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小凡 《科学之友》2008,(4):33-34
人们都在谈论雪灾带来的痛苦,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大雪的气候成因。拉尼娜对中国的影响今年全球的气候大背景是"拉尼娜"。"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  相似文献   

2.
根据从美同反法同的人造IJY收集到太平洋海水温度的资料.科学家发现温和的拉尼娜正在形成,这叶能会影响太平洋沿岸的气候科学家指出.在东北太平洋比较冷的海水.u及在赤道附近和西太平洋比较温暖的海水,将为西北太平洋地区带去较多的风稳,而美同的西南部将会比较个早温和的拉尼娜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芬兰一处海滩罕见地出现上万颗冰球,其中最大的和足球差不多大。它们排列紧密,覆盖了约30米长的海岸线。一颗颗浑圆的乳白色冰球在阳光照射下犹如"冰蛋"。那么,这些"冰蛋"是怎么形成的呢?气候专家说,"冰蛋"是一种罕见的气候现象。小块海冰被大风和海水不断冲击,形成大块的球形冰块。球形冰块是在稍低于0℃的温度下,在浅滩被温度接近冰点的海水来回冲刷形成的。冰块的球面在海水不断拍打作用下变得更加光滑。当海水退潮时,这些冰球  相似文献   

4.
南极冰--调节全球气候的空调机 有人形象地把南极冰比作调节全球气候的"空调机",意思是说南极这个冰雪世界,它的大陆冰盖和南大洋的海冰,不仅决定着南极地区的气候,而且调节和影响着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气象观测研究的结果表明,南极冰盖、海冰、海水和大气四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调节和影响全球气候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气候变暖.这几年,什么"厄尔尼诺"、"拉尼娜"、"圣婴"、"圣女"这样的新名词频频在媒体上出现,什么"空前的飓风"、"百年不遇的暴雨"、"南、北极冰融"等等异常事件也时不时地在报上出现,让人听了胆战心惊.  相似文献   

6.
大海是风雨的故乡,但真要能正确、及时地预报风雨的变化并不容易,特别是一些特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当大洋海水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引起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不断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气候灾难时,人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都是厄尔尼诺惹的祸人们还清楚的记得我国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遭受的那场特大洪水。这次灾害经济损失达到2000多亿元,这就是受1997~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是一种大规模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现象,特别是赤道海域海气相互作用过程,最集中的反映是表现在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持续增温。海水温度增高,使太平…  相似文献   

7.
雷州半岛中晚全新世造礁珊瑚Sr/Ca比值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刚健 《科学通报》2004,49(17):1770-1775
通过分析两个取自雷州半岛南部的全新世珊瑚的高分辨率Sr/Ca比值, 重建了这两个历史时期(公元489~500年和公元前539~530年)月平均分辨率的表层海水温度记录. 结果显示, 公元前539~530年时段表层海水温度(SST)与现代基本相同, 代表相对温暖的气候; 而公元489~500年时段10年平均的冬、夏季SST与现代器测记录相比分别低2.9和1℃, 年均温度低2℃左右, 代表相对寒冷的气候. 这些珊瑚记录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其他地区根据物候及历史记录获得的气候记录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两个取自雷州半岛南部的全新世珊瑚的高分辨率Sr/Ca比值,重建了这两个历史时期(公元489~500年和公元前539~530年)月平均分辨率的表层海水温度记录.结果显示,公元前539~530年时段表层海水温度(SST)与现代基本相同,代表相对温暖的气候;而公元489~500年时段10年平均的冬、夏季SST与现代器测记录相比分别低2.9和l℃,年均温度低2℃左右,代表相对寒冷的气候.这些珊瑚记录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其他地区根据物候及历史记录获得的气候记录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利用1895~2014年Had ISST月平均海温资料和CO_2浓度加倍前后600年海气耦合模式CESM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全球变暖前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特征(强度及其中心位置、生命期与频率)的变化及其可能原因.主要结论如下:全球变暖后,在观测和模拟中气候平均的海温增暖中心分别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类拉尼娜型增暖)和热带东太平洋(类厄尔尼诺型增暖),引起热带太平洋低层东风信风相应地增强和减弱,从而改变了热带太平洋最强海气耦合的位置,决定了ENSO演变特征的不同变化.ENSO事件强度中心位置在类拉尼娜型增暖背景态下更倾向于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部,形成"中太平洋ENSO",而在类厄尔尼诺型增暖背景态下则更偏向赤道东太平洋,形成"东太平洋ENSO".两种气候态的改变都会造成全球变暖后El Ni?o事件生命期的明显延长,其中,类厄尔尼诺型增暖的影响更大,最大可延长约3个月,极端El Ni?o事件生命期的增长更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一方面使热带西太平洋异常西风更早出现,有利于El Ni?o事件的提早发生发展,另一方面会减小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的平均深度和热带中东太平洋赤道内外平均海温梯度,分别减慢了海洋次表层负反馈Kelvin波的东传速率和减弱了El Ni?o暖信号的"放电"速率,使El Ni?o事件衰亡速度减缓,持续时间更长.另外,观测和模式结果均表明,ENSO事件强度和频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明显增强和增多,并且类拉尼娜型和类厄尔尼诺型增暖背景态会分别导致极端La Ni?a事件和极端El Ni?o事件频率显著增多.本文研究结果很好地统一了观测和模式中不同气候背景态下ENSO特征变化的现象和机理,为理解和预估全球变暖后ENSO特征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奠定了重要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③控制天气     
全球变暖加剧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现象,使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目前科学家正想方设法减少这些灾难对我们的影响.下面是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11.
<正>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式试验,创新性地提出了将厄尔尼诺事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的思路,为解决国际海洋与气候学界关于厄尔尼诺分类的争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视角;同时还从西风爆发与厄尔尼诺-拉尼娜循环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一个解释厄尔尼诺多样性和不对称性的理论框架,为预测厄尔尼诺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判据.该研究以"Strong influence of westerly wind bursts on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造成了大量CO2进入大气层,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些过量的CO2被陆地和海洋以"渗漏"的方式吸收.这种渗漏会给未来的气候变暖带来什么影响?科学家发现,从长远的观点看,它们对碳的有效吸收要比人们想象的小得多.根据计算,如果不考虑大气-碳循环联系,那么到2100年,全球陆地气温将只上升2.5℃,而不是预期的5.5℃.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气候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科技公报上正式宣布,厄尔尼诺再次到来,2015年或将成为有气象纪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小伙伴们hold住啊!"但打开微信,这段"耸人听闻"的消息就足以让人hold不住。坏小子"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现象,就好似海水"感冒发烧"了。这种现象一般持续12个月左右,但也有长达18个月的情况,通常都会跨越2个年份。比如,上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就出现在2009—2010年。厄尔尼诺和与之相反(海水异常降温)的拉尼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长链烯酮不饱和比值(U37K′)重建了黄海暖流途经的南黄海中部泥质区ZY2 孔6.2 cal ka BP 以来的海水表层温度(SST). SST 变化范围为14.1~16.5℃, 平均15.6℃, 分为3 个阶 段: 6.2~5.9 cal ka BP 较高, 5.9~2.3 cal ka BP 较低且波动大, 2.3 cal ka BP 以来较高且较稳定. SST 的记录与黑潮强弱的变化相似, 对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有良好响应, 但各阶段的响应幅度 差异显著: 黑潮影响强盛期SST 对全球变冷事件响应弱, 黑潮影响衰弱期响应强. 响应幅度 差异与黄海暖流作为黑潮陆架支流和冬季风诱导的补偿流的调节机制有关, 黄海暖流带来的 暖水将缓冲气候变冷所引起的SST 降低, 黑潮和东亚冬季风二者均起重要作用. SST 的波动具有1482 a 的周期, 该周期在黑潮波动中以及格陵兰冰芯、北大西洋和阿拉伯海沉积物中同样存在, 显示了南黄海中部SST 变化与黑潮的对应性及中国东部陆架海洋环境对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OAE2是一次全球性古环境突变事件,也是迄今研究程度最高的中生代古海洋事件之一.同时,由于它形成于全球极热气候时期,分析OAE2期间环境演化与形成机制对于研究极端温室气候条件下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古气候和古海洋领域学者应用全球性古环境指标,对OAE2开展了精细研究,在其触发机制和地球系统反馈过程方面取得了诸多新认识.本文综述了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海水碳同位素(δ13C)演化的角度分析了OAE2期间全球碳循环扰动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我们认为,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是OAE2碳循环扰动的触发因素,海洋生产力提升和缺氧条件导致大规模有机质埋藏是OAE2期间海水δ13C总体呈正偏的直接原因.古环境参数,如大陆风化强度、古温度、CO2浓度、海洋生产力和海水氧化还原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OAE2期间次级δ13C波动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本文分析了OAE2期间δ13C演化在不同阶段主控因素的显著差异,并建立了全球环境演化及其对碳循环影响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国家气候中心对未来热带海洋大气状况的预测,2007年下半年有可能发生"拉尼娜"现象。它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显著特点是会使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海平面温度低于正常水温。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活的星球极富特点,如果从外太空来观看,它是一颗罕见的、美丽的蓝色星球,这是由于我们这颗星球表面有71%的部分是被蔚蓝色的海水所覆盖。其中,海岸海洋(也称海或近海)约占海洋的11%,仅是大洋的附属部分.这一区域的水深与大洋相比比较浅,一般平均深度在几米到两三千米。由于靠近陆地。受陆地、江河、气候和季节的影响较大,近海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会发生相应的较大变化。特别是在江河人海口,或在多雨的季节,沿海海水会变淡,而河流所夹带着的大量泥沙人海后,又会影响近岸海水的颜色,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上,人类影响气候的研究主要针对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的特定方面.例如,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加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1951~2010年温室气体引起的增温可能为0.5~1.3℃,气溶胶等其他人为强迫的影响可能为-0.6~0.1℃[1].最近几十年,大规模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由1950年的30%增加到2014年的  相似文献   

19.
2007年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经过4天的讨论后,发表了《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梗概.这份长达20页的报告梗概综合了数千份研究成果,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变暖问题最权威的科学报告.专家们在报告梗概中指出,经过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专家们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40℃,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 cm~59 cm,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即至少有90%的可能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20.
海水到底能不能喝,这要看对谁而言。人类和陆生动物哪怕终年生活在海边,也不能以海水解渴。如果航海人员不携带淡水,尽管面对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也只能"望洋兴叹",因渴而坐以待毙。两栖动物和淡水鱼类不但不能喝海水,而且海水环境成了它们的禁区。原因是人类和陆生、淡水生动物的渗透压与海水差距甚大,又缺乏对海水的淡化处理系统和调节功能,致使对喝海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