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之一是木星,最迷人的行星却是土星。这两颗行星与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轨道均在地球轨道外侧,习惯上称为外行星(水星和金星称为内行星)。外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视运动如图1所示,这里有4个特殊位置:合日、西方照、冲日、东方照。 当外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太阳在外行星和地球之间时,外行星的位置(图1中P_1)叫做合日(简称合)。外行星在合日附近时,由于和太阳几乎同方向,所以看不见它。以后,外行星相对于太阳西(右)移,因而每天在黎明前出现于东方。当外行星相对于太阳西行至地球与它的连线同地球与太阳的连线相互垂直时,外行星的位置叫做方照。显然方照有两个,其中外行星在太阳之西的方照称为行星在冲日时,日落时升起,日出时下落,整夜可见,离地球更近,是观测它们的好机会。 冲日以后,外行星继续运动,当外行星再次抵方照,位于太阳之东时,外行星的位置称为东方照(图1中P_4)。行星在东方照时,于中午时升起,日落时在子午圈附近,所以上半夜可以看到。东方照以后行星逐  相似文献   

2.
丁宗华  陈金松  赵蕾  许正文 《科学通报》2012,(12):1045-1052
利用曲靖地区(25.6°N,103.8°E)2008年9~11月共2个月的MF雷达风场数据和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分析了中层低热层(MLT)大气行星波,电离层Es和F层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特性.结果表明,电离层foEs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与MLT大气纬向风场中的准6日行星波存在紧密相关性,后者通过调制半日潮汐间接影响Es层.电离层F区未出现显著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这些结果提供了大气行星波与电离层Es层相互耦合的实验证据,加深了对我国低纬地区电离层空间天气扰动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啸虎 《科学》2002,54(1):35-38
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阳系是一个行星大家庭.迄今所知的9颗大行星好像9个"乖孩子",一齐围在"太阳母亲"的身边有序地旋转.人类发现它们的历程,是宇宙探索史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之一.然而每当发现新的行星时,人们总是会问:太阳"妈妈"只有这几个"儿女"吗?正是这种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精神,引导人类发现了一颗又一颗新的行星.  相似文献   

4.
图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拍下的可见光图像。可见光是由猎户座星云中一个被称为proplyd170-337的原行星盘发出的。图像显示:高温电离气体(红色)环绕着一个盘(黄色)运动,并不断地有气体从该盘流出。这些轮廓线揭示了一个隐藏在高温气体中的尘埃盘。该原行星盘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1%,也就是说,大于形成木星大小的行星所需的最低质量限度  相似文献   

5.
自然信息     
海王星也有环全美科学财团及比拉诺巴大学的天文学家在今年6月9日报道说,太阳系的行星中,距太阳最远的海王星也有环。至此,太阳系共有四个行星有环,它们是海王星、土星、天王星和木星。据报道,新发现的海王星的环有两个,它们分别位于赤道上空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一个天文学家小组首次拍摄到了一颗系外行星的图像。这颗编号为GJ 504b的行星是一颗巨行星,大小与木星相当,是迄今使用直接成像技术在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发现的质量最小的系外行星。科学家发现,由于这颗行星大气中的云量较少,所以散发出暗红色的光芒。这颗行星的有效温度约为237℃,围绕GJ 504恒星公转的距离几乎是  相似文献   

7.
季凯帆  刘辉  金振宇  尚振宏  强振平 《科学通报》2019,64(16):1738-1746
观测图像的日球坐标标定通常是处理太阳局部高分辨观测像的第一个步骤,但这也一直是很多太阳物理学家面临的困难.本文应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来提取特征匹配点,提出了一种将局部高分辨光球和色球图像与空间/地面全日面像自动匹配以确定其视场在日球坐标系位置的方法.同时还总结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图像预处理方案和流程,用于提高特征点检测的准确度和增加匹配点对数量,从而成功地实现了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 NVST)的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 TiO)波段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日震磁像仪(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 HMI)连续谱、Hα波段与全球日震网(Global Oscillation Network Group, GONG)或者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大气成像仪(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 AIA)304?波段的图像配准.最终结果用SDO标准关键字记录在标定后的普适图像传输系统(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 FITS)文件头中,以便使用通用的太阳软件包来进行各种后处理.这一工作实现了高分辨观测像的标准化日球坐标标定,为太阳物理学家更好地使用高分辨观测数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提高了数据利用率和科学产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关于"恒星及其行星家族如何起源"的问题,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著名天文学家坎特·拉普拉斯堤出:"太阳及其行星家族均同时起源于旋转的原始物质星云中"的宇宙起源说,当时闻名于世。到了20世纪初,切姆贝林·伊穆尔顿和金斯又提出所谓"行星起源潮汐说"。根据这一假说,太阳系行星起源于它们绕太阳运行时从太阳身上"俘获"的潮汐凝聚物中。本世纪50年代,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施密特又提出:"行星起源于银河系中的原始物质星云中"的假说。最近,德罗比雷夫斯基等学者则提出:"行星的起源同太阳和大质量卫星的相互作用有关"的假说。其实,我们所观察的全部恒星,有2/3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恒  相似文献   

9.
一年前,没有人会想到举行会议来讨论脉冲星周围的行里问题——因为,一年前,没有人相信有这样的行里存在。当脉冲星由爆炸中的恒星形成时,爆炸抛出了那么多的质量,以致恒星会让任何环绕它运行的行星离去.今年4月30日和5月1日,天文学家们聚集在帕萨迪纳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有史以来第一次举行有关脉冲星行星的会议,如果脉冲星行星确实存在,弄明白它们在这种奇异星体周围是如何形成的,就能使我们认清太阳这种恒星周围行星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2015年7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开普勒望远镜找到了一颗与地球大小接近、位于一颗和太阳极为相似的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带"里的行星——Kepler-452b.它的轨道公转周期为385天,距离主星的距离大约为1.05 AU,接受到的辐射比地球多约10%.这颗行星的主星有效温度为5757 K,光谱型与太阳相同,半径是太阳的1.11倍,年龄比太阳更老,约为60亿年.二者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接近"日-地"系统的系外行星系统.Kepler-452b的质量还无法精确测量,只能根据经验关系推测质量为地球的5倍左右,可能是一颗"超级地球".  相似文献   

11.
名词浅释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1)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对任一个行星说,行星到太阳中心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行星绕日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的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麦克斯韦是英国物理学家。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磁场变化可以产生电场的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电磁惑应定律。他反对超距作用,认为任何作用的传递都必须经过某种物质媒介,电磁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电磁场来传递的。这样,就在近代科学史上首次引进了场的概念。在法拉第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美国空间探测器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发出的信号表明,在太阳系中有第10颗行星。这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其运行轨道一定是非常扁长的椭园状,并与其它行星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有一夹角。 1972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是拍摄木星特写照片的第一个探测器。次年发射的先驱者11号,它掠过木星,并且首次飞近土星进行了探测。它们都不再访问其它的行星。然而NASA继续与它们保持联系,因为这两个探测器仍在继续测量太空中的气体和磁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太阳的自转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不停地旋转.人类藉以生存的地球就在自转,月球也周而复始地在转动.行星、恒星、星团、银河系以及河外星系等都在旋转.太阳也不例外,也在不断地自转.由于太阳是一大团气体(更确切地说,是等离子体),它的自转比固态的地球、月亮和行星要复杂得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太阳的活动规律与自转运动密切相关,甚至围绕广义相对论的一场论战也与太阳自转有联系.因此许多  相似文献   

14.
天文学的进展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是太空中一颗普通恒星太阳的一个行星而已.不过,地球的条件要比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优越得多;它离太阳适中,能够从太阳得到充足的光和热,但又不致热到无法忍受,它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萦系充分多的空气和水,供我们已知的各种生命形态存活.在太阳  相似文献   

15.
太阳系行星和卫星上的天球坐标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宜 《自然杂志》2008,30(4):227-231
行星的自转和绕太阳公转是建立天球坐标系的事实依据。定义行星的天北极位于黄道平面以北;东南西北方向按顺时针排序。行星上的昼夜周期是太阳的周日与周年两种视运动叠加的结果。给出了在太阳系行星和卫星的天球上,恒星和太阳的视运动、昼夜周期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重点描述了天王星和月球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6.
, 《科学》2012,64(6)
南门二是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系统,南门二B是一颗比太阳稍冷的恒星。图中眉月状天体是一颗绕着南门二B星运行的行星。因此。它也是离太阳最近的系外行星。这颗行星的质量和地球相近.但与恒星的间距只有日地距离的百分之四.每3.2天绕行母星一圈。因此,这颗行星太靠近恒星,远在南门二B的宜居带之外。  相似文献   

17.
彗星是什么 彗星是形成太阳与行星之后剩下的小型天体.大约46亿年前,太空中一团浓密云气因本身的万有引力而收缩,中央形成太阳,旋转的云气因离心力而形成盘状结构.当中的尘埃彼此凝聚增大,逐渐成为行星,它的周围则形成卫星.剩下的小型天体充斥在太空中,和太阳距离较近的,以岩石、金属氧化物为主,称为小行星;靠外部与太阳距离远的,以冰体成分居多,称为彗星.  相似文献   

18.
谢懿 《世界科学》2009,(3):11-15
46亿年前,银河系中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正在孕育着什么?星系中弥漫的氢和氦以及固体尘埃开始凝聚并在形成分子,由于无法承载自身的质量.这一新形成的分子云便开始了坍缩,在不断加热和混合的过程中,一颗恒星诞生了——它就是我们的太阳。目前我们还不确切知道到底是什么触发了这一过程,也许这一切都源自于近邻恒星爆炸死亡时所产生的激波……然而据我们所知,太阳是唯一的。从诞生太阳的薄盘中形成了8颗行星,一开始这些行星之间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最终在太阳旁的第3颗行星上出现了生命:而这些生命也开始探索他们所在的太阳系,但时至今日依然有6个太阳系的未解之谜有待解答。  相似文献   

19.
<正>开普勒第一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开普勒第二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开普勒第三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和它们周期的平方成正比,公式为a3/T2=k。  相似文献   

20.
分形—自然界的几何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形几何扮演了两种角色.它既是决定论混沌的几何学,又是描述山峦、云团和星系的几何学. 自然科学与几何学总是携手并进的.17世纪,开普勒发现能用椭圆描述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这激励了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这些椭圆轨道.同样,理想的摆做往复运动可以用正弦波形表示.简单的动力学常常和简单的几何外形相联系.这一种数学图像暗示,物体的形状和作用于它的力之间有一种平滑的关系.在行星和摆的例子中还暗示物理学是决定论的,由系统的过去便能预测其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