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山西太原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太原面食就以其品种繁多、技艺高超、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太原面食创始于东汉,而兴盛于唐宋,元代见于古籍中的面食有"春盘面"、"山药面"和"秃秃麻食"等20多种。到了明清,以太原面食为主的饭店已风行全国。  相似文献   

2.
山西太原面食制作传统表演技艺最初产生于宋代,已有1000余年历史.民间相传,宋时太原城中店肆盛极,各种肴馔、汤饼(面条)、水溲饼(拉面)种类繁多,街头巷尾操饭业者往往争奇斗胜、故弄技巧,以兜售宾客.当时凡盈实之家,多就餐于街市,不起家灶,亦不置家蔬.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山西"中国面食之乡"的称号.山西对于面食的制作和食用,可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众多面食中,面塑绝对是独具特色的,它既表现出高度的技术性,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性—一既在技术上达到"形"的精美,又在艺术上体现"神"的韵味.这样的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追溯代县面塑历史 面塑,又名面花,在民间又被称为花馍、礼馍、面羊、面人人等.山西面塑分蒸、焙、油炸等多种制法,以蒸为主.张桂英告诉记者,她所制作的是代县面塑,正是蒸制而成的.代县面塑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捏面人人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07,(6):79-79
山西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有道是“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太原”,而说到太原就更要提并州饭店了,并州饭店的面食不仅在全国面食节上获过大奖,其表演更是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老字号面食绝活传承之路 为了展示“郭杜林”国饼的魅力,4位老人支起摊子,戴着清朝小帽,现场为消费者上演了独家绝活.从和面、配料、制皮,再到码盘、装饰、烤制,十余道月饼制作工序以及先辈口传心授的工艺绝技在观众面前展露无疑. 看着满脸皱褶的老人,再看看他们精湛的技艺,我们在惊叹之余陷入沉思:太原像这样曾让我们骄傲的传统面食技艺还有多少?在几年或者几十年后,这样的技艺又会剩下多少?  相似文献   

6.
<正>山西太原面食制作传统表演技艺最初产生于宋代,已有1000余年历史。民间相传,宋时太原城中店肆盛极,各种肴馔、汤饼(面条)、水溲饼(拉面)种类繁多,街头巷尾操饭业者往往争奇斗胜、故弄技巧,以兜售宾客。当时凡盈实之家,多就餐于街市,不起家灶,亦不置家蔬。  相似文献   

7.
山西有几种面食让我难忘. 都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这山西的面食确实首屈一指,其中让我大开眼界的莫过于刀削面.那是我在太原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单位的食堂里有位技艺高超的大师傅,他每周三都要做一次刀削面来改善伙食(因为刀削面必须用全白面粉,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难经常做到).于是,我中午放学后就早早排队等候买一碗刀削面.厨师用一把形状独特的瓦形刀(像铁皮),在一块筒状的面团上削着,面条呈三棱形,宽厚长度一样,削起来条条相连,如银鱼翻浪,又似柳叶飘飞,煮熟了再佐以浇头、菜码,吃来光滑筋道.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们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饭了没有?"但是饭是什么?南方人说的"饭"就是大米,而北方人说的"饭"就是面食.在山西人的心目中,吃饭就是吃面.事实上中国的面食之根就在山西.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发轫于饮食,无论从文字记载来说,还是从考古发现的人类早期活动遗迹来看,都印证了这一点。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大观园中别有韵味的一道风景线,而山西面食文化,就是中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世界面食在华夏,华夏面食在山西",这句广泛流行的话一语中的,点出了山西面食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饱含着人们对山西面食的倾心和赞誉。  相似文献   

10.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  相似文献   

11.
山西面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精选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山西面食,介绍其制作的全过程,以飨读者. 小拉面 原料比例:标准粉2.5 kg,水1.5 kg,盐少许. 制法: (1)将面粉和盐一并放入面盆内,一手倒水(水温:冬暖、夏凉、春秋温),一手和面,打成穗子,使面粉与水全部掺和后揉光成团,再用双手蘸水将面和匀,和到盆净面光、不黏手为止.  相似文献   

12.
<正>山西有几种面食让我难忘。都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这山西的面食确实首屈一指,其中让我大开眼界的莫过于刀削面。那是我在太原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单位的食堂里有位技艺高超的大师傅,他每周三都要做一次刀削面来改善伙食(因为刀削面必须用全白面粉,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难经常做到)。于是,我中午放学后就早早排队等候买一碗刀削面。厨师用一把形状独特的瓦形刀(像铁皮),在一块筒状的面团上削着,面条呈三棱形,宽厚长度一样,削起来条条相连,如银鱼翻浪,又似柳叶飘飞,煮熟了再佐以浇头、菜码,吃来光滑筋道。  相似文献   

13.
正"皇土炒指"是烧制食品,材料主要用当地产的小糯米或黍米面加玉茭面和起来,加适量水,用力搋揉,擀成饼状、切成条入锅炒熟,即成"皇土炒指"。依口味区分,炒指主要有甜、咸两种,现在也有添加白面、鸡蛋和白糖的。制作工具"皇土炒指"全赖于手工制作,所用器具简易。面食制作工具包括搋面盆、木制面案、擀杖、蒸笼、面刀。上火炒制工具有大铁锅、搅拌铲、笊篱。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人们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饭了没有?"但是饭是什么?南方人说的"饭"就是大米,而北方人说的"饭"就是面食。在山西人的心目中,吃饭就是吃面。事实上中国的面食之根就在山西。  相似文献   

15.
明代军屯历来以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著称于世.其主要地区"九边"中的大同、延绥、宁夏、太原、同原五镇处于黄土高原地区,这里屯垦活动的大规模开展加剧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态势.黄土高原以土壤色黄而得名,但历史早期这里曾是一片绿色,其时原始森林遍布于山峦丘阜和低地平川,中间还夹杂着若干草原.  相似文献   

16.
山西面食作为饮食中的一门大类,首要功能必定是满足人们的生存之需,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面食为人们提供了维系生命所需的元素,也为人们提供了提高生命质量的营养成分。自中国古代形成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养生理念与方法,经过了几千年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五谷是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17.
<正>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  相似文献   

18.
武宿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的外观设计运用了三角翼飞行器的形象,将各功能空间的屋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象地突出了"起飞·三晋"的主题. 体现山西和太原文脉的建筑造型理念 设计独特的三角形构型,是对山西历史文化的浓缩和提炼:从文字角度看,它是"山西"的"山"字,为古代象形文字,由三个三角形构成;从地理位置上看,太原市本身就是三面环山;在历史文化方面,"三晋"的称谓不仅是建城史的开端,也代表了太原和山西独特的文化;除此之外,太原晋祠中的"三泉汇聚"、"三宝"和"三绝"使太原与"三"也密切相关;而且设计中,3个三角形内院象征了山西著名的三所大宅院: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和曹家大院.  相似文献   

19.
<正>世界的面食之根在山西。晋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这里,炎鞭百草,稷教稼穑,上古时期出现了华夏第一饼——尧王饼,自此顺流而下,有汉之"煮饼"、晋之"烫饼"、唐之"冷淘"……凡此种种,无不由三晋而生,由三晋而兴,由三晋而演绎流传,惠及四海,泽被五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面食文化。稷是周王朝的祖先后稷,他教给百姓种植粮食的方法,把人类带入了农耕文明,于是人们把当时的粮食作物黍叫做"稷",后稷也被奉为谷神。传说今天的晋南稷山县就是后稷生长和教民稼穑之地。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13,(6):31
中外宾客走在太原的大街小巷,常常会看见一种叫作"栲栳"的莜麦蒸制面食。莜面栲栳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食的普通食品,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据传,隋朝末年,奸臣当道,谄佞专权,贤路闭塞。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从,反而被杨广陷害,贬为山西留守。在携家迁往山西的路上,身怀六甲的李渊夫人要临盆,只好借宿于附近的古刹盘谷寺,生下四公子李玄霸。一日,李渊与老方丈闲聊,谈到吃食时,方丈岫渊看出留守饮食不甚如意,便下厨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