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提出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与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具体要求。过去我也尝试过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有交流与评改的机会,但往往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反思当前小学中年段作文教学,大多处于低效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习作怀有恐惧心理,甚至“谈文色变”,千人一面、空洞矫情时常出现;另一方面,教师教得很辛苦,尤其在习作批改方面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但学生的习作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触角迟钝、情感缺失、思维僵化倒成了习作的一些共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怎样让孩子喜欢作文呢?我认为:应该让习作训练成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把日常生活和习作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凸现个性、充满生命活动的、开放式的习作大课堂”。  相似文献   

4.
要摆脱儿童作文的“苦作”状态,让“习作”变为“喜作”,教师必须在作文教学中赋予教师角色更丰富的内涵,使作文教学更有效,使习作训练更高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向导”,学会给学生“指路”;做“好朋友”,以平等的交流方式与学生沟通,培养师生合作意识;做好“教练”,在学生自练自悟的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最需要的指导;做好“读者”,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与满足。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教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的习作时,我总是习惯性地在神、活、形象、生动、逼真上做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将自己眼见的风景介绍得精细、鲜活、出神入化,读来琅琅上口,文辞语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只是我们的“单相思”,往往事与愿违,费了好大劲指导出来的习作,常常只是极个别学生写得还凑合,大部分学生东拼西凑,让我们伤心失望。  相似文献   

6.
谢宝珠 《奇闻怪事》2005,(3):29-29,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的习作,应当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表达真实动人的内心体验。然而,不少学生作文时,所选取的素材枯燥,内容单调,层面狭窄,根源就在于没有从生活入手,忽视了身边的信息资源。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宝藏。教师应引导学生睁亮“发现”的眼睛,开掘生活信息之源,撷取有意义的、生动的、鲜活的作文素材,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把作文视为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因为学生普遍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小学生生活化作文”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和兴趣。我们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约作文教学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文批改难,尤其写作文评语难。作文评语,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劳动从形式到内容的总结性评价。如果把学生的作文比作花朵,那么教师的评语则是映衬花朵的片片绿叶,如果没有绿叶不断供给养料和水分,花朵就会枯萎,直至凋零。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想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批改学生的习作上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讲究评语的写作艺术。一篇成功的作文再加上一段精彩的点评,岂不锦上添花,一篇即使不成功的作品,如果有老师中肯的点评,也会让学生读完教师的评语后“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学生们常苦于写作文。于是,一篇篇学生习作要么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要么空洞无物,言之无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不得法也。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作文教学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针对学生习作与教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对个性化作文进行了探索。阐述了文章鲜明的个性特征的表现形式,探索了激发学生个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学生的习作是当前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而能上好作文课,更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让学生“乐”写。如何才能使学生喜爱写作,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有这样的阐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它体现了个体独到的观察、思维与独特的创造。生命要具有个性,作文教学应尽最大的努力树立学生“个性”的旗帜,学生的习作尽可能体现他们个性的光芒,怎样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一直让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怎样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在发挥语文的情感熏陶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提升习作能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中极其重要却又难以取得很好效果的环节。学生每写一篇作文,如能反复推敲,改去疵病,不仅可以文通字顺,提高作文质量,还可以从“改”法中悟出“写”法,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过去的作文教学评价,往往与作文指导截然分开,先作后评,生作师评。一个学生写一篇作文,从命题、指导、写作到评改,以教师始,又以教师终,教师精批细改,非常辛苦,而学生却只关心等第或分数,很少细细地去反思教师的批改和自己的作文。  相似文献   

15.
刘婉绵 《科技信息》2012,(3):429-429,424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习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对习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然而.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文中的语言千篇一律,众口一词.词汇贫乏.满腹“大人腔”等现象屡见不鲜,丧失了儿童时代富有的灵性与气息.其独立的个性.思想的灵魂,思维的火花受到了严重的抹杀。因此.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自主表达能力.已成为当前习作教学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6.
借助话题(或材料)来点拨、激发孩子的思维,足训练孩子文思的有效方式。课堂上不急于让孩子写作文,而是针对某一话题(或材料),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对话中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探究欲,让孩子们的思想和情感在对话中得以挖掘和积累。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一个导演,一篇篇个性鲜明、认识深刻、情感真挚的学生习作,便是教师“导”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中年级是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个性化发展的特殊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方向和个性。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又要扎实有效地进行习作训练,努力使学生在习作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昧和言之有新。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对学生的习作实施激励性评价,可以消除学生的失败感,树立成功感,对建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有明显的收效。教学中以欣赏的目光看儿童的习作,用激励的语言写习作的评语,用"肯定评价"给习作下评定。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作文课中,存在着审视习作的指导、忽视习作修改的状况,造成了学生完成习作后,便是等待教师批改结果。然而,当习作发回给学生后,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精批细改没有认真看,看的是教师给出习作的等级和批语。作文修改的权力被教师有意无意地独占了。其实,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而且是作文者自己修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素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新更是成了学生腾飞的翅膀,尤其是作文,如果不创新,只能是“陈词滥调”、“千篇一律”,作文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如何能做到让“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呢?通过这些年自身的写作与学生的习作,我认为要想作文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