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耒弱冠及第,并由少公之客入于长公之门,得到了苏氏兄弟的共同赏识,经随苏氏兄弟共历仕途浮沉。晚年以诗、酒、梅、竹为体,虽屡与苏门文人唱和交流,诗歌却多以日常生活为创作题材,诗风更显超脱与平易。在苏门文人相继离世后,便出现“士人就学者众”的现象,这固然有文学上的原因,更与其思想性格和晚年心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笔者在对李之仪散文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拟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散文理论略加探究,以加深我们对其人、其文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苏门”文人群体的泰山诗是唐宋泰山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群体的泰山诗主要包括登临行役、赠别酬答、咏史怀古三种类型,既具有共通之处,也呈现出各自的气质秉赋和艺术特色,在诗学、文化和史料方面具备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五代十国之际,文学创作衰微至极;惟"南唐"独以偏安小国而好文尚士,成为乱世作家向往和赴集的乐土.作为南唐文人的杰出代表,徐铉、徐锴兄弟执著地呼唤儒道的权威、把"风雅"、"六义"视为诗文创作的灵魂,然其创作则时有不合于"道"者.他们的诗歌创作将性情与学问并重,对晚唐五代以来的浅俗风气有所修正,其中展示的学人风采尤值得瞩目.  相似文献   

5.
孙何、孙仅、孙侑三兄弟为北宋初期文人,由于他们在十世纪末的最后十年中相继进士及第,更产生出孙何、孙仅这对历史上罕见的兄弟连榜状元,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同时,他们又分别与宋初的一些重要文人有着广泛的联系。考察他们的生平,对于了解宋初文坛颇有助益。本文不惮繁琐,勾稽相关史料、碑志、笔记,对三人的生平行事进行了考证,以补宋人年谱之缺。  相似文献   

6.
杨朝龙 《科技信息》2012,(16):313-313
中国自古就有着贬谪文学产生的土壤,而这种贬谪文学在宋代唱出了最响亮的声音,尤其是以苏轼和"苏门四学士"为主的文人的诗文。细究其贬谪词的悲剧来源,在于他们都经历了一种极其艰苦的贬谪生活,而这种生活带给他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精神的折磨。二是诗文遭禁,失去创作自由。这种人生经历使得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的创作转入了对人内心世界的描写。于是,内向的悲愤聚敛代替了外向的激情发越,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则让位给了对自我、心灵、生命、人生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7.
啸、《啸赋》与魏晋名士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啸中的指啸现象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未引起充分重视,甚至多有歧义.指啸与养生无关,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阮籍与孙登切磋啸术的具体场所并非在今河南省尉氏县东南,而应在今河南省辉县百泉镇苏门山上.善啸者受当时哲学思潮影响,崇尚老庄,尤擅<易>理,有较高深的音乐造诣;在思想上,多具有"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特征;在音乐上,奉行老、庄"大言希声"、"无言而心悦"和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神韵;在辩论上采取了一种比言不尽意更彻底的否定倾向.  相似文献   

8.
莲荷的君子形象深入人心,而这一形象却并非文人儒生所独有,在宋代诗僧笔下,以莲荷寄托情志、喻托己身的诗作层出不穷,丝毫不逊色于文人诗作.不同于文人以"君子莲"自况,宋僧将莲荷视为安禅写心的象征,以莲喻修行为佛教之义,咏物言志为赋诗之法,形成了独特的"禅者莲"形象.在思想层面,体现了诗僧平衡世俗与出世的理想人格建构;在诗艺...  相似文献   

9.
丁耀亢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因其小说《续金瓶梅》被诬告有影射清朝廷的言论而下狱。出狱后,丁耀亢写下了许多与此事有关的诗歌。分析这些诗歌,可以了解丁耀亢对"《续金瓶梅》案"的态度以及这件事对丁耀亢的生活、创作的影响,同时对了解丁耀亢晚年的思想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戏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创作上的分化--重伎艺性的民间南戏和重文学性的文人南戏.历史上,"南戏"("戏文")这一称名包含了文人阶层对艺人们伎艺性扮演行为的习惯认识,它不足以体现文人的文学性剧作的价值和品格,故明代文人阶层意图以"传奇"称名来体现其剧作的文学内涵,以区别于艺人们的伎艺性南戏.这一改称反映出文人阶层对文人南戏价值品格的认定,而选用"传奇"称名也有其文学渊源和戏剧观念背景.  相似文献   

11.
王尚絅曾有十年官宦生涯,有出色的从政才能。由于朝政颓败,辞官归里读书隐居长达十九年。他和"前七子"领袖人物交往过从,同样反对"台阁体"诗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在文学观点上反对刻意模仿古人,力倡变革创造精神。他是个关心社会民生民瘼的诗人,写出大量的政治诗、山水诗和反映农民普遍破产、农村纷纷凋蔽的农村生活的诗。他的诗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明代诗史上一支清潋的溪流。  相似文献   

12.
曾卓是“七月派”的代表诗人,又是共和国初期文坛悲壮的受难者。在遭受厄运的20多年间,在诗神逃遁的时代,在诗意枯竭的地方,他以坚韧的意志,顽强地进行着“潜在写作”。他以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为我们留下了那个荒诞时代严肃的精神证词;他以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在一片诗歌的荒漠中为我们贡献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创作历程可以说是一个寻求美好人性寄居地的历程,但是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悖论决定了他寻找的无望。尽管如此,他依然固执地坚守在自己的精神守望中。但客观现实又让他不能完全超脱。这种强烈的精神冲突煎熬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正是因为此,在他寄予了美好理想的湘西女性身上,读者看到了世代妇女的身影,她们依然生活在传统的樊篱中。  相似文献   

14.
傅山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山在诗、文、书、画、医学和学术思想上皆有相当大的成就,他对书法审美及书法价值核心的探讨弥足珍贵,他提出的“四宁四毋”振聋发聩、惊世骇俗。对傅山的研究不仅有学术史上的现实意义,更有书法思想史、书法审美史、书法风格史上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自然之子,大自然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灵魂安顿的精神故乡,他的生活是诗意的,他的诗意是生活化的,他真正做到了“诗意地栖居”。而这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而美好人生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国文人乃至现代人保持自然本性、摆脱社会文明异化所强烈渴求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爱尔兰诗人,叶芝一生关注爱尔兰民族命运,但是其诗歌中爱尔兰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诗人早年时热衷于民族主义,诗歌创作题材汲取了爱尔兰传统神话与民间传说,勾画出理想的爱尔兰蓝图;到中晚期时由于政局变化和诗人本人的心态逐渐成熟,叶芝对爱尔兰社会和历史进行了深刻思索,其诗歌中对爱尔兰的态度由狭隘走向成熟,他扎根于本土文化,却跳出狭隘民族主义的语境,使其文学创作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徐玉诺的诗积极实践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理论倡导,对中原人民在兵灾匪祸践踏之下的苦难生存状态给以真切关注.同时,他并没有简单的把诗歌仅仅作为“表现人生“的工具,而是在写实主义的框架内,充分发挥主体自由创造优势,广泛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特别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多种表现形式和技巧,做到了得“意“而不忘“言“,从而实现了对新诗初创期那种只重“白话“不重诗的“非诗化“倾向的有力反拨.  相似文献   

19.
从诗学概念"清"的复义性看,李白诗亦有清美的风格。李白诗之清首先表现在写景的清新明净上。李白诗的写景色调明亮,给人以明净新鲜之感,体现出清新的风格。其次,李白诗的清美表现在抒情的真挚与脱俗上。其诗歌感情表达真挚感人,又以清新脱俗的笔法出之,是诗人率真人格的自然流露。其三,李白诗的清美也表现在意境的创造上。李白诗善于营造浑融含蓄的清空意境,也善于营造或高迈旷达,或凄清幽寂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谢朓,是出身世族大姓、受过良好文化教养、拥有多面才华的人物。十九岁即步入仕途,走进皇室藩王诸王幕府,颇受重用和信赖。他的新体诗,在中国诗史尤其对唐诗风格形成上,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他一生最辉煌最富有治理创新业绩的,则是三十二岁至三十三岁一年零三个月的宣城太守任上。因此,研究谢朓,必须从他宣城太守任上的史实入手。广搜涉及谢宣城诸文献和宣城实地调查,对谢朓出守宣城的政治背景、莅职与离任的具体时间,以及他对宣城山水的独钟情愫、爱民惠民的大德举措,一一进行探素、追踪与梳理。结论是:谢朓是位纯正的为民之官,他与宣城百姓结下的深厚情谊,千古流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