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今年2月以来,由于约翰逊政府变本加厉地扩大战争冒险,美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运动有了新的发展。4月17日,二万五千名群众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抗议示威,成为运动全面高涨的开端。美国人民逐渐认识到:约翰逊政府是他们真正的敌人,他们的利益和越南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斗争,是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的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03,(4):24-25
一箭双雕的威慑战术由于美国军事行动逐渐“升级”的策略在越南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新一代美国军官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当国家进入战争之时,就必须以排山倒海之势,果断地击垮敌人。但此次对伊战争开始阶段却显示了对少  相似文献   

3.
正义的战争,其终极目的是和平、友爱、进步、发展。为此,战争就不仅仅是粉碎敌人的物质力量,更为艰巨,更为重要的是粉碎敌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特质,消灭那些使敌人成其为敌人的东西。这是《钟归阿达诺》一书给我们的启示。一、美国战争题材的一部经典作品《钟归阿达诺》是美国“严肃的通俗作家”约翰·赫西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于1944年,它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欧洲战场上的一段故事。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地进行着,约翰.赫西以其战地记者的敏锐和深刻,及时地反映美军的现实生活,揭露了他所了解的内幕——美军上层人物的官僚主义和专横跋扈等恶劣品质。作家带着满腔的激情,为奔赴远方前线的亲人所担忧;并且,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去挖掘战争的根源,去揭  相似文献   

4.
物质准备是进行战争的必要前提条件。德国法西斯自1933年攫取政权后,就为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积极进行物质准备。由于德国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有限,无力应付长期的消耗战,所以,德国法西斯就确定了速战速决的“闪电”战略。他们的考虑是,在和平时期把国家经济全部转入战争轨道,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尽快用先进武器装备起一支胜过敌人的武装力量,然后突然发动战争,以闪电战方式在短时间内各个击破敌人。二次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的战争物质准备就是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正在经过20年的所谓"反恐战争"后,美国狼狈逃离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权。这一变局不仅使阿富汗政治格局发生彻底改变,也对地区安全和地缘政治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中东地区国家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伊朗:由敌人到伙伴目前,  相似文献   

6.
渗透战术     
渗透战术是一种在现代战争中常用的战术,它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大战已接近尾声,德国大势已去,但由于双方在西线筑垒挖沟,大打堑壕战,一时谁也无法突破对方防线,战事呈现胶着状态。德国人当时心里很清楚,他们必须在美国人参战之前赢得战争,否则将一败涂地。这样,如何突破敌人堑壕就成了关键。德国人在法国军宫拉法格上尉写的一本小册子上得到了启发。拉法格主张用小规模的攻击部队突破敌人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7.
外刊要论     
FrederickW.Kagan,著名军事史学家美国最近进行了两次战争,都很快取得了胜利,但是在达到其政治目的上却遇到了很多麻烦,在建立和平稳固的政权上存在很多障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布什在战争中及战略上的焦点是重在摧毁敌人的武装力量,不是重在取得政治目的,从而使战争和政治脱节。MarinaOttaway,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会员西方国家主张的冲突后重建社会民主模式并没有成功实现,部分原因是由于国际政治意识缺乏、财力有限,且重建模式越来越深奥和复杂。尽管这种模式在理论上是好的,但现实是国际资源有限,地方政府软弱无力。国际社…  相似文献   

8.
正一生被战争后遗症困扰1974年2月,纳西姆和其他93000名巴基斯坦战俘被印度遣返回国。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欢迎。相反,巴基斯坦官方对这些战俘的敌意是显而易见的,理由是这些士兵向敌人投降了,"丢了国家的脸面"。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南亚地区相邻的两个国家。由于在领土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两国曾发生过三次战争,双方都有一些军人被对方抓获,沦为战俘。巴基斯坦军人纳西姆不幸就是印巴第三次战争中被印度军队抓获的一个战俘,而战俘的"后遗症"彻底主导了他的后半辈子生活。近日,纳西姆的女儿接受记者的采访,披露了纳西姆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  相似文献   

9.
1812年的英美战争即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它从1812年起至1815年《根特和约》的缔结以美国的胜利而结束。它改变了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形成的重商主义传统,开始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它进一步凝聚了美国的民心,使国家更为团结;战争的结果也推动了国家军事实力的增长,为美国的西部扩展与在南美的影响的扩大提供了实力保证;它改变了与英国关系紧绷的状态,从而避免了美国与英国可能的正面冲突,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刘雯 《广东科技》2006,(2):10-11
战争,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灾难,但对于另一些国家却是巨大的机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扩军参战,并大量供应盟国军火物资,美国成为盟国的兵工厂,出现了战时经济繁荣.战火无情地蔓延,却始终未踏及美国本土.大批饱受战争迫害的科学家奔赴美国,美国即赚取了大额钞票又获得了无价的人才,航天航空事业随之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1.
在几年来世界战争的中间,科学家都是埋头苦干,由于战时机密不能洩露,科学家的工作尤其不能给敌人知道,许多科学家虽然有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本身还是默默无闻的。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20日是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签订十周年。十年来,美帝国主义在越南南方、柬埔寨和老挝的所作所为证明,它是破坏日内瓦协议的罪魁祸首,是破坏印度支那和平和印度支那国家的民族独立、主权和统一的最凶恶的敌人。早在月内瓦协议签订以前,美国就积极插手法国殖民者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企图取法国殖民者的地位而代之。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50年6月27日发表声明,要加速从军事上援助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侵略部队和派  相似文献   

13.
这一对照显示着新的世界形势。它说明了世界力量的新均衡——战争的阵营与和平的阵营。我们为和平的斗争,必须基于这种新形势的了解。因为和平的阵营,不但包括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国家,他们是处于帝国主义的轨道之外,反对新的战争的;同时也包括了所有国家大多数的人民,民主与和平的支持者。包括了美国英国以至西方战争集团所有国家中的人民。  相似文献   

14.
张华 《创新科技》2006,(7):36-36
我们都有朋友,也都有敌人,于是我们就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势推理“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敌人的敌人真的是朋友吗?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各个国家之间可以说都是敌人,然而秦国最强大,可以说是其他六国的公敌,那么依照上面的推理六国不就是朋友了吗?如果六个国家联合,共同起来抗秦,还会遭到被覆灭的危险吗?事实证明敌人的敌人不是朋友,秦国也正是抓住这个弱点,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最后把六国彻底消灭掉,统一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是全世界的公敌,那么其他的国家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吗?笔者不否认当时的美国和苏…  相似文献   

15.
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对外战争的宣战权在国会,而不在总统.可是从宪法颁布至今,美国的100多次对外战争只有5次是国会正式宣战的,其余均为不宣而战.在历次不宣而战的对外战争中,不仅国会照样同意拨款和派兵,而且最高法院也从未判总统违宪.可见国会是否宣战是无关紧要的.美国对外战争的决策主要在于总统.即使是国会1973年通过了限制总统战争权的“战争权力决议案”,直至今日,总统在对外战争上仍然是“不宣而战”.  相似文献   

16.
正时光荏苒,尽管9.11恐袭事件已经过去15年,但美国各地依然会自发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人们或是到纽约9.11国家博物馆悼念亡者,或是在池边的青铜壁上抚摸遇难亲人的名字……灾难所带来的伤痛仍然难以平复。对于美国,9.11意味着国家的转折点;然而,15年后的今天,9.11早就不只是美国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了。常有人说,9.11改变了世界,的确,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出现到叙利亚战争,新世纪的头15  相似文献   

17.
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在众多有关这场战争的大话题里,我们只想截取一点不太为人所留意的细枝末节,看看这场战争给美国的普通士兵和伊拉克老百姓究竟带来了些什么。当然,作为加害一方的美国士兵和作为受害一方的伊拉克平民,他们的感受有着本质的不同,身历其中的感受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无法决定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命运。用生命换取的“公民待遇”“绿卡士兵”是美国民众对那些出生在美国以外、已获得绿卡,但还没有获得公民权的新移民士兵的称呼。这些人参军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尽早正式入籍,获得真正的“公民待遇”,…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记者探访"基地"组织活动地区并记录下真实感受只要稍加梳理,我们就会从碎片化的历史中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事。恐怖袭击、本·拉登、"基地"组织、当代伊斯兰恐怖主义、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世界的贫困化和边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力向伊斯兰世界植入他们的价值观和民主模式……沿着此一线索由浅入深审视拉登所代表的当代伊斯兰恐怖主义和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我们会发现,美国打了十几年的全球反恐战争不过是对拉登个人的战争,至多还包括对"基地"组织的战争,而支撑拉登及"基地"组织崛起和壮大的因素基本未被触及。所以,拉登的死,顶多只能代表奥巴马政府和美国民主党的暂时胜利,而对整个反恐战争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目前尚难预料。  相似文献   

19.
化学武器,是利用有毒化学物质造成敌人大量受伤或死亡的武器,是一种极具实战价值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最早在战争中露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9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围攻雅典城的斯巴达军队就曾将沥青和硫磺混合起来制成抛射物,点燃后投入敌人阵地。  相似文献   

20.
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二战时的同盟国、冷战时的“救济者”,现在则是事端的制造者。朝鲜人,不喜欢美国,因为它破坏了朝鲜民族的统一;古巴人,不喜欢美国,因为它制裁着他们;伊拉克人,不喜欢美国,因为美国给他们点燃了一个战争的火山;本·拉登,不喜欢美国,因为他压根儿就不想看到美国。但,希腊人,喜欢美国,因为杜鲁门援助过他们的民族政府;格鲁吉亚人,喜欢美国,因为它可以帮助其摆脱前苏联的阴影;日本人,喜欢美国,因为有人公开表示要支持它入常;台独分子,喜欢美国,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是他们永远的靠山。从罗斯福总统到小布什先生,无论是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