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什么是记忆?1904年,德国生物学家理查德·西蒙提出了一簇簇离散的大脑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记忆痕迹的理论,他将这种假想中的物理电路印迹称为"记忆印迹"或"记忆痕迹"。"记忆痕迹"在科学教(Scientology)和科幻小说中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题材。为证明记忆痕迹在大脑中的真实存在,科研人员就要用光激活的"镊子"将精细的记忆痕迹"电路"挑拣出  相似文献   

2.
记忆现象被说成是产生“记忆痕迹”的结果。这种想法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是到了今天,对这个“记忆痕迹”的实质到底是怎样的,还不能得到清楚的解答。这里以人脑为目标,讨论记忆、学习的生化学历史、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记忆删除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说,记忆删除是一个两难的抉择.记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同时也在大脑里留下一些难以磨灭的痛苦痕迹.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来说,那些可怕或痛苦的记忆会不断地出现在大脑里;同样地,对于那些瘾君子来说,以往吸毒的快感记忆也不断地激发着他们对毒品的欲望,让他们明知不该,却欲罢不能.科学家认为,通过删除或者抑制相关的记忆,可以有效阻止不良情绪或不良行为的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4.
用扩散和集中神经网络区分图形与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宝龙 《科学通报》1994,39(19):1805-1805
本文建立了一种扩散-集中神经网络以模拟视觉系统区分图形与背景的集体计算功能.大脑皮层上的神经细胞在外部环境刺激作用下呈现兴奋状态,这种兴奋性通过连接向相邻的神经细胞扩散.另一方面,为了表示刺激的位置信息和注视的区域,兴奋性又必须向受激励的细胞所在区域进行集中.神经活性的这种扩散-集中机制是大脑皮层细胞的基本活动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狗可能真的要比猫聪明些,这是因为狗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平均数量是猫的两倍左右。大脑皮层是动物的思考中枢,这个区域的神经元数量直接决定了动物的智慧程度。人类大脑皮层约含160亿个神经元,狗类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平均数量为5.3亿,而猫只有2.5亿。更多的神经元让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类下达的指令,并能完成更复杂的动作。  相似文献   

6.
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在作文题目中首开"科普式构想"的先河,想象域宽,的确别开生面.其实,"记忆移植"这个话题,不是凭空捏造而来.近年来"记忆移植"的研究,绽开了一朵朵迷人的新花.  相似文献   

7.
作为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尼摩妮西专司生灵之记忆,于是她的名字也就成了"记忆"一词的最初来源.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记忆,这是所有学习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虽说好记性并不意味着对知识的理解,但拥有一个扎实的记忆功底,对学习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在"韦氏智商测定"中就有一项关于记忆水平的测试项目--数字记忆广度:由提问者说出一串数字,让被试者依次重复,然后根据被试所能重复的长度给予评估.  相似文献   

8.
最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等专家小组的研究报告,披露了一个新发现:人类大脑皮层,尤其是前额区域,控制注意力的神经组织就像  相似文献   

9.
武仙竹  王运辅  裴树文  吴秀杰 《科学通报》2009,54(12):1736-1741
古人类遗址中埋藏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古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动物种类组成、骨骼破碎现象和骨骼表面痕迹等反映着古人类环境适应、食物选择、食物加工和文化习惯等多方面信息. 目前, 国内对出土骨骼表面痕迹研究非常薄弱. 国际上对骨骼痕迹现象也主要采用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等, 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但均存在有一定缺陷. 通过制作痕迹三维数字模型, 对骨骼表面痕迹进行多视角观察和测量, 并对其使用等值线分析技术, 实现了对痕迹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数据测量到任意数据测量的研究, 从而有效地分析痕迹性质(痕迹产生原因), 以及产生痕迹的工具类型、刃口形状、工具运动方式、工具微磨损形态等. 通过对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表面痕迹的实验研究, 确定了痕迹性质, 而且对产生痕迹的刃形、先后顺序、工作方位及痕迹产生过程中刃形的微观变化等, 都有较准确的认识. 该实验是人们首次对古人类戳刺性痕迹现象进行专业技术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德国科学家海涅于1914年率先发现,与白天学习相比,人在晚上睡觉前学习新知识,记忆效果更好.在她之后,更多科学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得益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现在知道,在睡觉时,大脑会以某种方式重演当天遇到的事,并将它从海马体(最初存放记忆的 地方)移动到大脑其他区域来长期储存.  相似文献   

11.
如果小行星带果真是失去了的"第5号行星",那么,是谁把它打得粉身碎骨的呢?是金星吗? 木星内侧的行星乍一看似乎是稳定的,然而,在包括地球在内的其他行星上清晰地留下剧变的痕迹,其中最大的痕迹就是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的小行星带.前面已经提过,按照提丢斯-波得定则,这个小行星带有可能是太阳系原来的"第5号行星".  相似文献   

12.
你更善用左脑还是右脑 我们通常所说的左脑和右脑差异,主要是是指大脑皮层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功能差异.从左右脑功能图中可以看到,左边大脑是单色的,右边大脑是多色的.因为左脑负责逻辑思维、计算、语言分析、数据整理等较"严肃"的工作;而右脑侧重负责处理美妙的音乐、节奏感、图像想象力、创造力与情感等"有趣"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接上期) 既然人家是偷偷地算,本来就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有这点已经很照顾他刘长帆了.看来确实"时间紧任务急",刘长帆在心里想,没想到老家伙们也会加班加点啊.  相似文献   

14.
人在失去一条肢体后 ,经常会感觉到一种来自断肢表面的慢性疼痛 ,如果有人触摸他们的面部 ,也会在断肢中有所知觉。这是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通过猴子实验后指出 :这是由深藏在大脑中的“神经重布线”引起的。清醒的思维和记忆是在大脑皮层中进行处理的。当部分大脑皮层 ,或者由于手术切断 ,或者由于脊髓损伤等原因 ,不再能够接收感觉的输入时 ,它附近的神经就会自动侵入已经死亡的部位 ,并把这些部位“整个儿”地接收过来 ,担当起原来神经所从事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人在那条失去肢体后 ,却还会常常感觉到失去的肢体 ,或者会感受到长期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5·5"山西省介休市碧涛阁酒店火灾,详细描述了火灾痕迹,锁定了起火部住,找到了起火点,认定了火灾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科学之窗     
科学家揭示大脑怎样恢复和存储记忆大多数人把记忆看作是人生经历的集合 ,因为记忆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然而一直以来 ,大脑如何存储和恢复这些记忆对我们仍然保持着神秘。2004年5月7日 ,《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 :多伦多市儿童医院的科学家宣布 ,他们已经首次确定了大脑中存储和恢复记忆的区域 ,该区域被称为前扣带脑皮质。多伦多大学生理学副教授弗兰克兰说 ,人脑中的海马体可以处理新近的记忆 ,但不能实现永久储存 ,记忆的存储与恢复工作是在前扣带脑皮质里进行的。记忆的形成被认为是与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连接加固的过…  相似文献   

17.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对记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叫它"火在蜡上烧成的景象".但是脑子里的什么东西起着蜡的作用?外界的景象又是怎样烧进去的呢?记忆.一直是个谜.  相似文献   

18.
伤害性内脏传入冲动和针刺信号在大脑皮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培熹 《科学通报》1980,25(5):234-234
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在感觉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脏痛觉和穴位针感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也与大脑皮层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大脑皮层与针刺抑制内脏痛的关系对阐明针麻原理是必要的。近年来大量的针麻临床资料表明,针麻效果与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有密切关系,一些实验资料也认为大脑皮层与针麻镇痛有关,但意见不一。为了进一步阐明此关系,本文以强刺激猫的内脏大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模拟上腹部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2008,53(4):416-416
神经系统由规则的细胞群落和精细的神经回路组成,这些精巧的构造对于脑的各项高级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大脑皮层长期以来都是研究脑结构发育机理的重要模式系统.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排列成典型的板层结构,这种板层结构是通过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放射状迁移实现的,即新生神经元在脑室壁产生之后,沿着  相似文献   

20.
解码记忆     
<正>记忆的本质什么是记忆?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才提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他认为心脏的部分功能与血液有关,而记忆则是以血液流动为基础,遗忘的发生主要是血液流动减缓所致。到了17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派。霍布斯对记忆现象做了唯物主义的分析;洛克则在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记忆现象——"联想"一词,此后"联想"便成了专门的术语。第一个在心理学史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并对记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