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太阳时时刻刻向地球输送大量的光和热,地面上每年接收到太阳能量约有6×10~(17)千瓦小时,是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能量的几万倍。利用太阳能是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但由于地面上的太阳能比较分散,又不能储存,而且其日射量随昼夜、晴雨、四季而变化,利用太阳能就有很大困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利用的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相似文献   

2.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足够可观。据测算,大约40分钟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能,足以供全球人类一年能量的消费。目前世界太阳能发电能力已超过100GW,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柔性电池可折叠、重量轻和不易碎的新特性,还为其拓展了丰富多样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
正神舟十一号飞船充分继承了神舟十号飞船的技术状态,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来满足本次的飞行任务要求。中国首次制造太阳翼结构细心的人可能会留意到,在每次载人飞行任务宣布成功时,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飞船准确进入轨道,太阳帆板展开正常,航天员状态良好。这其中的"太阳帆板展开正常"至关重要。它意味着,飞船能够采用太阳能供给能量,此后才能逐步启动有效载荷。和此前神舟飞船所带的太阳能帆板不同,神舟十一号的太阳能帆板是第一次采用  相似文献   

4.
正支撑人类社会运转的几乎一切能源,从煤、石油、天然气,到风能、生物能,其本质都是太阳能,而太阳上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当人类发现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核聚变)之后,便找到了无限能源的可能性。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在实验室里复制一个"太阳",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人类未来的能源出路。更重要的是,核聚变技术是一项几乎完美的技术,不会产生污染且近乎于无限使用。未来一旦掌握这项技术,人类将踏入无限能源时代。  相似文献   

5.
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球体,光耀眩目。它的表面温度约6000℃,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太阳内部不断地进行着热核反应,同时向广漠的宇宙释放出巨大的清洁无污染的能量。据估算,地球上每年接收的太阳能,相当于地球上每年燃烧其他燃料所获能量的3000倍。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是  相似文献   

6.
太阳耀斑是太阳物理、空间物理和地球物理共同研究的对象,它在短暂时间内释放巨大的能量,对星际空间以及地球周围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太阳耀斑研究不但对了解太阳能量发射机制有帮助,对人类生活环境变化的了解也有现实意义。本期《太阳耀斑中的快速涨落现象》对太阳耀斑中各种辐射的快速涨落的观测和理论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的能量之源是太阳,目前全球都在推广太阳能这种绿色能源。那么,我们是否能完全依靠太阳能生存呢?美国工程师迈克·斯特里基给出了一个答案,他的家庭已经完全依靠太阳能生存了。斯特里兹奇家里包括厨房烹调在内的各种电器都依靠太阳能电池,甚至他自己开的汽车也是以太阳能分解的氢气作为燃料。  相似文献   

8.
<正>除了储存在原子核内部的核能之外,目前所知的最大能量来源就是太阳。无论技术如何盛行,人工光合作用背后的逻辑是必然存在的。人们对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储存太阳能的研究也将大势所趋。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季早晨,空气中到处飘浮着花草的芬芳。这里的光合作用看起来在毫不费力地进行着:加州理工学院人行道旁的叶子和花正在晒着太阳,并迅速地利用这些太阳能来储存糖分,舒展它们的叶子,扎深它们的根和调控它们细胞的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9.
地球上的能量之源是太阳,目前全球都在推广太阳能这种绿色能源.那么,我们是否能完全依靠太阳能生存呢?美国工程师迈克·斯特里基给出了一个答案,他的家庭已经完全依靠太阳能生存了.斯特里基家包括厨房电器在内的各种电器都依靠太阳能电池,甚至他自己开的汽车也以太阳能分解的氢气作为燃料.  相似文献   

10.
日本去年发射了一枚探空火箭到达月球。班在,该国的科学家们正计划最大限度地运用他们的技术,准备在1996年对火星作一次飞行探测。日本宇航科学家们相信,使用M—V火箭能够到达火星。他们可通过使用小小的探空火箭上的始终指向地球的中心轴、通讯天线和日光板来解决能量问题。因为当太阳、地球、火星三点偶成一线时,探空火箭便可得到充分的太阳能而无须靠日光板和太阳成一  相似文献   

11.
太阳每小时释放的能量可供人类使用几万年,其中辐射到地球的能量级为1.8亿千瓦,相当于燃烧9000万吨煤的热量。如何利用这种诱人的能源?世界各国科学家普遍认为,最佳的方案是建立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未来的空间发电站,实际上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人造卫星。在卫星表面覆盖有太阳能电池板,先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然后由高频功率管电能发生器把直流电转换成微波电能,再由卫星上的发射天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能源主要都源于核能,您会相信吗? 太阳能 太阳能非常巨大。理论计算表明,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多万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累积一年下来约合170万亿吨煤的热量,现在人类活动一年消耗的能量还不及它的万分之一。太阳能到达地球表面后,被植物吸收的只占千分之一二,并转变成化学能贮存起来,其余绝大部分都转换成热,散发到宇宙空间去了。  相似文献   

13.
瑞士物理学家索斯尤里在1770年制作独特的太阳光收集器(热匣子)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1866年首次观察了光电效应,这两位科学家的发明与发现,对太阳能的利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太阳能的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热匣子”原理,用透镜、平面镜或凹面镜汇集太阳光,获得高温,用于温室站、烘干室站、水加热器等。第二种方法是利用锅炉站、电站、发动机等设备,获得所需要的能量。各国利用太阳能供暧供热,建筑许多各式各样的“太阳房”,在苏联首批“太阳房”建设于塔斯干,达吉  相似文献   

14.
徐雷 《大自然探索》2004,(12):19-19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太阳系成员的能源都是太阳给予的。那么,太阳能又从哪里来?以前,有人认为太阳能量是燃烧煤炭得到的。然而计算表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太阳上1秒钟至少要燃烧13亿亿吨精煤。可是,即使太阳上全部是精煤,也只能燃烧6000年,而太阳已经存在46亿年了。显然,这种看法不对。后来又提出了许多模型,都因寿命问题一一被否定。100年前居里夫人发现了铀的放射性,之后爱因斯坦又发表了相对论,这些都为解决太阳能源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对论指出,通过原子核反应,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目前基本认定,太阳能量是由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的热核反应产生的。1克氢经过核聚变能释放出6000亿焦耳能量,相当于燃烧15吨汽油!按照这样的产能速率。每秒钟只要6-7吨氢进行核聚变就够了,太阳上的氢足够燃烧100亿年。基于这样的推算,科学家认为,太阳及其家族成员可以存在100亿年。目前,45亿岁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哩。  相似文献   

15.
重获青睐的太阳能热电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太阳能发电,你可能会很自然地想到光伏电池;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技术,即“太阳热能集中技术”。根据论证,该技术无疑有着更加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是一种最基本的能源。它的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污染,也不需维护。据估计,一年中地球从太阳接收的能量约为6×10~(17)千瓦小时,相当于目前地球上每年所消耗能量的6×10~(13)千瓦小  相似文献   

17.
大国钟情于太空,很大程度上因为太空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太空的零重力、近乎理想的真空、无限吸热能力以及无菌环境为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太空的潜在收益不可估量首先,太空中的太阳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美国能源部曾提出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设置大型的太阳能发  相似文献   

18.
<正>万物生长靠太阳。今天支撑人类社会运转的几乎一切能源,从煤、石油、天然气,到风能、生物能,其本质都是太阳能,而太阳上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那有没有可能让人类首次在地球生物进化史上,永久性地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呢?答案是有,并且已经曙光初现了,这个曙光,就是核聚变,俗称"人造小太阳"。  相似文献   

19.
封面说明     
太阳能炉,通过巨大的镜子或透镜以集中太阳发射的热和光来利用太阳的能量。东比利牛斯山(Pyrénées-Orientales)的奥台约炉(Odeillo),其温度能达到足以熔化金属的程度(3000℃)。一般说来,平面镜安装得能自动跟随太阳轨道转动,同时把太阳光线反射到炉子的固定镜子上。被称为定日镜(或日光仪)(helioslat)的跟踪镜是由一架每小时转动15分弧度的电马达操纵的。同时定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核聚变的地方是太阳,因为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就是核聚变,而且已经持续了50多亿年。我们为了利用太阳核聚变产生的光和热而发明了太阳能电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和还未实现的太阳能汽车等等,但这远不是利用核聚变能的终极手段。真正的开始,应该是人类去操控核聚变过程,将核聚变这一不可控的过程变成可控的过程。那么,核聚变如何才能从不可控变为可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