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现代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只有把文化现代化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放到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去考察,才能处理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解答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难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为一种辩证解决人与世界矛盾的方法论,蕴含着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方法论呈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贯穿于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于对世界形势的科学判断力、敏锐把握力和民族推动力之中。中国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全世界实现“文化脱贫”贡献中国力量,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给出中国样本,为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为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一条区别于西方的道路,中国对于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先后主张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本文通过简述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历程,浅谈自己对于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之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关系密切。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特征,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对其早期现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它制约着后者的价值选择和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它又为后者提供了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具有必然性、辩证性和持续性,这种影响将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建构的历史基点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发生、发展,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则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艺术范型及文化意蕴建构的现代化追求。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从现代化和政治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发展考虑,加强政治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对中外现代化的实践,还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完善.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特殊的意义。市场经济不会自发产生先进的政治文化,也不会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意识形态领域的全局。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坚持继承和摒弃的统一、批判和弘扬的统一、精神传承与超越创新的统一;对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应坚持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的先进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自秦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官僚帝制社会;五四以来的文化运动不属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而是现代化启蒙运动。这个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视角,关涉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性质的论定。中国历史发展独特规律的作用和现代化改革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从现代化发轫期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转型到发展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现代化日趋实现,文化全球化更是影响着世界各国。面对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中国要实现文化现代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辩证地看待与我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的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转型,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周彬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9(2):215-217,221
论述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三次冲撞,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政治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从现代化和政治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发展考虑,加强政治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对中外现代化的实践,还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完善,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特殊的意义。市场经济不会自发产生先进的政治文化,也不会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意识形态领域的全局。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坚持继承和摒弃的统一、批判和弘扬的统一、精神传承与超越创新的统一;对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应坚持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的先进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0.
儒学在其二千多年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五个时期的历史演变,至晚清逐渐走向衰落."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后,现代新儒家致力于复兴儒学运动,作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如今,面对西方科技文明的挑战,儒家文化若能正确应对,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化与反现代化的关系,可以预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试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现代化"一词本身而言,不应当单纯地僵化地把它认作一种带有明显标志的、一成不变的形态,而应将其认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渐进过程。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文化命题———"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与西方的新教伦理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而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儒教伦理则是排斥或阻碍资本主义的兴起的。"对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应作具体分析:即对历史和现代化进程,起过促进作用,但决不能否定儒家文化作为整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经济体制和政治法律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严重阻碍作用。应取中西文化的各自长处,进行互补整合,建设一种适应现代化需要并能促其发展的道德文明与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新世纪长篇小说具有独特的本土化内涵,主要表现为:小说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大量的本土化生活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历史;作者对这种生活细节寄寓了具有本土化特征的文化取向和态度。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文化取向和态度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臣民观念在中国人民思想中根深蒂固,由此而形成的臣民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具有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内生型的臣民文化无形中指导着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过程;臣民心理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臣民文化中的"忍"性作为润滑剂缓冲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三次冲撞,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观点入手,总结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必须包括批判、继承、创新、发展诸环节。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民本思想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已经消失,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并没有终结。民本思想要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寻求新的合法性基础,就必需实现其现代化转型。这主要表现为四个转化:从"臣民"向"公民"的身份转化;从纯义务型向权利义务一致型转化;从恩赐性拯救向自我解放转化;从集体本位向对个体的关注转化。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当下习见的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或断裂的思维模式业已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障碍。中国文化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解释可分为外部冲击说和内在理路说两种。相比较而言,基于具体历史情境下的问题意识,坚持从内在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的轨迹才是我们进入历史中的思想世界和观念变迁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现代化的发展过程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锋,而现代化的模式不是唯一的西方模式,所以在两种文化的交锋中,我们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日本两国现代化的社会历史基础,“对西方挑战回应”的态度以及传统文化结构与文化观念嬗变的差别,使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日本的现代化道路根本不同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在文化上不能以儒滨复兴为前提,只能以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以民族形式为形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根据,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根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该以"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辨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法律文化。文章试着把传统法律文化放入到"现代化"的大潮中,揭示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的法治建设的积极的合理性因素,并探寻其现代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