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裂缝性油藏主渗透率及主裂缝方向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双孔隙物理模型 ,建立了裂缝性油藏干扰试井的数学模型。利用拉氏变换方法求出该模型在拉氏空间的解。运用Stehfest方法进行了数值反演 ,得到油藏中压力分布的近似解。根据遗传算法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搜索的特点 ,利用自动拟合技术识别出裂缝性油藏的主渗透率及主裂缝方向。对油田几口井的观测压力进行了计算 ,解决了激动井无压力数据的问题 ,并用实测干扰试井资料对文中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该文提出的方法准确可靠 ,解释结果符合油田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由于其储层渗透率低,在开采过程中往往采用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来提高单井产量,实现经济开采。基于渗流力学,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变裂缝导流能力的裂缝性油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数学模型,通过Laplace和Fourier变换等方法求得模型在Laplace空间下的无因次井底压力解;用Stehfest数值反演计算了实空间无因次井底压力。研究表明,当所有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之和不变时,如果井筒两端裂缝导流能力高于中部裂缝导流能力,早期阶段生产压差小,压力曲线低;当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沿裂缝方向减小时,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变化梯度越大,生产压差越大,早期阶段无因次压力曲线越高;应力敏感系数越大,无因次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上翘幅度越大;裂缝储容比越小,窜流段压力导数曲线“凹子”越深;窜流系数越大,窜流发生越早。  相似文献   

3.
基于双孔隙物理模型,建立了裂缝性油藏干扰试井的数学模型,利用拉氏变换方法求出该模型在拉氏空间的解,运用Stehfest方法进行了数值反演,得到油藏中压力分布的近似解,根据遗传算法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搜索的特点,利用自动拟合技术识别出裂缝性油藏的主渗透率及主裂缝方向,对油田几口井的观测压力进行了计算,解决了激动井无压力数据的问题,并用实测干扰试井资料对文中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准确可靠,解决结果符合油田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基于弹性力学和岩石力学理论,考虑天然裂缝与射孔孔眼相交的空间关系,结合张性起裂准则,建立了裂缝性储层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的张性起裂压力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的张性起裂压力较岩石本体起裂压力显著降低,裂缝性储层水力裂缝倾向沿天然裂缝起裂.张性起裂压力大小对比分析表明,孔眼指端和孔眼顶部位置天然裂缝的张性起裂压力最小,为水力裂缝的最易起裂点;天然裂缝为低倾角时,水平最大和最小地应力方位的张性起裂压力差变小,水力裂缝将从井眼不同周向方位同时起裂延伸,扩展为径向缝网.实例计算分析证实了裂缝性储层水力裂缝的起裂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天然裂缝性油藏发育特征、稠油幂律特性以及水平井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的流体分布特点,分蒸汽波及区和稠油区分别建立了双重介质幂律流体复合油藏水平井的渗流数学模型:蒸汽波及区内的流体为牛顿流体,符合达西定律;稠油区内为幂律流体,为非达西渗流。采用Laplace变换、Fourier有限余弦积分变换等方法对该模型进行解析求解,得到了井底压力的拉氏空间解,并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将拉氏空间解转换为真实空间解。研究表明:裂缝性稠油油藏幂律流体蒸汽吞吐水平井的压力动态复杂,最多会出现9个不同的流动阶段;当压力在牛顿流体区域(内区)内传播时,径向流动阶段压力导数曲线为水平线;在幂律流体区域(外区)内传播时,径向流动阶段的压力导数曲线为互相平行的倾斜直线,直线的斜率由幂律指数决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裂缝性油藏,在研究油藏渗流时,必须着重研究窜流函数和形状因子。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具较强的非均质性,基质具有低渗透特征,裂缝具有迂曲特性,因此存在各向异性和启动压力,并需要考虑裂缝的迂曲度。基于这些特征,同时考虑各向异性、启动压力和裂缝迂曲度的影响,推导了新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窜流函数和形状因子。计算结果表明:同时考虑各向异性、启动压力和迂曲度的窜流函数和形状因子模型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对裂缝进行研究,针对常规测井曲线小波变换中的小波信号与裂缝密度对应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提出了基于常规测井曲线进行裂缝性储层裂缝分维求取,再对所求取的裂缝分维进行小波变换,通过变换后的信号与裂缝密度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与裂缝密度相对应的小波信号。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常规测井曲线基于分维理论的小波变换可以提高常规测井曲线小波分解后所含的裂缝信息,并且小波分解信号与裂缝密度的线性相关性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单条测井曲线所涵盖的裂缝信息有限,所以最后的小波变换所提取的裂缝信息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实验结果和裂缝性压力敏感地层的特性,建立了适合于不同外边界条件下裂缝性压力敏感地层的不定常渗流模型.推导出了裂缝性压力敏感地层的不定常渗流模型的有限元方程.在对区域进行非结构化网格自动划分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计算出了无限大地层、圆形有界地层以及线性组合边界地层的裂缝性压力敏感地层的井底压力的理论曲线,并对理论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确定了压力敏感系数以及有效井径组合参数对理论曲线的影响,得到了确定压力敏感油气藏的地层参数的方法.通过某气田高温高压深层气井的实例分析,得到了较好的分析结果,同时也验证该文所建立的裂缝性压力敏感地层的不定常渗流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具有应力敏感的裂缝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因地层压力下降导致基质与裂缝体积缩小,渗流能力降低.如何有效抑制这种油藏特性对开发效果和最终采收率的影响,是制定裂缝性油藏开发策略的关键.本文以渤海某裂缝性油藏为例,对应力敏感与注水时机及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应力敏感时,裂缝性油藏合理注水时机为地层压力降至饱和压力时实施注水;在考虑应力敏感时,裂缝性油藏合理注水时机由应力敏感程度决定.当油藏压力降至饱和压力处渗透率保留率在80%以上时,注水时机为地层压力降至饱和压力时实施注水.否则,必须在原始地层压力实施注水.同时,裂缝性油藏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应该维持合理注水时机下的地层压力不变,但考虑到后期提液、打井等挖潜措施及综合调整的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虑次生裂缝对页岩气井压力响应特征的影响,建立了耦合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藏有限导流缝网流动模型,并开展了压力动态特征的研究。首先,通过Laplace空间源函数、局部坐标转换及叠加原理得到耦合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的气藏解析解。然后,基于有限差分方法及交汇单元流量分配变换,推导得到裂缝单元的数值解。耦合气藏及裂缝两部分的流动,半解析计算求解得到了考虑次生裂缝影响的压力响应曲线,并对次生裂缝组数、导流能力、裂缝角度等反映次生裂缝特征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存在10个典型流动阶段,能有效表征次生裂缝对曲线形态的影响,对页岩气压力动态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老式油压材料试验机进行技术改造的方案是利用原试验机结构框架和加载系统。改进落后的测试系统使其达到现代科技水平。本文论述了进行改造的项目、工作原理、实施方法。方案一经买施.对拥有大量老式油压材料试验机的我国.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将是十分可观的。  相似文献   

12.
三角形截面导弹气动性能的研究主要依靠实验,理论研究尚显不足。该文构造了一种从圆柱绕流到三角形绕流的近似解析变换,给出了复势、复速度、压力系数的表达式与典型算例。这种变换可便捷地给出三角形绕流的流动图谱、流速分布以及压力系数分布。其结果对认识三角形绕流以及其他非圆截面气动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致密砂岩气藏渗流特征及转化临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大多数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高含水饱和度特点,导致其渗流机理与常规气藏比较表现出不同的非线性渗流特征。掌握低渗致密高含水砂岩气藏渗流特征及定量确定不同非线性渗流特征相互转化临界条件对于指导该类气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某低渗致密砂岩气藏为研究目标,通过建立定量化渗流机理实验测试技术及渗流机理诊断分析技术,采用实际储层岩样开展79样次渗流机理实验测试及分析,通过对实验测试结果分析建立不同渗流特征相互转化临界条件。研究表明,不同的岩样条件下,气体渗流表现出不同的渗流特征;低渗高含水砂岩气藏普遍存在四种渗流特征:阈压效应、滑脱效应、达西渗流及高速非达西渗流特征;当气相有效渗透率小于0.02 m D、有效气相孔隙度小于6.5%储层,存在明显阈压效应;不同渗流效应相互转化临界条件不仅与储层物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储层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压力测量效应靶变形与压力转换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圆形效应靶薄板为研究对象,在理想刚塑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冲击波压力作用下固支圆薄板的冲击响应模型,得到了薄板塑性变形与冲击波压力峰值、正压作用时间的映射关系。然后设计了外场爆炸冲击波测试试验,对冲击响应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薄板塑性变形与压力幅值转换的影响因子模型,讨论了不同参数对压力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响应模型能够描述薄板在冲击波作用下的塑性变形,效应靶变形与压力的转换关系与冲击波正压作用时间和薄板直径有关,当正压作用时间大于10倍谐振周期时,变形与压力转换和正压作用时间无关;而在一定的正压作用时间范围内,影响因子随着薄板直径的减小而趋于稳定,减小直径可以提高效应靶的应用范围。可见,研究结果为压力效应靶的应用及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低渗岩心物性参数与应力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应力是影响低渗油气田地层参数的重要因素 ,尤其直接影响油层的渗透率、孔隙度等。通过室内试验 ,利用围压模拟地层应力 ,研究了有效应力与岩心的渗透率、孔隙度、岩石压缩系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低渗岩心渗透率、孔隙度及压缩系数对有效应力变化较为敏感 ,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呈指数递减。试验发现 ,在有效应力的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岩心弹塑性变形 ,在测量过程中低渗岩心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CeN晶体的压致结构相变.计算结果表明:在55GPa压力下,CeN晶体从氯化钠型晶体结构(B1)转变为氯化铯型晶体结构(B2);压力为0时,B1有力学和热力学稳定结构;压力为55GPa时,B1没有力学和热力学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17.
First-order structural phase transitions are common in crystalline solids, whereas first-order 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s (that is, transitions between two distinct liquid forms with different density and entropy) are exceedingly rare in pure substances. But recent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shown evidence for such a transition in several materials, including supercooled water and liquid carbon. Here we report an in situ X-ray diffraction observation of a liquid-liquid transition in phosphorus, involving an abrupt, pressure-induced structural change between two distinct liquid forms. In addition to a known form of liquid phosphorus--a molecular liquid comprising tetrahedral P4 molecules--we have found a polymeric form at pressures above 1 GPa. Changing the pressure results in a reversibl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low-pressure molecular form into the high-pressure polymeric form. The transformation is sharp and rapid, occurring within a few minutes over a pressure range of less than 0.02 GPa.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the two forms of liquid coexist. These features are strongly suggestive of a first-order 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18.
19.
双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试井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段宝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5):6305-6309
基于弹性理论和达西定律,针对双洞缝型碳酸盐岩油藏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简化的试井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与逆变换的方法求得井底压力表达式,并对影响压力特征曲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下原油粘度主要影响压力曲线和压力导数曲线早期直线段的长短;溶洞体积相对大小主要影响压力曲线和压力导数中期下凹段的凹曲幅度;裂缝渗透率主要影响压力曲线的早期直线段斜率和压力导数曲线的截距大小。  相似文献   

20.
山红梅  李英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2):1594-1602
作为企业转型的源泉,创新对中小企业实现转型目标极为重要。本文结合TOE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等3个方面提出了9个影响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因素,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了各创新驱动因素对中小企业转型的影响程度。从而弥补了相关创新驱动转型的理论研究缺乏实证分析以及影响因素不全面的缺陷。研究结果:中小企业转型的各驱动因素中,技术研发能力对中小企业转型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依次是信息化水平、技术研发投入、竞争压力、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政府扶持;闲置资源对驱动中小企业转型不存在影响;技术研发能力——创新行为——转型是促进企业实现转型目标最为关键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