叶虫、恐龙等众多生物都曾经主宰过地球,但是如今它们都逐渐退出地球这个大舞台。或许有一天,我们人类也会像它们一样,文明消失、物种灭绝。《终结者》、《恐怖地带》、《天地大冲撞》、《黑客帝国》、《后天》等电影设想了各种各样的灾难。然而,哪些灾难最可能毁灭我们的文明?  相似文献   

19.
基于Agent的公共场所突发事件三维仿真建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公共场所突发灾难而面临人员密集和角色复杂环境的特点,采用基于视景仿真技术的多Agent体系结构再现事故发生环境,建立支持多角色用户协同的突发灾难应急虚拟演习场景. 分析了对公共场所这一特定领域进行仿真建模的方法与特征,将多Agent技术应用于仿真模型,并与真实角色组成虚拟环境而实现分布式架构.通过基于多Agent的三维地铁站突发火灾仿真场景建模应用实例表明,模型建立速度快,成本低,演习过程生动,内容丰富多变.本文建模方法可适用于所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三维仿真模型的构建,并对场景中发生的突发灾难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20.
<正>法国《世界报》刊登题为《福岛地震使富士山处于"危急状态"》的报道称,法国和日本共同进行的一研究表明,富士山可能出现"大规模火山喷发"。2011年3月,日本先是发生大地震,随后是毁灭性的海啸和福岛核灾难;而富士山因此处于极大压力之下,这正是4日在《科学》杂志上所刊登的法日联合研究报告所表明的情况。法国地球科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