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国总统里根6月25日宣布国务卿黑格辞职,随即提名乔治·舒尔茨为新的国务卿人选。此项任命尚待国会批准,一般估计不致有什么问题。舒尔茨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政府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地位。现年61岁,为共和党人。1969年尼克松执政时,舒尔茨出任劳工部长,1970年7月改任行政管理和预算署署长,1972年任财  相似文献   

2.
正在走马上任的美国国务卿黑格,人们是并不陌生的。他曾于1972年,作为尼克松总统初次访华的先遣队负责人,来过中国。他曾8次进入美国大专院校或研究院,得到了其中7份毕业证书;他是理学士、文学硕士,又是名誉法学博士。在尼克松执政时,他作为基辛格的助手(后来成为总统的直接助手),权倾一时。在48岁时被提升为陆军四星上将,50岁时出任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长达56个月之久。这次里根委以国务卿的要任,决不是偶然的。据说,里根不仅是赏识他的才干,而更重要的是两人的思路对头。黑格于1924年12月2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郊区巴拉—辛威德。母亲名雷奇娜·安·黑格。父亲名亚历山大·梅格斯,曾任费城的副检察长,  相似文献   

3.
带有浓厚保守派色彩的里根政府上台一年多来,政府内部在内外政策上纷争不断。最近,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报刊,又频繁报道国务卿黑格与国防部长温伯格之间的矛盾。人们知道,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外事务上的纷争,不自今日始,而每次发生纠葛,国务卿黑格都是主角之一。据报道,同他不和或发生过龃龉的,不但有白宫“三巨头”(即总统顾问米斯,白宫办公厅主任贝克、副主任迪弗),还有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艾伦、国防部长温伯格以及其他一些要员。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政界风波迭起的今天,舒尔茨的作为和去留格外引人注目。其人如何?他可能为里根演出一台精采的“压轴戏”吗?读者不妨看看下文。最近,关国政界吹出了一股"舒尔茨辞职"之风,此风起于保守派政治行动大会召开的年会上。共和党1988年总统竞选人之一、纽约州众议员肯普强烈指贵国务卿舒尔茨"破坏了里根的对外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5.
“里根总统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只不过是蒙骗苏联及美国国会的一场试验!”,这可不是“愚人节”的新闻,而是美国《新闻周刊》最近透露的一则消息。 1984年6月10日,在太平洋的某个岛屿上,美国一颗试验火箭发射升空,并在距地球表面约160多公里的上空成功地拦截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弹头。美国报纸当天在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并自豪地称赞这项试验是美国军事技术的一大胜利。美国舆论认为,它向世人表明,美国有能力解决弹道导弹防御这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并证明里根总统十几个月前提出的“战略  相似文献   

6.
如果算上现任美国总统里根,1963年以来的5届美国总统中就有4个是南部“牛仔”,他们是约翰逊、尼克松、卡特和里根,只有福特总统一人例外,是“北方佬”。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南部“阳光地带”在全国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7.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曾为争夺总统宝座而两度失败的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已于七月十六日被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目前,共和党为使里根当选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支持里根的呼声甚高,里根本人也仿佛胜券在握,已经开始以总统的口吻发言。但美国各界对他的看法却见仁见智,毁誉参半。其中一个问题是年龄。当年艾森豪威尔六十二岁入主白宫,在连任两届之后离开白宫时才七十岁,而里根到明年二月就满七十了。以其古稀之年问鼎白宫,这在美  相似文献   

8.
2月6日,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发表了他第二任期开始后的第一份国情咨文。美国总统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往往报喜不报忧,而且都试图说出点新东西,想给人们以希望和信心。这次也不例外,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突出宣扬了所谓“美国的第二次革命”。提起美国革命,人们都知道,那是指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如今,里根总统宣称要迎接美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不啻是宣告美国历史即将出现一个新的转折点,而这恰恰发生在里根总统第一任期业已结束和第二任期已经开始之际。逻辑的结论是:里根总统自诩为至少是可以与华盛顿并驾齐驱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7月的华盛顿骄阳似火,可是白宫上下却为选择一名最高法官忙碌奔波。原来,美国最高法院9名法官之一的波特·斯图尔特因健康欠佳辞职,由谁来填补这一“神圣公允”的空缺呢?各方都提出了自己的人选,最后汇集到里根总统办公桌前,已是一长串名单了。里根为兑现竞选时关于让更多妇女担任政府要职的诺言,最后选中了亚利桑那州的女法学家桑德拉·奥康纳(Sandra O'Connor)。因为被提名的是个女性,她的法律知识如何?处理问题的能力怎样?许多疑问顿时萦绕在一些显要们的脑际。为了了  相似文献   

10.
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门前遇刺受伤一事,震动了美国,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在美国历史上,谋刺总统的事件屡见不鲜。在里根以前的三十九位总统中,遇刺身亡的就有四人,幸免于难的也有四人。这些暗杀事件往往同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或社会因素紧密相关。不过,据美国报刊说,这些谋刺案件都没有彻底查清。这也是美国的政治生活中的特殊现象。第一位遇刺的是杰克逊总统 (1829—1837),而第一位遇刺身亡的美国总统是阿伯拉罕·林肯 (1861—1865)。他是美国南北战争  相似文献   

11.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7月上旬的一周之内,先后访问了美国和苏联。他出席了纽约自由女神像落成百周年盛典并同里根总统晤谈,接着又在莫斯科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会谈。舆论认为,法国这次重火外交行动的意义和作用大大超过了双边关系的范围。密特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访问美苏的呢?一方面美苏首脑在酝酿新的会晤,里根对苏联6月提出“灵活的”裁军新建议作了某些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美多次表示要废除美苏反  相似文献   

12.
追风人物     
“布什才该死”、“里根不该生”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辞世在欧美演艺圈一时成为发烧话题。6月7日,英国史密斯乐团前主唱莫里斯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场演唱会上,向现场数千名歌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觉。他表示死的人不应该是里根,而是现任总统布什。当莫里斯一说完,立刻赢得台下如雷掌声。而莫里斯所属的唱片公司则认为,他只是向歌迷陈述自己的看法,大家不必太在意。对一直以来被美国视为“恶邻”的古巴来说,是第一个对里根逝世有反应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国营广播电台6月7日不但对里根当年的外交政策穷追猛打,还说里根这个“根本不该出生的人”…  相似文献   

13.
今年6月24日,美国参议院以97票赞成、3票反对通过了税制改革方案。迄今美国参众两院已分别就里根总统提出的税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各自的修正案。7月份,美国国会两院会商委员会将在参众两院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折衷方案,然后交里根签署。如果税制改革方案变成正式法律并付诸实施,它将是40多年来美国历史上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11月13日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取消对苏联天然气管道提供设备的西欧公司的制裁,从而使美国和西欧盟国围绕这个问题长达5个月的激烈争吵暂告平息。里根在解释取消这一制裁的理由时说,美国与其盟国之间已经就天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总统卸任后靠演讲赚钱谋生不是新鲜事,近20年来,向外国听众发表收费讲话这种退休总统的创收方式已经逐渐被美国社会认可。演讲:一天收入胜过总统两年里根1989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卸任不久后就到日本发表演讲,赚进200万美元。克林顿克林顿在2006年总共演讲了352次,平均每天近一次。每次演讲的报酬通常高达15万美元。  相似文献   

16.
中美关系的发展今天已是全世界瞩目的大事.1984年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不寻常的一年.1月10日至16日,赵紫阳总理访问了美国;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总统行将访问中国.这是中美建交后两国政府首脑第一次正式互访,具有重要意义.赵总理在访问美国期间,同里根总统及其他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进行了友好、坦率认真和富有建设性的会谈,广泛地接触了美国朝野各界人士,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赵总理返国前在旧金山说:"我没有想到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也没有想到希望中美友好在美国具有如此广泛的群众性."同样,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也怀有深厚的感情.现在,中国人民正热情期待着里根总统的莅临,并相信,美国总统的访问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也有利于  相似文献   

17.
3月25日美国总统里根正式任命美国副总统布什为“危机处理”小组主席,负责制订白宫处理突发对外政策危机的战略。这一决定引起美国朝野的惊讶。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副总统的作用比以往大大加强了,这又是里根在用人方面所采取的一个新的步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副总统无论在权力或作用方面都是相当大的,一般仅次于总统。而美国副总统的职权实际上还不如一个内阁部长。甚至连美国下属官员都早已知晓的国家机密,美国副总统往往还蒙在鼓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副总统的产生不象内阁成员那样,由总统任命,然后由参议院批准,而是与美国总统同时在四年一次的大选中产生。所谓美国总统大选,就是选举总统和副总统。美国两大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本党的代表大会上,除了制订通过党的竞选纲领之外,就是  相似文献   

18.
“里根主义”亮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个月,美国报刊上经常出现“里根主义”一词。美国新闻界惯于用“总统名字 主义”的公式对美外交政策的某些特征或新动向加以概括。外交政策打上总统的标记往往意味着重要变化。内容:争夺第三世界“里根主义”的出笼,还得先  相似文献   

19.
困境的产物     
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的国情咨文,是他总统任期过半、进入第三个年头时所发表的第二个国情咨文。这个咨文调子很低,内容空泛,讨好各方。里根上台时发出的“振兴经济”、“重振国威”的誓言言犹在耳,如今在国会宣读这篇咨文时,连他那惯常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也没有了。何以如此?原因在于里根政府上台迄今,美国的国情十分不妙。在国内,根据  相似文献   

20.
1982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美国总统里根亲赴拉美,访问了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和洪都拉斯,还会晤了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的领导人。这是他就任总统以来第一次出访拉美国家。里根此行的目的何在?简言之,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和“南大门”,维护美国在拉美的重大经济利益,修补美国与拉美之间的裂痕,缓和经济矛盾,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