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近邻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多族群、多语言、多种姓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前,印度次大陆存在一百多个大小不同、彼此独立的土邦,英国殖民政府把这些土邦组合到了一个政治架构之中。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印度政府自独立后就开始了“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进程,积极致力于在全体国民中发展“印度人”的共同认同,从历史文献和文化传统中努力缔造一个可以凝聚各个族群、各个宗教群体的“印度的共同文化。所以尽管印度存在多种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基督教等)、多种语言(但都以英语为族际共同语)、多个族群(孟加拉人、泰米尔人、旁遮普人、比哈尔人等)、多种政治上的意识形态(现在仍有3个邦由印度共产党执政)以及根深蒂固的种姓问题,印度各族民众还是逐步把“印度”看作是一个具有共同文化和历史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本国共同语与国际共同语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还要添上一句:“登月球而小地球。”超音速飞机从地球上任何一个城市到任何另一个城市,都可以朝发而夕至。地球的确太小了,不能再说是“大地”,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做“地球村”。孔子有弟子三千人,来自言语异声的四方。  相似文献   

3.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国家推广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全国通用语言,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赖以联系情感的纽带、交流沟通的桥梁。它不仅文化底蕴厚重,审美特征迷人,而且实用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见《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对此,当前尽管还有人持有某些不同的看法,但大体说来斯大林这里所指出的构成民族的四大要素,仍为大多数学者所公  相似文献   

5.
民族元素那么何谓民族元素呢?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  相似文献   

6.
“吧”字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而且被系统地吸收进全民共同语体系的语言要素。从“吧”字的意义变化及其被吸收进全民共同语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反观语言符号的特点:任意性、开放性、生成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它是经过许多个时代逐渐形成的。一九五五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习会议上提出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定义,经国务院确定,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并且大力向全国推广。三十多年来,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尽管经历过某些曲折,但总的说来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我国现代社会,随着人们交往的频繁密切,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境内,坐落在葫芦形半岛上,是集科学研究、种质保存、科技开发、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我国面积最大、植物种类最丰富、科研实力最雄厚的热带植物园。当您走进植物园时,就仿佛走进一个巨大的生态园林博物馆。、、内涵。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系统介绍热带雨林及其民族森林文化的博物馆,它以其丰富多彩的标本、图版,以及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综合利用,普及了“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科学理念。博物…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用于交际的共同语。它的形成有着语言、化、经济、政治等历史原因。1956年2月国务院向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的共同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规范都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就是普通话的科学主义。  相似文献   

10.
文白异读是指同一个词在书面上有一种读音,在日常口语中另有一种读音,前者称为文读音,又叫读书音,后者称为白读音。文白异读是方言语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读音是方言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创造出来的方言语音“洋泾浜”,通过研究文读音,可以看到方言语音与共同语语音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白读音则是方言自身固有的,历史比较悠久,有的保存了一些中古甚至上古音,通过研究白读音,可以看到方言语音的特色及其与周边方言和共同语语音的差异之处。咸宁方言存在比较突出的文白异读现象,有的涉及到声母或韵母;有的既涉及到声母,又涉及到韵母;还有的涉及到声调。通过研究咸宁方言的文白异读,可以清楚地看到咸宁方言语音系统与共同语语音系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东南地区居民,文献上通称“百越”,有“南越”、“瓯越”、“闽越”等。可号“譬越”在中国民族史上首先是一个族称,以后随之发展成为地域的名称。并对“东越”与“东瓯”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12.
尚丽雪 《科技信息》2011,(8):310-310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多个方面,而当今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却不甚了解,甚至盲目地去“哈韩”“哈日”,因此很有必要结合课本中的绘画工艺等作品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他才能成为一个有国家、有民族、有文化归属感的人,才能深入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感”。  相似文献   

13.
每个民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统和特点。文学的民族特点,是民族特点在创作中的表观。民族是由“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表现在民族文化共同特点中的共同心理状态”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对形成文学的民族特点有密切关系。生活的土壤不同,必然开出不同的艺术之花。斯大  相似文献   

14.
雷沛鸿以“教育本质论”为核心 ,辅以“本位论”、“功能论”、“目的论”、“文化论”、“哲学论”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族教育理论体系 ,构成了“民族教育体系”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依托这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指导和推动了“民族教育体系”构成运动。雷沛鸿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建树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对当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小说《呼兰河传》,该小说所展示的20世纪的呼兰河城是民俗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以单个人物特写为“点”,将整个呼兰河城形象和魂魄摄取,凸现于读者面前,深层揭示了呼兰河城人物的“生活相”及其共同的文化心理。作者以巧妙独特的艺术技巧,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以达到批判愚昧和改造民族灵魂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6.
“靓”本是一个古语词和方言词,曾一度消失于汉语普通话中。随着粤语的北上,“靓”由粤方言进入共同语中泛化使用。近十余年来,“靓”的使用在全国尤其是在粤港地区人们日常生活口语中呈现一种滥用的状态,其词义的感情色彩在逐渐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民族的基本要素,汉语的统一是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60多年的隔绝对立并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同语同文的海峡两岸在汉语的语音、词汇、文字方面形成了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对两岸民众的文化交流和沟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由两岸汉语专家共同编写和共同审定中华语文词典系列,通过词典使两岸语言异中求通,然后逐步化异为同,这对于汉民族共同语向统一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和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以及促进两岸的繁荣发展与和平统一,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既有共同的地方,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综合了各种社会意识,具有多功能的性质,它总是独特地伴随着人民生活,形象地追述着每个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演变,成为每个民族的“百科全书”,“各种信仰、家庭与民族历史的储存处。”①民族的真实生活、真实历史、人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若不从民间文学中去探寻,是无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风格的艺术超出种种域限而遍及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感受与体验。同样也已成为自然而然的现实;同时。全球化则又必然带来新文化挑战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文化重组。因而,包括艺术在内的不同文化如何在此“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良性生存与发展。则是十分现实的问题。笔者以为。有生趣的、理想的取向是。各民族的艺术都应当积极跨入“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和大舞台上。充分实现“自我表演”。以彰显其关学资质、张扬其文化精神。因为越来越显示出信息化强势的全球化.可以消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时空障碍。为形态多样、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的广泛传播、平等交流、相互认知与理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一个民族的艺术,无论其曾经仅存于怎么偏僻闭塞之地。如今都有可能通过这个“舞台”很快展现(或传播)于世界各地。为众多民族(种族)、运用不同语言的众多的人们所感知,成为不同时空内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20.
台语支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来源,是中国、东南亚有影响的一个族群,但是由于缺少文献记载,其早期历史十分不明晰,语言比较分析成了重构这个族群早期历史的重要手段。壮族、傣族是台语支族群两个重要的民族,通过词汇比较发现,壮、傣民族分化前就创造了发达的稻作文明,在稻田和水利建设技术、水稻育秧栽培技术、稻米加工利用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发展的畜牧、建筑村落以及节庆信仰等领域已与现代传统农村相差无几,可以说壮、傣民族分化前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以稻作文化为特征的农业社会文明。比较分析壮、傣民族早期共同稻作文化形态对进一步认识台语支诸民族历史文化源流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