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论"哥白尼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文章对哥白尼革命在若干学科中的同构性现象作了一些梳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基督教神学中关于亚当夏娃的故事;历史学中从希腊史学向基督教史学的转变;路德与加尔文发起的新教改革;康德和胡塞尔的哲学创新;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的创立;列维.布留尔对原始思维的研究;凯恩斯的经济学革命;皮亚杰对发生认识论的研究;生态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中都有天文学哥白尼革命的投影,这种整理对理解不同学科的同构性概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15日至16日全国环境哲学第二次年会暨“环境哲学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在山西大学召开。由于目前我国环境哲学研究还是主要表现为现代性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一定程度上反现代性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大纲领的对立,因此参加这次会议的一些学者企图打破这种对立,尝试寻找超越二者的环境哲学之路。黄巧玲等环境公正论者坚持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纲领。他们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公正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盲的直观’是否是概念性的"这一问题,康德学界形成了概念论和非概念论两大阵营。非概念论在分析哲学界分为内容非概念论和状态非概念论,这一区分也被康德学界广泛接受。然而这种区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该原则在康德哲学中是否适用?从分析哲学到康德哲学,"非概念论"的含义是否发生了转变?在康德哲学语境中界定"非概念论"的确切含义不仅使得当前概念论与非概念论的争论明晰化,更重要的是借此深化了康德的直观理论。  相似文献   

4.
"红"与"绿"即"红色绿党"与"绿色绿党"分别是新全球化时代西方生态政治运动中公认的两大绿党主流派别.它们之所以成为不同于传统党派的新政治,最根本的在于双方围绕人类如何走出生态危机这一时代主题,展示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政治哲学新思维:即"红"与"绿"展示了新的政治哲学主题--生态政治、展示了新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生态思维、展示了新的政治哲学价值取向--"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这些生态政治哲学新思维对于中国不断加强和提高政府和公众的生态政治意识、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生态责任、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康德以"善良意志"为前提,以"绝对命令"为核心建构了他的实践哲学.由于康德在构建他的道德体系时,重视的是道德原则,忽略了一般的、操作层面上的道德规则的设计,从而导致了其"绝对命令"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并不能像在理论活动中那样强大有力.而在当今科学技术全面统治的时代,康德的"绝对命令"被严重弱化,为此,德裔美籍哲学家汉斯·约纳斯从存在的根基着手对康德的"绝对命令"进行创新与扬弃,提出了适应新的技术时代要求的"责任命令".约纳斯的以"责任命令"为基础的责任伦理学把视野从人类的现在扩展到未来的地平线,扩展到自然界乃至整个地球生物圈,这样便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拓展了康德的"绝对命令",进一步完善了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及整个生物圈的共同命运。环境哲学建立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之上,可视为哲学思考革命式的转变。"非人类中心主义"试图以否定"人类中心"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然而,"人类中心立场"具有稳固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存在的必要性。不管是在认识论还是价值论上,"人类中心立场"与环境哲学的根本理念并不矛盾,而恰恰是建构环境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可以通过强调代际伦理、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建构"以人为本"的环境哲学。  相似文献   

7.
"世界"问题是哲学追问的核心问题,因为人类的一切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都立足于其在世界中的存在.康德改变了提问方式,追问世界是如何对我们显现的,追问对于我们而言"世界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认为感性世界的可能性在于先天纯直观形式与物自体刺激相结合,知性世界的可能性在于范畴对于感性知识的加工.前者是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合法性所在,而后者是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合法性所在.  相似文献   

8.
现代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评介了有关“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提出并分析了“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说明了这一观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中一个重大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到目前为止,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被区分为五种形式:宇宙论的、目的论的、认识论的、生物学的和价值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宇宙论的和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已解决问题,而价值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被人们认为是可以讨论的,但是,认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却被看成是不可反驳的.本文认为这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是可以讨论的,而且也同样是可以被反驳的.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最初含义。"我思故我在"属于形而上学的先验层面,这是哲学研究的原初领域;"我造物故我在"属于物理世界的经验层面,这是哲学研究的引申领域。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造物之殇",造物活动应当从属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尺度,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我造物故我在"可以这样理解:通过"造物"来拷问"我在"、显现"我在"。"造物"既是人的精神力量"物化"的过程,更是"我在"的价值之镜。只有"造物"创造的是一个价值世界并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在"才显现出来,否则"我在"就是被遮蔽的。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是传统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预设,包括:默认人类为认识活动的唯一主体;以人类感官或心智作为认识的终极标准;默认对感觉信号的理解只能由人类心智完成。近年来科学研究手段的发展对这一预设提出了挑战。无论在数据收集方面还是在数据分析方面,科学探索中的人力劳动正越来越多地被机器取代。基于这一趋势,美国哲学家保罗·汉弗莱斯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认识论构想。论文分析了汉弗莱斯的观点,指出,认识论的去人类中心主义意味着:第一,放弃以人类感官为终极判据;第二,放弃人类的终极判读者地位;第三,放弃人类的唯一认识主体地位。只满足第一项的认识论可以称为弱非人类中心主义,满足全部三项的称为强非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划界问题:康德与前期维特根斯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哲学与康德哲学有某种深刻联系.他在前期所进行的"语言批判"更多地受到康德的"理性批判"的影响."语言批判"和"理性批判"的核心都是"划界问题".本文深入分析和比较了康德的"划界"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划界"之异同,指出"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划分是二人共同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试论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转向"是继"语言转向"之后,科学哲学在其理论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又一重要趋向性特征.这一人类哲学理性的又一次进步归根结底是由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压力、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外在动力以及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在后现代景观下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科学与哲学自身逻辑发展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向.它的形成消解了科学及哲学研究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对立,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英美哲学及大陆哲学的合流提供了中介与桥梁,并进一步促成了哲学重心由语言哲学向心灵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德绍尔独特的技术思想使其在技术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追溯其思想渊源,它的结构性逻辑极为明晰:以苏格拉底的"techne"为基础构建思想基石;以柏拉图式的"理念"和宗教神学的创世学说为基础阐释技术发明成为可能的先验前提,构建思想内核;阐明康德先验哲学中"物自体"发生必然联系的"中介",构建思想支点;发展康德的三大王国,构建系统的"第四王国"技术思想,到达形而上学的顶峰。这不仅填补了关于他对思想渊源缺乏详细分析的"空白",而且阐明了其思想的四维结构,明确了其思想中引发争论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德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诞生340周年和逝世270周年。在哲学上,莱布尼茨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齐名,是欧洲三大哲学泰斗之一。在数学上,他与牛顿相互独立地创建了微积分,并且是数理逻辑这一重要学科的开创人。莱布尼茨以自己对人类科学文化做出的不朽贡献而在全世界享有盛名,赢得各国学术界的敬重和纪念。  相似文献   

16.
哲学关注环境问题,要以哲学意义上的环境概念为基点进行讨论。即如何确定“中心事物”和“有关的周围事物”。对此的不同确定导致“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分歧。但分歧的双方都聚焦于同一个对象:生态系统中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人类及其活动。哲学关注的环境是人类作为主体在其中活动和发生影响的环境。哲学关注环境的目的:一是探讨作为环境的存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二是讨论自主活动的人类对于环境所担负的责任伦理问题。可以尝试哲学原有的经验实证方法、理性预设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的综合来提供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哲学框架以构建一种环境哲学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休谟首先对归纳法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给以否定性的结论。在康德看来,休谟问题的产生是传统哲学自身的缺陷所致,即让人的理智符合经验。康德则把这个次序颠倒过来,让经验符合理智,是理智把因果必然性加到前后相继的两类经验事件之中。这样的因果性属于康德的先验范畴。康德自认为他的先验哲学已经对休谟问题给以完满的解决,然而,许多学者认为,情况并非如此。本文进而把"随机性"和"统计性"作为先验范畴,同因果性构成一组。同时提出两条范导原则即"普遍因果性原则"和"普遍随机性原则",并为之进行辩护,以此作为关于休谟问题的康德方案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根底上是彻底生态的。这不仅体现在它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性的批判,对生态帝国主义和反生态的消费主义的挑战和对惜物主义的倡导上,而且体现在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有机哲学中,更体现在它运用有机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和视生态文明建设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和实践追求上。在西式现代化理论越来越暴露出弊端的今天,有机马克思主义无疑有助于我们规避西式现代化的陷阱,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不可知论"一词由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为了回应形而上学学会中的争论,他创造了这一术语以表明自己的哲学立场.赫胥黎的不可知论是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继承和挪用,是一种以知识的局限性为核心的认识论.这也是它不同于斯宾塞的综合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19世纪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等的主要原因,赫胥黎由此将自己和这些哲学思想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0.
"价值的颠覆"是由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思维模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伦理价值的整合,使生态伦理研究陷入"两难选择"处境。在人类历史的嬗变中,生态伦理与现代性内在关联,突破"价值的颠覆"框架思维模式,凸显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为保护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