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劳伦斯的性伦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灵”与“肉”的完美统一,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的篇幅描写“性”,旨在揭露工业革命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异化。劳伦斯渴求通过建立新的、和谐的、完美的男女关系以改造社会,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的性伦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灵”与“肉”的完美统一,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的篇幅描写“性”,旨在揭露工业革命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异化。劳伦斯渴求通过建立新的、和谐的、完美的男女关系以改造社会,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科技导报》1999年第5期刊登了鲁家果署名文章《三峡工程宜放慢进度、控制规模、适时调整》(以下简称“鲁文”).鲁文在第2节“三峡工程的风险绝不能低估”中论及了地震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4.
易卜生后期象征剧《海上夫人》,建构了以“花园”“山坡”“大海”与“挪威”为中心的四种地理意象群落。是剧作家对亲情、爱情、自由、生命、生态以及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具有独到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四者以“花园”作为中心,一圈一圈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广阔,意境也越来越高远,形成一幅完整的圆形地理结构图。《海上夫人》整体艺术特征的“圆形结构”,不仅使剧作以某种地理意象为中心而形成了地理意象群落,重重叠加而形成圆形的艺术图式,同时也使剧作家圆润的艺术想象与艺术构思方式由此得到完整体现。以上各方面共同构成《海上夫人》艺术存在的基本内容,让它拥有了圆满而完美的地理艺术之图景。  相似文献   

5.
《科技导报》1999年第5期刊登了鲁家果署名文章《三峡工程宜放慢进度、控制规模、适时调整》(以下简称“鲁文”)。鲁文在第2节“三峡工程的风险绝不能低估”中论及了地震灾害问题。文章在援引了“湖北省地震局1976年至1987年对坝址区多年勘察所得结论”后...  相似文献   

6.
欧阳连成 《科技信息》2007,(16):113-114
伍尔夫一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小说的改革与艺术的创新,主张现代小说应着力于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表现人物的精神意识,这才是伍尔夫所谓的“真实”的“生活”。这种“主观真实论”的创作观在《达洛维夫人》这部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中得到完美的呈现。与传统小说相比,《达洛维夫人》没有了完整意义上约定俗成的情节、喜剧、悲剧、爱情的欢乐或灾难,物理时间被极大地削弱,淹没在人物虚无缥缈、飘忽不定、朦朦胧胧的意识流构成的心理时间的延展中。另外,空间蒙太奇手法所构成的同步叙述也为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的“主观真实论”锦上添花。伍尔夫在文中频繁地借助于聚焦媒介——辆行驶在庞德街的汽车发出的巨响、一架翱翔在伦敦上空的飞机、大本钟洪亮的钟声、老妇人的歌声及救护车的警铃声等等,以此展示同一时刻内两个或多个人物的意识活动,自然而然为从一个人物的意识进入另一个人物的意识提供便利,使读者能同时窥视达洛维夫人和塞普蒂莫斯及彼得等主人公微妙和复杂的精神活动而并无突兀之感。无序中蕴含的有序,让读者领略到别样的美。  相似文献   

7.
《谏猎疏》与《哀二世赋》是司马相如仓促中同时写成的,短小精悍。其押韵、主题、结构、笔法都具有明显的特色。写作年代、时间历来有误,当据文本本身内容确定为元朔四年秋。《哀二世赋》文本在《史记》、《汉书》里有差异,也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曾秀烨 《科技信息》2007,(11):147-14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家,《达罗威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重大的意识流作品。本文以《达罗威夫人》为例,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探究其作品中的生、死主题。  相似文献   

9.
本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对比研究《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金瓶梅》,认为两部作品都以写性爱为题材,不同的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写“性”更多地是主观表现,充满激情与理想,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讴歌,对生命的礼赞与对人性的呼唤;而《金瓶梅》写“性”则是客观模仿,其客观性表现为摄入生活的不加粉饰、灵与肉的分离、叙事的零度情感处理。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分析福楼拜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的典型意义来评述福楼拜在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划时代意义,为品读同时期法国现实主义小说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审美意识史上,“哀”由感悟兴叹逐渐转变为审美对象的“物哀”,对于其的研究最典型的研究成果均是以“哀”来代表“物哀”和“知物哀”,在紫式部《源氏物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动的“哀”,到江户时代转变为审美对象的“物哀”概念,“物哀”中能够引起“哀”的对象排除掉了政治、说教在内的审美对象,是一种审美性感知,超越了道德的人性人情,本文主要研究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的物哀观,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品在题目末尾有一个“赋”字。如《茶花赋》、《秋色赋》、《雄关赋》、《阿房宫赋》。这里的前三篇是现代散文,后一篇是古文。那么,什么叫“赋”?这四篇作品标题中的“赋”,意思都一样吗?“赋”,有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13.
鲍赛昂子爵夫人形象,再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交替的历史风貌:尽管金钱的光环掩盖不住资产阶级胎生的丑恶和腐朽,毕竟它是生命力旺盛的历史的新生儿;贵族“模范社会”的理想道德虽然熠熠闪光,但终究逃不脱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鲍赛昂夫人的情场隐退而消亡。鲍赛昂夫人仅是一曲“模范社会”理想贵族的挽歌。  相似文献   

14.
花蕊夫人的宫词创作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描写“真相”。表现“真情”。以“真”动人;她笔下的宫女形象.真实传神。性格各异。其宫词与传统士大夫的宫词有明显的差异及不足。  相似文献   

15.
“楚辞”和“汉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可是楚赋混称的现象在汉代却是很普遍的,人们常把屈原作品称做“屈赋”、“骚赋”,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诗歌叫做“楚赋”。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批评了这种现象,他说:“古者辞与赋通称,《史记·司马相如传》言:‘景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赋莫深于《离骚》,辞莫丽于相如’,则辞亦为赋,赋亦为辞,明甚。”不仅汉人如此,近人、今人也有将楚赋混为一谈的。比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辩诗》中,就将屈原作品列入四家赋中之一家,称为“屈原赋”。郭沫若将屈原诗歌译为今文,书名便题为《屈原赋今译》。我个人认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赋”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从汉赋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汉赋虽“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但它跟楚辞却是完全不同的文体,不能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6.
维吉尼亚.伍尔夫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为一身,本文从其小说《到灯塔去》的叙事实践入手,探析其批评意识,特别是叙事方式及想象构成。此乃研究论文《真实在瞬间,瞬间在别处》的第二部分,以拉姆齐夫人的晚餐为聚焦点,集中探讨此人物符号的诗意与征服力量,在批评与叙事的双向互动中揭示心灵在流动意念中泛显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相似文献   

18.
文章具体讨论运用范文详析方法从题名选择、情节安排、用词、引用典故、运用修辞手段等五个方面探讨《帕克泰德夫人的老虎》喜剧性讽刺效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文章具体讨论运用范文详析方法从题名选择、情节安排、用词、引用典故、运用修辞手段等五个方面探讨《帕克泰德夫人的老虎》喜剧性讽刺效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莫泊桑《项链》中的福雷思节夫人长时间为人们所忽视,本文拟从分析这一女性形象入手,从而进一步探讨《项链》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