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江齐  张燕平 《自然杂志》2005,27(5):283-286
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她的海拔高程数据历来为世界各国所关注.从1847年-2005年人们求证珠峰高程已经历10次之多,展现了人类用生命与心血勇攀高峰,探索自然奥秘的奋斗过程.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和珠峰地区强烈的地壳运动,重测珠峰高程具有其重要的科学意义.近10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测量科考队多次测量了珠峰高程,引起了地学界广泛的关注.(编者按: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珠峰高程测量最新结果为8 844.43米)  相似文献   

2.
正珠峰耸立,罡风凛冽,旗云飘荡,万山仰望。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经过近9个小时的艰苦努力全部登顶成功,并进行了相关测量作业。这次重返珠峰之巅量"身高",是我国继2005年后又一次对珠峰进行的大规模测绘和科考工作,创造了全球重力测量海拔高度新纪录。这意味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计算,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精确的珠峰高度数值"就将问世,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珠峰的最新"身高"了。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20,(7):6-9
正回顾中国珠峰高程测定的历史,每一次对珠峰"身高"的测量都体现了当时中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而这一次,测绘技术人员和测量登山队员把握住了5月的登顶窗口期,一同冲顶给珠峰量"身高"。六次科考之旅1966—2005年,中国曾六次对珠峰进行大规模测量,其中1975年和2005年两组精确数据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这六次珠峰测量见证了中国在测绘领域的巨大飞跃。1966年、1968年两次珠峰测量1966年中国测绘工作者第一次开始对珠峰进行实地测量,国家测绘总局选拔19人组成测量分队,从珠峰北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20,(7):12-13
正"2020年整个登顶的过程比较曲折、辛苦,但最后的结果比较圆满。"2020珠峰高程测量活动现场总指挥、中国自然资源部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表示,"这次珠峰高程测量一定也会载入史册。"这一创举是如何缔造的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三个问题来了解一下。一问有何新突破"珠峰高程测量几乎用到大地测量所有的理论和方法,体现了时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李国鹏说,此次测量获得了珠峰顶峰GNS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等级水准、重力、气象、冰雪深度以及交会测量等大量珍贵数据,"检验发现,所有资料非常完整且高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随即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45年前,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峰顶,45年后,中国人再一次站在世界之巅。此次登顶遭遇了许多困难,测量登山队员经历三次尝试终于成功,这背后有着三队人马的齐心努力。探路:修路队员首批登顶5月26日16时35分,6名来自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的修路队员已将攀登路线打通至珠峰峰顶,他们成为本年度最早登顶珠峰的人。在登山界,修路队员被称作"开路先锋",他们会在山体上借助岩钉、冰锥、雪锥等工具固定路绳。  相似文献   

6.
正珠峰高程测量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自1975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以来,45年间,有许许多多的参与者为此作出了贡献。如今,各项技术在不断进步,登顶经验在不断完善,但从未改变的是向最高处进发的信念和科学探索的精神,而这些都深深印刻在了亲历者的心里。解开旗云之谜每年都有许多虔诚的藏族同胞来到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绒布寺朝拜,为"第三女神"——珠峰献上哈达,传说那些最真诚的敬献者的哈达会在明月夜冉冉升起到珠峰顶部,在"女神"头顶随风飘动,宛如挂在峰顶的一面旗帜,因而被称为"旗云"。当有攀登者来临时,"女神"会扬起哈达,用不同的舞姿向人们暗示珠峰顶端的风云变化。  相似文献   

7.
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不但是中外无数登山爱好者的最爱,也是科学家研究地球物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想场所。2005年3月至6 月,我国有关专家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科考、测量活动,开展了珠峰高度测量,珠峰地区大气、冰川、地质、生态环境等综合考察活动。本刊特邀本次珠峰登山测量队队长张江齐、珠峰综合科考队队长康世昌,以及45年前曾经参加1960 年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珠峰的王富葆,讲述他们的珠峰科考亲历。  相似文献   

8.
珠峰在长高     
珠穆朗玛是世界第一高峰,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在目前的教科书上,珠峰的高度是海拔8848米。但是1999年底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宣布,根据最新的测量结果,珠穆朗玛峰长高7,其海拔高度己经达到885O米,比以前的公认高度长高了2米多。山峰高度的准确测量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精细的系统工作。传统的测量方法是三角测量法珠穆朗玛峰8848米这一海拔高度就是用传统方法在1954年测量的。当肘在山峰上取了12个测量点,并百扣除7积雪的厚度,最后由这12个点的平均高度定出了珠峰的海拔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先进的技术被使用到测量工作中,卫星全球定位系…  相似文献   

9.
①珠峰登山大本营举行升旗仪式3月29日,中日女子联合登山队中方队长吉吉(左)和日方队长桥本诗织在珠峰大本营升国旗。当天上午,中日女子联合登山队和珠峰高程测量队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举行升旗仪式。②珠峰科考开始4月15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李茂善正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观测太阳辐射系统。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队的40多名队员于4月2日进驻珠峰大本营后,建起海拔5200米、5800米及6500米的营地,开始对珠峰地区的大气物理及大气化学成分、冰川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变化等进行观察、取样工作。这是自1975年以来,我…  相似文献   

10.
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登义 《自然杂志》2005,27(4):213-217,F0004
自1958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和登山家合作,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多次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在珠峰的形成历史及其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本文着重介绍关于第四纪地壳上升、测量珠峰高程及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1.
高登义 《科学通报》1979,24(15):699-699
实测计算表明,4—6月,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对于大气的感热输送远大于珠峰南北坡的降水凝结潜热释放,7月相反,凝结潜热释放较大。4—7月,珠峰以500卡/厘米~2·日左右的热量加热大气,使珠峰及其周围的大气温度场具有异常特殊的分布;4—5月,这种加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央电视台《珠峰气象站》栏目中的实况天气预报,引起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登山队的关注,上述两个单位联合聘任我为2008年奥运圣火在珠峰传递的气象顾问. 2008年春天,在珠峰大本营担任指挥的中国登山队副队长张江援是我1975年珠峰科学考察中的学生,他分管珠峰大本营的气象预报和后勤保障工作.我通过张江援与珠峰大本营保持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高登义 《自然杂志》2008,30(3):173-176
自1903年以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不断地从南坡或北坡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截至2003年5月止,世界上登上珠峰峰顶的人数已经超过1700人次,然而,丧生于珠峰的人数也接近200人。在上述时间中.世界上的登山者共有72次登上珠峰顶峰。其中,有57次于春天登上顶峰(其中,有55次于5月登上顶峰,占春天的96%;在5月登顶的55次中,上旬占21%,中旬占27%,  相似文献   

14.
星球     
《科学之友》2005,(11):14-14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国家测绘局公布珠峰新高程为8844.43m,坦普尔1号彗星核心成分为灰尘,宇宙中生命诞生是普遍现象,美国展示2018年登月太空船  相似文献   

15.
1975年,中国人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三极”测量“身高”;2005年,时隔30年, 中国人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为其测高。作为本次珠峰测量登山队队长,本文作者见证了全部登顶和测量过程。  相似文献   

16.
高登义 《科学通报》1982,27(6):359-359
从1975年5月在珠峰北坡气象考察中,发现在海拔7500—9500米高度内有中小尺度系统,且从它们产生的大气条件来看似乎与背风波动有关,为探讨珠峰北坡中小尺度系统与背风波动的关系,1980年4月在这儿进行了平移气球观测。结果证明,珠峰北坡确有强烈的背风波动存在,它们与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大气条件是一致的;可见,珠峰北坡的中小尺度系统确与背风波动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1992年,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工作者利用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工作的北京谱仪(BES),做出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成果,公布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τ子质量测量数据.这是在粒子物理实验前沿领域的第一个中国土产数据,也是中国高能实验物理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广角镜     
初步监测表明珠峰时区已被污染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包括珠峰和喜马拉雅地区在内的青藏高原十进行了综合考察职早在1975年,中国科学院就曾组织了珠峰科学考察、在刘东生院士的指导下,高登义等获取了自珠峰顶到珠峰北麓4300米以及西南麓2300米之间不同高度的冰雪样、水样.土样、生物样品数百件,经过分析,得到了珠峰地区大量的环境本底值之后,高登义等科学家又先后于1980、1992、1994、1995和1997年在珠峰地区对大气和水环境进行观测研究他们发现,1990—1991年的中东油田燃烧事件.严重污染了…  相似文献   

19.
一个新的频率分布的特征参数——分形结构因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沈步明 《科学通报》1993,38(8):724-724
对任何事物和现象的测量都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如果测量样品的数据量较大,就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频率分布的特征参数计算和频率分布曲线的模拟.本文将提出一个新的频率分布的特征参数——分形结构因子,并且叙述它的计算方法、应用及其意义. 1 分形结构因子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徐多  谷笳华  吴松 《科学通报》2009,54(4):414-419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瞬态热流率测量的柔性基底传感器, 简述了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制作工艺, 并且对其绝热基底厚度和动态响应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 在爆轰驱动的激波风洞中, 使用该传感器进行的平板表面瞬态热流率测量的实验表明, 结果是可靠的, 它可以作为模型表面瞬态热流率测量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