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民社会的研究源于西方社会。从不断发展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可归结出三个层面的核心内容,即市场社会是市民社会的生长基石;社会团体是市民社会的现实表征;婚姻家庭是市民社会的隐性实体。这些要素构成市民社会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其理论内涵和方法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文章从市民社会同自然社会分离,阐述了黑格尔之前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阐述了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市民社会同经济社会的分离,阐述了马克思之后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文章从市民社会同自然社会分离,阐述了黑格尔之前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阐述了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市民社会同经济社会的分离,阐述了马克思之后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社会。从古典时期至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要素,这些要素是构造社会自主交往和自治机制,孕育民主法治体制的核心价值。因此,市民社会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思想交锋、自我批判、绵延提升直至最终导出唯物史观之创建的逻辑进程。马克思立足于《莱茵报》时期的感性经历,先后运用哲学、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知识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进行系统的理论清算,纠正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历史错位”,首次确立了“社会本体论”原则。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是标志着唯物史观开始诞生的第一命题。分析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有利于澄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科学评价市民社会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植根于西方历史,从古希腊开始,随着西方历史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被不断的丰富扩展,形成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在各种知识理论充斥的今天,对各国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仍然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市民社会概念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这一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国家主义”的反思,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的民主化和市场化,追求民主的各种社会运动的兴起,促成市民社会理论再度流行起来并成为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当代市民社会理论虽处在不断的发展的和完善中,远未成形,但它对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建构市民社会不无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进及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到西方的法治源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和良性互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市民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它必将与法治国家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实现人类对自由价值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9.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国家主义”进行反思,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的民主化和市场化,以及追求民主的各种社会运行的兴起,促成市民社会理论再度流行起来,并成为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当代市民社会理论虽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远未成形,但它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不无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是西方颇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术界对于"市民社会"关注也愈来愈热,同时"市民社会"又是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精华所在。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既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有所不同,又与马克思经济领域的市民社会有所区别,主要有两层重要的内涵,即"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和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范畴葛兰西独到地提出了市民社会对于国家意识形态起到的"堡垒"作用、与国家的辩证关系以及知识分子是夺取文化领导权的重要依靠力量。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市民社会理论史上,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传统是由亚里士多德开创,西塞罗等加以发展的。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建构,古典市民社会理念主要反映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现实,因此就直接体现为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主流。本文通过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市民社会的表征分析得出一些古典市民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历史主义方法论,站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的维度来审视市民社会,克服其神秘主义的影响,从而实现了“伦理关系”向“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转换”,并由此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唯物主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动,加强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转型时期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在探求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同时,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做出正确的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14.
历史表明,西方市民社会的兴起促进了近代法治的生成,而古中国国家兼并社会的一体化社会结构,则为“东方专制主义”传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中国要走向法治,关键的不是简单的制度构建和体制运作,更不是工具化的依法治理,而是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构筑法治的深层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叙述的是南下革命干部子弟与市民社会相遇的故事。它细腻地表现出革命后新的时代语境下市民社会的特点。革命在中国城市的目标首先体现为“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清除与劳动者无关的滋生堕落的消费场所和空间。也因此,上海在1960年代发展出新的市民生活方式,以前的资产阶级趣味蜕变成一种含蓄的生活情趣和美学上的享受,特殊经历和经验转化为一种颇具魅力的气质。而相形之下,那种抽象精神,似乎没有什么魅力可言,那些秉承这类抽象精神的干部子弟们投入到市民社会的汪洋大海中,摆脱了抽象的纠缠,获得一个自然的、人性的自我。如此,革命似乎不是为了超越市民社会,相反,在某种意义上,革命是为了回归市民社会。革命和启蒙是什么样的关系?谁“启”谁的“蒙”?《启蒙时代》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中的利益斗争导致了社会共同体和伦理总体性的分裂与瓦解,其直接后果就是主体的异化。尽管黑格尔早已提出了该命题,然而其唯心主义立场只是将异化的原因归之于理性的分裂,从而使之消除的途径直指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则对此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它从“现实的人”的交往关系出发寻求异化的根源与现实基础,即旧式分工与私有制。于是,废除旧式分工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解放,成为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解放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概念和范畴。马克思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继而转向经济学研究来解释市民社会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政治大动荡时期西方社会资产阶级统治方式的改变和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现实,依据对市民社会的全新理解,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强调了掌握文化领导权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性,重视知识分子在夺取文化领导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代表了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一股最富有创新性的潮流,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亦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早期自由主义者的市民社会理想是对一定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规律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同时,社会现实也决定了这种合理性与进步性,必然具有它自身的限度。早期自由主义者所描绘的市民社会图景充满了文明道德进步的色彩,然而,现实的残酷性却将这种美好的愿景撕扯得支离破碎。在早期自由主义者市民社会理想的背后,始终潜伏着伦理生活的危机。随着市民社会理想的逐步实现,这种伦理危机与困境也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20.
西方历史上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政府社会有不同的思想,不同时期的政府与社会关系有不同模式.通过对西方政府-社会关系思想的考察,发现政府与社会关系思想表现为变动不居的特点,这既取决于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取决于各个时代每个社会所面临的具体环境,更取决于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