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学江  高帆 《科技资讯》2006,(15):172-172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相似文献   

2.
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义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原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比兴寄托的手法,诗句“餐餐秋之落英”中的“餐落英”是一种芬芳高洁品格的象征,而不是吃了菊花可以长寿的意思,诗人报取“菊花~”入诗,看重的是它的象征价值,而不是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每当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或观赏赛龙船的时候,人们自然想起中国历史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怀念《屈原》历史剧作者、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同志,和把《屈原》搬上日本舞台的日本著名戏剧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河原崎长十郎先生。  相似文献   

4.
生、死、苦、乐乃人生之大题,屈原以自身的知、情、言、行来昭示着对其的理解。在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中,更是发愤以抒情,将情感与思想熔铸于其中,《离骚》不仅是一曲爱国的颂歌,诗人因爱生怨从而使之具有了批判的力量,而且对生死苦乐之诠释也力透纸背,使后人读之不由引发生命之思。  相似文献   

5.
文天祥学杜是把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思想和崇高人格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学,这就使得他的学杜高出于同时代的诗人。文天祥不仅是一个名垂万古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他认真学习杜诗的“诗史”传统,感事忧时,“以诗记所遭”;以议论“言志”,直抒胸臆,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因而形成自己诗歌悲壮苍凉的风格.他的律诗成就尤高。  相似文献   

6.
大凡伟大的诗人,对故乡都别有一番深情。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在他们的诗歌中都留下了思恋故乡的琼句华章。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静思》)更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清代著名戏剧家、诗人孔尚任说得好:“诗人不是无情客,恋阙怀乡一例心。”(《出彰义门》)诗人们往往把爱国、爱乡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相似文献   

7.
2、兰花诗文与兰花绘画 歌咏兰花的诗词歌文,始自春秋晚期的孔子与战国末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此后,咏兰诗文绵延不绝。东汉科学家张衡写了中国最早的完整的咏兰诗《怨篇》:“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花。虽曰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云远,我劳如何甲”其大意是:多么美好的秋兰啊,种植于合适的场所。那芳香何等浓郁,那花色何等金黄。人说其幽香深远,那美好的品位前人已论述得非常透辟,我还能说什么呢?区区32字,着力赞美秋兰的香(见诗中的“馥”、“芳”、“幽”)、色(“黄”)、品位(“厥美”),写得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8.
比兴寄托是我国诗歌艺术创作的优秀传统之一.其中借助男女情爱表达故国之恋、怀乡之思,更是各种爱国诗歌的惯用手法.最早可见之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当年屈原遭到楚怀王嫌弃放逐之后,他依然不甘寂寞,一心维系着国家安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相似文献   

9.
罗漫先生在《云梦学刊》1995年1期发表《<远游>与屈原的“绝命词”》一文,提出《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这是屈学界至今为止提出有关屈原“绝命词”的第8种学说了。我姑且不谈前面7种中是否有“绝命词”,只想考证一下《远游》是不是屈原的作品,如果真的是屈原的作品,那么,这篇游仙赋是屈原的绝命词还是可以说得通的。假如《远游》根本不是屈原作品,那么,说《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就不能成立。(一)《远游》是公认的游仙辞赋,作者在作《远游》之前居住在自己的故居,他是从故居起程游历“四荒”、“六漠”的。《远游》主人公的…  相似文献   

10.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民族英雄 ,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是他战斗生活的记录和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 ,尤其是那千古传诵的五言长诗《正气歌》 ,更是气壮山河 ,感人至深。试从“道义为之根”、“时穷节乃见”和“典型在夙昔”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的形成、表现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惠运 《吉安师专学报》2002,23(3):44-47,59
文天祥既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又是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天祥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死不愧庐陵”的爱家亲情;“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的忧患意识;“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的统一祖的宏愿;“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的爱国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光耀千秋,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十分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仅就文学创作方面来讲,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词赋史,就是一部受屈原影响而产生的一类作品的历史。除赋这种体裁之外,屈原的作品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道路,对于后来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各方面的影响也是普遍而深入的,“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激动着后代的作家们。”从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曹雪芹的天才作品《红楼梦》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如果说屈原的作品如丽日当空,则曹雪芹的作品像明亮的慧星,交相辉映,并照千古。下面仅就《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和屈原《离骚》的关系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近来,先秦的伟大诗人屈原的民族成分突然成了问题。读到两篇探讨屈原族别的文章,一是蓝瑜、肖先治的《屈原族别考辨》(《贵阳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一是龙文玉、龙海清的《屈原族别初探》(《吉首大学学报》文科版1981年第1期,又《学术月刊》1981年第9期)。前文把屈原划归苗黎族;后文则径自断定屈原“是苗族血统的后代”。对此,不能不引起我的一番思索。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诗文创作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并将花鸟草木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发展为象征的艺术手法,突出地表现为“以物比人”。汉代王逸《离骚》序中明确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贤;恶禽臭物,以比谗倿……虬龙鸾凤,以诧君子,飘凤云,以为小人……”朱熹则一言以蔽之曰:寓情草木。 屈原作品中的鸟兽草木意象比比皆是,草木有兰、菊、蕙、芷、桔、杜蘅、江离、留夷、揭车、薜荔、芰荷等;鸟兽有飞龙、鸾凰、凤鸟、凤凰、马、犬、鸡、雏、封狐、雄虺、玄蜂、虎豹等。这些意象总体来说是比喻人,或象征人格情操,即以物喻人。如屈原说自己高洁即以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来象征。把木兰与秋菊的芳菲品质与自己的人格合而为一,即把香草的芬芳与自我品格视为同一。再如以被兰佩芷的服饰作为自己人格外化的标志,“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本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纟丽)兮”其他一些人也以草木作为人格的外化形式,灵巫是“浴兰汤兮沫芳,华采衣兮落英”。山鬼也是“被薜荔兮带女罗,被石兰兮带杜蘅”。有的文以草木直接隐喻为人,如荃、荪代表君王,或特指怀王,“荃不察余之中情”(《离骚》)、“荪详聋  相似文献   

15.
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以其高尚的人格、不朽的著作,凌越千古而俯视百代。然而两千多年来,屈原并非是从一开始就被历史所承认并接受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被历史所认可的。从汉初的贾谊开始到汉末的王逸,他们对屈原的接受不约而同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情况密切相关,经历了从对屈原人品、文品的高度赞扬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屈原被赋予了汉代各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精神。人们在屈原的身上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慰籍,并在儒家思想得到确立的基础上把屈原推上了忠君、爱国的精神圣殿。总之,汉代是屈原接受的第一个高峰,奠定了两千多年来屈原接受的基础,开启了后代对屈原人品、文品进行讨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九歌》诸篇,风格不尽相同。《湘君》、《湘夫人》、《山鬼》更多地融入屈原的自身情感,读起来格外缠绵宛转,绮靡伤情;《东皇太一》、《礼魂》以及《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诸篇,更接近《诗经》颂体的风格,更多地显现出"和平婉丽、雍容整暇"的风格;《国殇》则灌注了屈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深切的体恤士卒之情,充满凛然之气,阳刚之美。《九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悲壮顿挫"的楚声亦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作为屈原故里,宜昌市秭归县应该通过开办屈原文化馆,举办国际龙舟拉力赛,布置屈原雕塑等活动,进一步打造屈原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8.
重识杜鹃     
早年读文天祥的《金陵驿二首》,其中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描写,常引起我的悲伤。在我不识杜鹃真面目前,爱国诗人就把"啼鹃带血"塞进了我幼弱的心间,让我不容置疑地接受了杜鹃,并视它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和不畏强暴的人间奇鸟。  相似文献   

19.
张远芬《文天祥手卷真伪辨》一文,在手卷书写时间和背景的考述上有对误,该文认定新发现的文天祥手卷“写于南宋德被二年(1276)他在杭州任右丞相时”,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手卷”落款本身也有疑点,在景炎改元之后,文天祥不可能以“德二年秋九月”来签署日期。  相似文献   

20.
文天祥既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又是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天祥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死不愧庐陵”的爱家亲情;“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的忧患意识;“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的统一祖国的宏愿;“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的爱国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