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报刊上关于“以人为本”的由来说法甚多。这里稍作考辨。1.中国的“以人为本”。不少人认为,“以人为本”提法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其实,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2册第8页)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相似文献   

2.
2006年春,笔者应《科技术语研究》(现名《中国科技术语》)之约,拟写了《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以下简称“探源”)与《台风和飓风的异同》两文,分别在《科技术语研究》第8卷第2期和第3期上刊出。本为应差而为,未料反响颇多。近日网搜发现“探源”一文流传更广,颇为忐忑,盖因“探源”涉及之台风命名表又有更替者,  相似文献   

3.
《管子》一书,相传是春秋时齐国管仲所撰,其实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集。此书经刘向编定为八十六篇,实存七十六篇。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而哲学基本思想主要保存在《内业》、《心术》(上、下)、《白心》四篇中。本文主要依据以上四篇,讨论其哲学与医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管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之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瀚的中华古籍海洋里,分布着无数个科技文化绿洲,最引人注目的首推《管子》;西方哲人李约瑟,就是读着《管子》步人中华科技文化殿堂、进而首创《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无疑,《管子》堪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之宗。  相似文献   

5.
1999年3月,在台湾召开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为便于两岸名词的交流,会议以全国名词委审定出版的《大气科学名词·1996》(以下简称《大气本》)和台湾编译馆1998年出版的《气象学名词·第四版》(以下简称《气象本》,此本主要用于英汉名词对照,同一中文名词往往会有几种英文写法)为蓝本,共同编订出版《两岸气象学名词对照本》。研讨会就对照本的收词范围与准则、名词翻译通则、未来活动等方面确定了具体内容。本文通过对《大气本》和《气象本》的对照分析,将大陆与台湾的大气科学名词粗略分成七大类进…  相似文献   

6.
2006年春,笔者应《科技术语研究》(现名《中国科技术语》)之约,拟写了《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以下简称“探源”)与《台风和飓风的异同》两文,分别在《科技术语研究》第8卷第2期和第3期上刊出。本为应差而为,未料反响颇多。近日网搜发现“探源”一文流传更广,颇为忐忑,盖因“探源”涉及之台风命名表又有更替者,  相似文献   

7.
《管子》与古代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与古代数学乐爱国一般认为,先秦的数学以《墨经》、《考工记》中的数学知识为代表。然而,先秦重要典籍《管子》中也有丰富的数学知识。虽然《管子》中没有专门论述数学的篇章,但其中包含有丰富的重视计数的思想,有大量涉及数及数量关系的论述,在先秦诸子典籍...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4):80-80
在学术界加强学术规范、严肃学术风纪、整饬学术道德的氛围中,李醒民主编的文集《见微知著——中国学界学风透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4月出版。本文集是在《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2期至2001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笔谭”专栏中的文章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对于原有的文章,大多数作者都做了修改和增补,各文的字数也由原先的1500字增加到3000字左右。由于时过境迁,与少数作者难以取得联系,只能按原文收录。另外,还添加了数篇发表在其他刊物的同类文章。72篇文章大体按内容分配在“失范概览”、“原因剖析”、“规范建设”、“道德整饬”、“学人自律”五编中。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教学》2000年第6期刊登了《生物与生物学辨析》一文,就中学生物课程应叫“生物”还是“生物学”从名词辨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接着,该刊2002年第5期又刊载了《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和《中学生物学课程不能以“生物”作为教材名称》两篇文章,也一边倒地认为中学生物课程应取名“生物学”而不是“生物”。于是,生物学科名称之争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虽然如此,但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非常混乱,人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争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3期刊登了《关于“碳”与“炭”在科技术语中用法的意见》,对其中的“几点说明”和“特例1”,我提出以下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市”最初叫做“市井”,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的句子。《史记》也有“政乃市井之人”的记载。为什么叫做“市井”呢?据《管子》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日市井。”当然,古籍中关于“市井”的释义还有很多,如《汉书》颜注说,“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风俗通》所收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于井上洗濯其物香洁”。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发表过《“音义双译”的优越性》一文(《科技术语研究》第4卷第3期,2002年3月)。后来陆续发现其他一些有趣的实例,现分别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0,(9):40-41
2009年12月22日,日本《读卖新闻》晚报在头版头条刊文称,一份由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佐藤荣作签署的有关日美两国“核密约”的文件,一直保存在日本前首相佐藤荣作的旧宅。美目核密约隐藏40年后就此曝光。  相似文献   

14.
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李佩珊,薛攀皋一最近,在一本由荷兰出版的《植物分子生物学》(PlantMolecularBiology,简称PMB)期刊1995年第28卷3期上,刊登了一篇由PMB主编R.A.SchilPeroort署名的“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06,(11):66-67
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琉球三国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成立了历史上的琉球国。1879年,日本增派了450名军人和160名警察,镇压了琉球“藩王”,并将王室强行迁移到东京。琉球国从此变成日本政府直辖下的冲绳县。日本看上了中国的藩属国琉球王国据《古春风楼琐记》记载,琉球国位于福建以东的海上,《隋书》中称为“流求”,《元史》中写作“瑠求”。据说该岛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包围着,最初有一对夫妇住在岛上。他们搬土运石,种草植树,繁衍后代。后…  相似文献   

16.
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物理量。从科学的角度讨论古人所持有的时间观念,是科学思想史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一、关于时间的定义我国古代对时间概念的探索,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开始。《管子》一书中有《宙合》篇,西汉刘向释篇名曰:“古往今来曰宙也。”这里“宙合”的“宙”,即指抽象意义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东胡的后裔 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消灭了东胡人联盟。其中的一支东胡人向北败退到科尔沁草原中心地带的乌桓山下定居,这就是乌桓。《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其实,早在东胡人来到乌桓山之前,以畜牧业为生乌桓已经存在,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部族。没有文字的乌桓使用东胡语,开始时比匈奴落后,没有国家政权,还遗留不少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aon(拼写有误,应为Typhoon——摘编者)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  相似文献   

19.
给SARS定两个名,如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 3年 8月中旬 ,笔者在一个编辑研修班上有幸获得 2 0 0 3年第 2期《科技术语研究》杂志。看到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就“非典”一词 ,各抒己见的篇幅竟达半本 ( 2 4页 )时 ,好奇心竟驱使我一口气读完了“非典”一词的“专题讨论”。该杂志“科学、严谨、精细、规范、务实”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杂志。作为一名普通读者 ,就“非典”一词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在《科技术语研究》上 ,有 1 7位专家就“非典”疾病 ,曾用过“原因不明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急性病因不明肺炎”、“严重的呼吸疾病”、“病原未知的…  相似文献   

20.
论文作者在北京图书馆北海分馆发现一本“钞本”《割圆密率捷法》,经与道光十九年(1839年)岑氏刊本仔细分析和比较,确认是一本残稿本,现存卷三下,但也不完整。其中文字部分应为明安图本人所写,陈际新进行了修改并加上重加核算的算式。从而大体上可以弄清楚,明安图和陈际新在《割圆密率捷法》一书中各自所作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