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基于砂岩组构分类评价的储层渗透率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以砂岩岩石学特征为基础的不同类型储层孔渗定量关系渗透率预测模型,对川西新场地区上沙溪庙组Js2气藏储层渗透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砂岩以次生孔隙为主,孔渗相关性差,以孔隙度参数进行的储层评价结果与产出状况匹配性差;根据岩石成份、结构和储集空间发育情况对储层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类型储层的孔渗定量关系渗透率预测模型,可明显提高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不同类型储层与测井特征的匹配关系,可实现储层类型的测井判别;在提高孔隙度测井解释精度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解释孔隙度,分别用不同类型储层的孔渗定量关系渗透率预测模型计算渗透率,可提高渗透率求取精度,从而提高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2.
海上S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注水开发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措施,长期注水对储层物性有较大影响。采用室内实验,测井参数解释及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渤海S油田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原油的黏度3种主要物性参数进行分析,总结出了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研究认为:经过长期水驱后,油田的平均孔隙半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整体都有所增加,但表现出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高渗透储层渗透率增加,大孔隙的数量逐渐增多;低渗透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减小。储层这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导致储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储层层间矛盾日益突出。油田原油性质表现出黏度增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上升等变差的趋势。通过采取分层酸化、分层调剖以及优化注水的措施,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中高渗储层采出程度较高,稳产难度越来越大。随着Ⅶ下层系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因长期注水开发,优势通道已发生变化。对Ⅶ下层系注水前后储层优势通道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储层的沉积特点,在注水开发注入体积倍数增大,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特征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影响优势通道范围增加。认清优势通道的变化特征对后期开发动态调整,优化注采结构,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芯观测、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资料分析,对坨30断块的储层微观特征和注水开发不同时期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储层的岩性属于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中等;填隙物为黏土和钙质胶结物,微孔隙发育;储层孔隙结构可以划分为特高孔特高渗特粗喉型、高孔高渗粗喉型、高孔中高渗中喉型、中高孔中低渗细喉型4种类型;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孔隙结构,使储层的最大孔喉半径增大,孔喉分布集中,孔隙度、渗透率增大,泥质含量减小,粒度中值增大, 其中泥质含量(体积分数)与孔隙度反向线性相关,渗透率与粒度中值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孔渗数据,开展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的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渗分布宏观上不具有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特征,但按岩性分别统计,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具有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特征。结合6种正态分布参数对不同岩性储层的表征结果表明:石英砂岩储层物性较好,岩屑石英砂岩储层物性次之,岩屑砂岩储层物性较差。岩屑砂岩表现出强非均质性,石英砂岩次之,岩屑石英砂岩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在天然气开发中,石英砂岩储层应为首选目标。建立储层孔渗关系时,按岩性分别对孔渗数据的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当孔渗数据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时,建立的孔渗关系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等方法,对巴喀油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储层进行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研究,并对八道湾组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类型包括粒内溶孔、剩余粒间孔、基质微孔和微裂缝;储层平均孔隙度5.9%,平均渗透率0.40×10-3μm2,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结合孔渗关系曲线及含气性等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Ⅰ、Ⅱ类为有效储层,Ⅲ类为非储层,以Ⅱ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7.
高温高压气藏储层应力敏感性评价对储层在地层温压条件下的真实物性变化特征的正确认识及开发方案的合理设计都至关重要。本文选取莺琼盆地某气田物性不同的3块岩样,在温度140℃、压力2~70 MPa下进行覆压实验,结合压汞和X射线衍射实验,研究孔隙度、渗透率与净上覆压力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孔隙度、渗透率与净上覆压力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幂函数形式进行良好的表征,且可分为三个阶段,其对应的孔渗参数变化幅度占比约为36:13:1;岩样的应力敏感程度与其基础孔渗无关,与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相关;硬质组分含量越少,孔隙度应力敏感性越强,硬质组分含量越少、喉道半径越小,对应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越强;在同等条件下,渗透率应力敏感性明显高于孔隙度应力敏感性,二者相差约4~10倍;与常规评价方法相比,以气藏温压条件下的孔渗参数作为起始点而得到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应力应敏感性将分别降低65%和38%左右。该文为该地区高温高压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低渗透油藏长期注水后储层特征的变化及其机理,以马岭油田南二区延9油藏为例,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法研究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孔隙特征和渗流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注水后,储层渗透率明显增大,孔隙度增加较小,且储层渗透率越高,水洗程度越大,储层物性的增加幅度越大;储层物性的增加主要与水洗后黏土矿物含量的降低有关,其中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高岭石相对含量明显增大;水洗后储层岩石表面油膜脱落,岩石润湿性由亲油性变为亲水性;注入水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使油水相流动能力增强,两相区范围变宽,水驱油效率提高。可见马岭油田南二区延9油藏注水开发中储层的变化有利于油田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针对渤海油田碎屑岩储层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储层黏土矿物的含量及构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储层的物性及油田开发效果的问题,采用注水模拟实验、岩心观测、扫描电镜、密闭取芯等手段对水驱前后储层孔隙度、孔隙结构、渗透率、岩心电阻增大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孔隙度基本不发生改变。渗透率为(200~400)×10~(-3)μm~2的储层注水后期渗透率呈上升趋势,电阻增大率指数以及饱和指数下降,孔隙结构变化幅度较小。渗透率为(20~100)×10~(-3)μm~2的储层在注水后期渗透率呈下降趋势,电阻增大率指数以及饱和指数上升,孔隙结构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王伦  袁伟 《科技资讯》2014,12(24):83-83
断块油气藏储层内部结构复杂,导致孔渗模型的确定异常困难.物性参数作为测井解释的基本参数,孔渗模型在断块油气藏中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多种孔隙度、渗透率方法在该区块的应用效果,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孔隙结构对碎屑储集岩物性控制作用的定量描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油气储集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其物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的直接观察和对应的孔渗物性分析揭示了微观孔隙结构与岩石孔渗性能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由常规压汞法可以提取多项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参数,使用对应分析数学地质手段筛选出主控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获得了储集岩孔隙度、渗透率与其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储集岩孔隙度与其孔隙结构参数及矿物组成之间的定量关系.这些定量关系证明了孔隙结构对碎屑储集岩物性的明显控制作用,为储集岩孔渗性能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将马岭油田中一区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利用该区314口井的测井精细解释成果,研究了延安组Y9,Y10砂岩储层5个油层组连通体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状况;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研究了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以及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流动单元Ⅰ,Ⅱ区仍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唐从见 《科技信息》2013,(3):100-101
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冲刷以后,储层渗透率及油水运动规律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储层的这种变化特征以及夹层和高渗流带对剩余油的影响,是油藏数值模拟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泥质、灰质、物性夹层参数进行分类赋值,并建立储层物性渗透率时变模型和不同含水阶段相对渗透率模型,实现高精度历史拟合和剩余油描述,为制定开发技术政策界限以及设计优化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石门—桑植震旦系—三叠系地层中发育的储层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碳酸盐岩和砂岩。在对大量普通薄片、铸体薄片详细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孔隙的成因及结构,将石门—桑植震旦系—三叠系储层的储集空间划分为: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次生粒内溶孔、窗格孔隙、超大溶蚀孔、裂缝。通过储层物性特征分析,认为沉积作用及成岩后生作用是该区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其中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地层中的储层类型多样,但储层物性较差,多数为低孔、低渗储层,只有上三叠统鹰嘴山组中的砂岩储集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邵红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499-4503
南贝尔凹陷东次凹北洼槽位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方省境内,主要油层为南屯组一段Ⅱ油组(K1n1Ⅱ),其次为南屯组一段Ⅲ油组(K1n1Ⅲ)及南屯组一段Ⅰ油组(K1n1Ⅰ),通过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和测井解释等手段,对南屯组一段Ⅱ、Ⅲ油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层位岩性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孔隙类型主要为完整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属于低孔低渗-中孔中渗储层。依据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结合普通物性分析及压汞分析的孔隙度、渗透率资料,并结合相应的压汞参数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研究表明,南屯组一段Ⅲ油组储层类型为Ⅲ类,南屯组一段Ⅱ油组储层类型为Ⅱ类。  相似文献   

16.
沙二上2+3油藏是濮城油田的主要产油层系,剖析其储层性质,对油田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从岩性、物性、孔隙性和非均质性等方面,对油藏储层进行评价.认为该砂岩储层物性整体上比较好,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高,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按照王允城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属于Ⅰc、Ⅱ和Ⅲ类储层,但非均质性很严重,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均以严重非均质为主.  相似文献   

17.
研究松辽盆地北部肇州区块内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致密储层特征,总结其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对肇州区块沙河子组储层物性、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实验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沙河子组致密砂岩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孔隙式钙质胶结物与泥质杂基构成其主体填隙物,储集空间类型表现为“少见原生孔、多见次生孔、可见微裂缝、偶见晶间孔”的特征,“微孔微喉”的孔喉结构特征抑制了储层物性的改善。实测物性数据表明目的层段砂岩属典型的超致密储层,运用“频率分布函数法”对比产气层和干层的物性,认为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是:孔隙度为3.5%,渗透率为0.053×10-3μm2。有效储层的分布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3方面共同控制,主控因素可以归结为“沉积主导、压实主控、胶结增密、溶蚀添孔、裂缝改渗”,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通过减小孔隙空间及填充喉道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溶蚀作用通过产生次生溶孔对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构造活动产生的微裂缝对储层渗透率起改善作用。纵向上,SQ3段处于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是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层段,SQ2次之;平面上,西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最有利储层发育区,东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次之。  相似文献   

18.
 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开展储层隔夹层认识和表征研究对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海相砂岩储层,以岩心观察为基础,分析隔夹层的成因机理,将其分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两大类隔夹层。从岩心井隔夹层识别入手,开展电性特征对比、物性分析资料研究,识别出泥质、钙质和物性3类隔夹层,确立了非取心井隔夹层划分识别标准。进一步探讨了隔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垂向渗透率和产状4个主要因素在油田开发中的控制作用。隔夹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与厚度、分布范围呈明显的正相关,垂向渗透率决定着注入水向上向下的波及程度和速度,顺夹层倾向方向注水往往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