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词订律     
上海开明书店发行二十六年三月初版 凡四册正书十卷补遗二卷附录二种 词之音律与格律,二者不可分,而以音律为主。如格律必准乎音律,不然于格律何有。若从格律追探音律,则不可必得也。至于作词则贵实用,远如凡工勾足可以不问,近在平上去入不可不知,诸词谱之作,实应此需,正不必以 明绝学而方有价值也。格律者音律之末,不外归纳前人之作而得一比较一致的轨范而已。然音声亡矣,终不可复,苟格律之具在,则虽亡不亡聊胜于无耳。 准是义言,今日用力于词之格律一面,其工作自有价值,而其致力尤劬成绩尤完美者,其值亦必愈大,此固不待言,而对于此方…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在清末曾做过张之洞的幕宾,有《张文襄幕府纪闻》一书问世。书中论及理财时,说:“余谓财固不可不理,然今日中国之所谓理财,非理财也,乃争财也。驯至言理财数十年,得其财者,惟洋场之买办与劝业会之阔绅。昔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余谓今日中国欲得理财之道,则须添一句曰:‘官官,商商’。盖今日中国,大半官而劣则商,商而劣则官,此天下之民所以几成饿殍也。” “官而劣则商,商而劣则官”这句话,实在是对晚清官场劣迹的高度概括,可谓入木三  相似文献   

3.
此篇所论,以民国五年,至十四年内之中央财政情形为限,一因民五以前情形,具载贾氏“民国财政史”,无庸赘述。二因民五为民国财政史上一大关键,以前财政虽艰难,然中央威力尚存,财政制度赖以维持。故开源节流,均易设法。以後则财政随政局以解体,制度破坏无遗,即一切财政事实,亦无详细记载。故本篇叙论,以是年为起点。此十年内之中央财政。千端万绪,情形复杂,自非短篇文字所能尽述。初意以欲明逐年财政困难之真象,简捷之法,莫若将十年来之收支数目,作一比较统计、无如我国政府历年各项收入,既缺确实统计,而各种支出。更无报告。故逐年比较,遂无…  相似文献   

4.
形声字声中有義略证(附论中国语源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儒王怀祖郝兰 诸人盛倡声近则義近之说,於是近世黄承吉刘师培後先发挥形声字义实寓於声,其说亦既圆满不漏矣。盖文字根於言语,言语托於声音。言语在文字之先,文字第是语音之徽号。以中国文字言之,形声字居全字数十分之九;谓形声字羲但寓於形而不在声,是直谓中国文字离语言而独立也。其理论之不可通,固灼灼明矣。顾理论虽卓,而事实不足以明之,则无徵不信,谓始学何。然有难言者。 吾国文字之书,莫精於许氏之说文解字。许书说解中虽亦时时可窥见语言之根柢,然往往泛为训释,令人不知形声字声类意义之所存。举例言之:十篇下心部慈字第训爱,不…  相似文献   

5.
宋代史学家郑樵曾言:“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这里“虽亡而不亡者”即指原书已佚,而书中部分章节、语句保存在其它一些书中。祁承璞也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说:“如书有著于三代而亡于汉者,然汉人之引经多据之;书有著于汉而亡于唐者,然唐人之著述尚存之;书有著于唐而亡于宋者,然宋人之纂集多存之”把保存于其它书中的某一佚书的资料辑录起来,让原书重现于世,由此导致辑佚风气的兴起。辑佚始于宋代,黄伯思曾从马总《意林》、李氏《文选注》、鲍照《舞鹤赋》中辑录出《相鹤经》。现存最早的辑佚书是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孔教运动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尝试以失败告终,但在秩序结构信仰崩溃的时代,努力寻求新秩序、新信仰的方法和意图却是有重要意义的。通过对最近20年间关于孔教运动的研究梳理可以发现,许多研究者都紧扣着现代国家的主题来展开,主要有三个方面:孔教的建制化问题、孔教对国家的精神支柱问题以及孔教对文化传承的问题。而所有的问题都是涉及现代国家的核心问题。"孔教运动"是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儒学与基督教共生共在的情境中生成的。毫无疑问,对这一现象的审视要寻找更高的一种视域——当代的视域。  相似文献   

7.
意境作为我国传统文论中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论者虽多,然关于胡适论诗词意境的研究文章,则寥若晨星,本文可补当前意境研究之(?)如。本文从意境与真挚的情感、与文学的价值、与作品的风格、与文学的意味、与时世的变适、与作家的风格的关系等方面,对胡适的诗词意境观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其不足。胡适的基本观点是:真挚的情感可增强诗词的意境;意境的创造对诗词作品的风格和文学意味有重要作用;意境之有无决定着诗词作品的文学价值;意境与作家的思想及时世的变适有密切的关系。但胡适对意境概念的使用是多义和混乱的。  相似文献   

8.
三 代议政治之溯原上西方之精神於宗教上则寄於耶稣基督之福音。於政治上则寄於条顿民族之代议制度。欲传达西方之真精神於东方舍是二者末由也。而於今日中华之国民。方日演革新之事业。其於代议政治之起原如何。发达如尤。尤为切要之知识也。政治之分类。渊源古矣。亚里士多德。分政治为三种。曰贵族政治。君主政治。民主政治。后之学者虽繁分缕析。卒莫之易也。近儒柏芝浩。分政治为四类。曰议院政治。曰总统政治。曰世袭政治。曰武断政治。其为说精且详矣。然是四者未尝不可归纳於亚里士多德之三种也。在昔希腊荷马时代。有元老会议boule…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的凋敝,不自今日始,只能说‘于今为烈’罢了。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即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如典籍所载:‘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早’。从国古史渺茫,不足徵信。然自唐代(西元六一八年)迄於明末(一六一九年)一千年间,共有灾患一○一五次。就清朝一代而言,旱灾有一六○次,水灾有三二○次,蝗患亦有三次之多。 (注一)民国以来,最大的水灾,有辛亥年(一九○○)及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的长江大水,与去年(一九三三)的黄灾;灾区之广自五省达十余省之多。其间尚有连亘三年(一九二八──○年)的西北大旱,被灾之区,有陕西,四川,河南,山东,河北…  相似文献   

10.
老子本原序     
《老子》一书,于先秦诸子中素以哲理深颐著称。自战国之世,即有专著“发明序其旨意”。两千多年来,解老注老之作,不啻百家,或阐扬道德微旨,或疏解章句奥义;然得其精微者固甚多,而失之偏颇者亦不少。韩非解老喻老,即将老子就范法家;后世道者释老,每多造作玄虚;而儒士从其兼济独善理想出发,往往于老中掺入儒学;致使老子面目,间有失其本真。近世出有不少解老名著,力图矫古注之弊,阐幽启秘,诚多所发明;然用现代哲学观念比附老子者,亦在处多有。  相似文献   

11.
宋代学生干政运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国自五四以後,学潮愈演愈大;其初也,不过学生与少数智识阶级之活动而已;及其後,遂与商界及市民相联络而合作。如五四之役,上海,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之宠市是也。殆至五世以後,则全国各界,上至于政府官吏,下至於贩夫走卒,以至於农民妇女,……莫不一致愤慨;民气之伸张,至斯极矣。国民始从大梦中惊觉,知强邻之野心,国亡之无日,是则学生与有功焉。然学界干政,本为古代常见之事,如东汉之党锢,赵宋之党籍,明代之东林,皆公理,正气,民意,之所寄。即学生于政,宋时亦已大盛;其行为之激烈,士气之伸张,且有过於今日。作者因感於三一八之事,故搏…  相似文献   

12.
反切之起源,上不出於丰镐之间,下不迟於当涂之世。前人谓魏孙叔然始作反音者,非也。余於数年前,作反切不始於孙叔海辨一文,论之审矣,(载清华研究院实学月刊第六期)然於所以名为反名为切者,则从无人加意及此。今故详辑此种资料,而曲为检讨。使反切得名之来,源,借以大白於世。或亦小学元士之所闻而■■者欤。 [反][切]二字之使用,不知始自何时何人。然六朝以来相承以[反][切]并用。周■著四声切韵见南史■本传陆法言著切韵五卷,皆即反语为言。明切之使用,非自唐开元始。唐玄度顾炎武王念孙诸说殆皆失之。 度室产并鏖主尽屋曰:声韵该依开元文宇…  相似文献   

13.
杜甫客居云安县期间,与之交往而情谊甚厚者当数郑贲和常徵君二人。郑贲乃遭逢世乱而“窜身”云安的青年士子,委身是地,甘为卑官,捷径邪至而不忍投步;徵君常某虽曾徵入朝堂,然风尘晚年,为外吏:“藏身”开州,处境则颇为艰难。郑、常二人,一少一老,与杜甫的关系,一为新知,一为故交。在杜甫羁身异处,卧病不起的日子里,一在近旁,与诗人相亲相近,多有关照;一位则忧及故人病情,特从开州远道赶来探望,此后且时有来书。二人与杜甫,相交相知,其关系均非同一般,故而诗人所写《赠郑十八贲》、《寄常徵君》等诗篇实乃诗人真情之流露,绝不可以率意之笔视之。本文就以上诸多内容,细加考释,并附带谈谈诗人离云赴夔的客观原因,以求正于学界。  相似文献   

14.
凡研究史学者,于某民族史,不得不依据他民族之纪载,如中国塞外诸民族,若匈奴,若鲜卑,若西域诸国,除中国正史中之列传载记外,殆无所谓史料也。其次若契丹,若女真,其文化较进,纪述亦较多,然因其文字已废,除汉人所编之辽金二史外,亦几无所谓史料也。至于蒙古一族,虽在今日尚有广大之土地,与行用之文字,然以其人民沉溺宗教,不事学问,故当时纽察脱卜赤颜(秘史)与阿儿 脱卜赤颜之原本,已若存若亡,反借汉文及波斯文本以传于世;且其国文字,创于立国之后,于其国故事,除世系外,殆无所纪载,故此族最古之史料,仍不能不于汉籍中求之;而汉籍中所载金天皇…  相似文献   

15.
强国无弱语     
《世界博览》2010,(12):67
如果说,"语言是一扇文化的大门",那么语言是否强势则取决于"门后"的东西。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论译书》一文中高喊:"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  相似文献   

16.
货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初版五七○页 赵君之书为迩来国人论货币学别开生面之作;综其特点一,排斥金属主义,主张名称学说,故认纸币为适应时代之良好货币;货币之真正价值仅讲买力一种。二,对於货币之价值虽赞同购买力一说,而货币购买力之规定,却并不以通货流通数量之多寡为唯一之决定原素,以为币值之变动有永久的原因,如通货数量与商品交易额,与暂时局部之原因如国外汇兑,过期性之经济变动,一般物资之缺乏与政府之物价统制政策。通货一字系指一切交易媒介授受无碍之法币与银行信用币而言。三,国内币值之讨论外,另辟一章陈述货币之对外价值,此为国人…  相似文献   

17.
辛亥一役,资产阶级虽取得暂时胜利,然其革命的预期未果,革命理想的实现亦遥遥无期。在社会严重失序的情势下,复兴儒学传统的思潮有所抬头。因而,民国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激进与保守的思潮始终在激荡中消长。西学东渐,舶来的新世界观与价值体系,无不冲击着传统中国本土的人伦秩序。封建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孝"观念,在中西、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碰撞与融合下,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价值群体激辩与角力的核心。职是之故,"五四"前后"孝"与"非孝"的相关争论异常激烈,且影响深远。以文化史研究中"大传统"的视域为主要考察,既有抉发"孝"之经典意涵来反"非孝"者,又有"拥孝"与"非孝"论者对传统孝道诸问题的种种回应,还有在新文化背景下折衷传统孝道者,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点校本《陈书》诚为迄今为止之最佳版本,然疏误时亦有之。本文就其中若干问题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一 石器在文化上之价值 中国考古学之发达,较西国为早;然石器之研究,则较西国为迟。中国之有考古学,由来久矣,其科目本分金石二类。然所谓金者,乃指钟鼎之属而言;所谓石者,乃指碑碣之弱而言。若以石类言之,自北宋时代出书之欧阳修集古录,至前清末年出版之端方 斋藏石记,于石碑石像之类,著录无遗;而于石刀石斧之流,皆无一物。盖此类之物无美术上之价值,无文字上之考证,故收藏家未之留意也。前数年,余在北京友人座中,会谈及所见之古物。或言家有商彝,价值万元;或言家有周鼎,价逾千金。余言商周鼎彝,不过二,三千年之物。未足为古。余有一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史上,唐代是著名的开放之世。论者每以为唐世兴盛故开放,开放故兴盛。然有唐一代始终开放不变,而前后之世风及国运不同。本文矫历来笼统认识之失,具体分析了胡服、胡音胡舞和胡俗对唐代社会影响的变化,认为唐代前后期虽然都搞开放,而由于政府有廉洁腐败之别,政策有正确与错误之别,故对外来文化之择取有别。在前期是择取积极的外来文化因素,出现廉政之世风与安定之局,国运亦呈隆盛之势。在后期是择取消极的外来文化因素,促成奢靡之世风与动荡之局,国运则呈衰坏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