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伯玲 《科技信息》2006,(6):278-279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日语的时候,往往很难把握日语人称表达。习惯了汉语“你(或者“您”)”、“我”、“他/她”和英语中“you”、“I”、“he/she”的用法,很容易直接使用日语的“あなた”、“わたし”、“彼/彼女”造句和翻译。然而日本人是很少使用人称代词直接称谓的。正确区别日语、汉语和英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日语人称称谓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史丽杰 《科技信息》2012,(34):227-227
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第一人称代词是最先接触到的词汇之一。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数量多、使用方法复杂,但使用频率却远远不及汉语。而日语初学者在会话中往往特意地使用像“ちたし”、“镤”这样的第一人称代词。本文通过比较初级日语教材中舍有第一人称代词的部分例句及其汉语翻译,从日语语言结构方面分析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3.
孙驰 《科技信息》2012,(30):209-210
关于人称的研究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在日语的普通的会话中,有极力避免采用人称代名词的倾向。在日语中,通常尽量不使用人称代词,而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或者直呼其名来取而代之。比方说,「それ、ちょっと渡してもらえる?」这句话虽然没有出现人称代名词,但是它的意思却是显而易见的。通常的日语中像「あなた、それを私に渡してもらえる。」这种说法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汉语中,如果没有人称代词就无法正常表达了。在汉语中由于没有词尾的变化,所以人称代词在会话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方说,如果把「把那个给我」说成了「把那个给」,那么对方就会不知所云,当然对话也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与日语中人称代名词的使用频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相当之高。可见日语和汉语分别在使用人称代名词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战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语料①,考察战国时期第三人称代词在数量、时间性和句法功能方面呈现的面貌。战国语料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彼""厥"等。"之"是最常用的,"其"的使用仅次于"之"字,"彼"不多见,"厥"大概在战国中期,已从共同语中消失。主要的第三人称代词由西周时期的"厥""之""其"变为"之""其"两个。在句法功能方面,这几个代词有较明确的分工:"之"主要作宾语,"其""厥"主要作定语,"彼"主要作主语。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欧化现象一直是众多作家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有人认为汉语语法变化主要是汉语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有人则认为汉语语法变化主要是受英语语法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变化并跟英语第三人称代词进行对比来看待这种欧化现象。另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欧化”现象,既防止英语第三人称代词汉译过度欧化,又能恰当地吸收英语中的有益成分来丰富和发展汉语。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他”和“她”的使用功能不完善和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具有缺陷,网络新词汇“Ta”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是对这个缺陷的一种补充和自我完善。“Ta”的意思是“他”或者“她”,是一种不明性别的指称。该词的实际功能相当于一个第三人称代词,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其实是一个汉语拼音形式的字母词。本文对“Ta”出现的理据性做了解释,从字母词和汉字拼音化的角度考察“Ta”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并客观地看待“Ta”的存在性,提出对待“Ta”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衡》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衡》中的人称代词与前期相比,没有产生新的形式。从总体上讲,一方面承袭了前代已有的用法;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其”在语法分布和语法功能上与前期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人称代词在自传中的人际功能英汉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韩礼德的语言纯理功能理论,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为语料,对其英汉版本中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和使用率进行对比,发现英语原文各类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均高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绝对使用量;而在英语原文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复数代词以及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率却低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使用率,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人称代词表达人际功能方面存在习惯上的差异。但是,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第二人称复数代词的位次在英汉语中是一致的,说明英汉语言系统在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习惯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9.
运用韩礼德的语言纯理功能理论,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为语料,对其英汉版本中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和使用率进行对比,发现英语原文各类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均高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绝对使用量;而在英语原文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复数代词以及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率却低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使用率,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人称代词表达人际功能方面存在习惯上的差异。但是,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第二人称复数代词的位次在英汉语中是一致的,说明英汉语言系统在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习惯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日语句子中「たい」是一种常见的助动词,它常常表示说话人的某种希望或愿望。根据人称的不同,「たい」的另一种形式「たがる」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它由「たい」加上接尾词「がる」所构成,主要用于表示第三者的希望,也可以说是表示说话人观察到的别人流露在外表或行为上的愿望。一般情况下所出现的误用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对于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所涉及的句子语气不能整体把握,本文主要通过实例来说明「たい」和「たがる」的用法差异以及第一人称和其他人称所涉及的语气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人称代词是儿童语言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词类。在对儿童人称代词习得顺序的研究中,国内外语言学家们均发现儿童对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掌握要明显早于第三人称代词。本论文从儿童最早接触的语言输入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原因。通过对一名说普通话的母亲与其儿子的对话以及一名说英语的儿童与其母亲的对话当中的人称代词进行对比量化分析,本研究发现英、汉语国家儿童人称代词的习得顺序与语言输入频率有较大的相关性,同时发现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在人称代词的习得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石玉芳 《科技信息》2009,(24):I0127-I0128
日语中人称代词的潜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其语义功能、形态特征、句法结构外,离不开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马莹石 《科技信息》2009,(32):I0175-I0175,I0177
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有很多,例如"あなた"、"きみ"、"お前"、"あんた"、"お宅"等等,但在使用过程中却不常用。相反,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常用的虽然只有"你"和"您"两个,但使用的次数却很多,笔者通过中日对译小说的对比总结出日语中少用第二人称代词的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14.
《楚辞》的人称代词可分四类,即:自称代词、对称代词、他称代词、己身称代词。通过对其用法的分析,可看出大部分人称代词的用法能反映出先秦人称代词的基本用法,也有些代词的某些用法在先秦典籍中不常用甚至用法罕见。对《楚辞》的代词进行研究,可作先秦语法现象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周文雯  卢广伟 《科技信息》2010,(22):124-124
汉语的人称代词和韩语的人称代词在形态、用法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有些韩语学习者因为没有正确理解韩汉人称代词的联系和区别,在使用韩语时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正确了解和掌握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对韩语教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当前,日语在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广大日语爱好者来说了解日语中的「砕けた表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对比的角度对日语中的「砕けた表現」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研究,认为「砕けた表現」虽然不是日语中所特有的,但却是日常会话中随处可见的语言现象,研究这一问题对日语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孝南话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孝南话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认为孝南话的“我、你”存在入声变读,“我、你、他”除加“们”表复数外,还可以加“者[.tso]”表复数。口语中,孝南话用“乜1nie°、乜2nie°”分别表示近指和远指,它们与孝南话的提示语“乜nie°有渊源关系。由此文章指出,北京话的“这”和“那”也来源于提示语。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有稳定的语义特征,但在实际使用中,大部分人称代词的所指和用法会出现一些从语义上看异常的用法,并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文内词语照应(endophora)就是指语言的项目之间的照应。在英语中,人称代词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回指上文提出的名词;一种是预指下文提出的名词。本文着手于英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照应,首先分析了预指的照应,其次重点从语法角度、语用角度以及认知角度分别探讨了英语代词句内回指的照应的确定,指出照应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怡 《科技资讯》2010,(3):201-202
文章通过对美国知名医学杂志中各种人称代词使用频率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医学文体中人称代词使用的特点。并对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减少的现象作了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是医学英语日益向着客观性,科学性和经济性方向不断迈进而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