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8—2010年,在辽宁东部岫岩县进行了大豆不同栽培模式(清种、大豆与玉米8∶2和8∶8间作)与天敌协同对大豆蚜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大豆蚜及天敌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有一定差异,但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天敌跟随紧密,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大豆蚜和天敌一般在7月11日—21日出现第1次高峰(主要危害期),7月26日—8月6日出现第2次高峰,个别年份延后或不明显。各年度间大豆蚜的发生程度不同,3种栽培模式的控蚜作用也有差异。轻发生年(2008、2009年)第1次高峰期3种栽培模式平均百株蚜量较低(0.4万头~1.3万头,清种间作),天敌单位数量较高(51~226个),天敌控蚜作用均比较明显;第2次高峰期平均百株蚜量上升(0.9万头~2.7万头,间作清种),但因天敌、蚜霉菌、植株抗性及小型蚜比例高(70%)等因子综合影响,蚜虫种群迅速下降,大豆均未明显受害。重发生年(2010年)第1次高峰期清种模式平均百株蚜量高达4.6万头,分别是8∶2模式的3.8倍和8∶8模式的2.6倍,天敌不足以控制蚜虫的增长,酿成危害;而间作模式蚜虫增长缓慢,蚜量低(1.2万头,1.8万头),天敌效能高,表明间作模式与天敌协同控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拌种对冀东地区小麦长管蚜的防效及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药剂拌种对小麦长管蚜的防效及其天敌的影响,以吡虫啉和京东八号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处理A(拌种药量为1.2 g·kg-1,有效成份,以下同)﹑处理B(拌种药量为0.8 g·kg-1)和ck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麦长管蚜总数分别为4 204,4 128,9 911头·百株-1,且处理A,处理B与ck达到差异显著性(P0.05);处理A和处理B从4月24日到5月25日对小麦长管蚜均具有一定的防效且在5月17日防效达最佳,分别为82.13%,78.11%;经小麦产量分析表明,处理A,处理B,ck的产量分别为0.701 3,0.598 8,0.564 4kg·m-2,且处理A与处理B,ck之间达到差异显著性(P0.05);吡虫啉拌种对小麦长管蚜天敌的影响分析表明,处理A和处理B对小麦僵蚜﹑瓢虫田间数量影响与ck之间达到差异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3.
我县小麦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Rond)]、长管蚜[Macrosiphum arenae(F.)]和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dirhodum(Walker)]3种,以麦二叉蚜和长管蚜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其个体小、繁殖快,还是小麦黄矮病的主要传毒介体。由于麦蚜受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际间的发生程度差异很大。为了摸清防治适期,做到有效防治,笔者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县山区麦蚜发生为害规律以及对影响麦蚜发生的关键因子和预测预报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研究明确了我省90年代危害小麦的蚜虫是由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组成的混合种群,以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在国内首先报道麦长管蚜可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并明确麦蚜的种群空间格局随有蚜株率而变化,为不同密度下抽样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青花菜上的桃蚜种群动态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11月中旬以前桃蚜数量较少,11月下旬后桃蚜数量剧增,至12月上旬达到高峰。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阿维菌素、蚜虱灭、蚜虱蓟净等杀虫剂对桃蚜种群控制的作用。药后1 d各处理对桃蚜的防效较低;药后3 d蚜虱灭、蚜虱蓟净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阿维菌素处理,其干扰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0117,0.0717,药后10 d,蚜虱灭、蚜虱蓟净处理的蚜虫数量仍保持很低密度,其IIPC分别为0.0010,0.0186,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山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蚜茧蜂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察,经过对所获标本材料的初步鉴定,现已确定有7种,除烟蚜茧蜂有过在山西分布的报导外,阿■蚜茧蜂、桃瘤蚜茧蜂、麦蚜茧蜂、黍蚜茧蜂、麦长管蚜茧蜂为省内新纪录种,苦艾蚜茧蜂为国内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7.
1999—2007年对吉林松花湖自然保护区食蚜蝇科昆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湖自然保护区有食蚜蝇昆虫56种,隶属3亚科32属.其中,中国新记录1种(黄绿腹毛管蚜蝇),吉林省新记录8种.短腹管蚜蝇、长尾管蚜蝇和黑带食蚜蝇为优势种;松花湖食蚜蝇科成虫活动的时间动态是从5月—9月,6月和7月达到高峰;松花湖食蚜蝇科昆虫区系组成以古北区成分为主,其成分来源主要以中国-喜马拉雅和欧洲-西伯利亚区系为主.  相似文献   

8.
苹果绵蚜的迁移与扩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温度约8℃时,苹果绵蚜若虫就开始迁移活动.3月中下旬苹果花开(结果)后,若虫就能迁入花蕊内,且各时期均能迁入花(果)定殖为害;无翅孤雌蚜全年有3个迁移活动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4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上旬和11月上旬~12月下旬;苹果绵蚜在1 d的迁移高峰期在12~14时,随温度的升高,其活动速度和迁移虫量加快;有翅蚜在昭通市有2个发生期,分别为夏季(5月中旬~6月下旬)和秋季(8月下旬~10月上旬).夏季有翅孤雌蚜只能产孤雌蚜,且量少,秋季产生有翅蚜的虫量多,且可产性蚜和孤雌蚜.  相似文献   

9.
淮北麦区是安徽省的主要麦区,面积146.7公顷,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70%左右.统计分析表明,淮北麦区共有天敌41种,其中捕食性天敌32种,寄生性天敌9种.在各种麦田天敌中,以瓢虫类发生量最大,其中七星瓢虫占60.6%,龟纹瓢虫占20.0%,异色瓢虫占5.6%,草蛉类、蜘蛛类和食蚜蝇类分别占2.0%、1.9%和0.5%,其它天敌占8.4%.通过分析天敌在数量、时间、空间上对麦田主要害虫麦蚜的追随关系可以看出,七星瓢虫是麦田的主要优势天敌,龟纹瓢虫和寄生性天敌蚜茧蜂是次要优势天敌,异色瓢虫、食蚜蝇和草蛉等是麦田的非优势天敌.一般年份,淮北地区麦田天敌在整个小麦生育期内只有一个发生高峰,出现在5月上旬,滞后麦蚜高峰5天,4月中旬至5月中旬是天敌的发生盛期.对于淮北地区麦田天敌的利用,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动态及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0年6~8月对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玉米的严重程度及赤眼蜂自然寄生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全年共发生2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7月末至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400粒和374粒,第一代卵孵化率97.18%,第二代卵孵化率96.09%,田间花叶率86.00%,百株蛀茎孔数754,蛀茎株率100.00%,百株蛀雌穗孔数70,百株蛀雄穗数77,蛀雄穗株率77.00%,蛀雌穗株率66.92%;玉米螟赤眼蜂在春玉米的第二代卵粒的自然寄生率最高达到21.56%。通过调查及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1.
西宁地区苜蓿蚜种数量随气候变化的增长曲线呈“S型”其数学模型为:Y=9849/1+e^8.9325+0.6949t,蚜量最快增长期为6月中旬至7月初;蚕豆生育期内月平均干燥度指数K〉2.00以上,气候为干旱和很干旱等级时,蚜虫种群数量增长与同期≥5℃的积湿呈指数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田间条件下,冬小麦(丰抗15)地上部硫浓度的最大值为孕穗期,含量为0.369%,地上部各器官中硫的含量亦为孕穗期最大,其茎、叶、穗中含硫量分别为0.327%,0.477%和0.283%。硫素在小麦植株中的累积高峰在孕穗期。累积的硫素主要分布于茎叶中。成熟期,籽粒中的硫占总量的一半左右。冬小麦自孕穗期后吸硫很少,主要是前期吸收的硫的转移,且硫的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13.
氮肥运筹对小麦倒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氮肥运筹对小麦茎秆节间长度、茎秆充实度和茎秆氮残留量有明显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小麦的倒伏.施氮187.5kg/hm^2的处理与拔节后施肥的处理,倒伏率较低,产量最高.控制施氮量。确定适宜的施肥时期,可以降低倒伏率,提高产量.本还对其他防倒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银杏营养生长与叶黄酮、内酯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杏营养生长和叶黄酮、内酯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从4月4日到5月16日是叶长生长的速生期;叶宽的主要生长时期则是从4月上旬到5月中下旬;而叶面积的速生期最长,从4月初到5月底。从萌芽到5月下旬是银杏新梢加长生长的主要时期;新梢加粗生长的主要时期则是从萌芽到6月中下旬,随着生长期的延长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分别在5月下旬和6月中下旬达到生长高峰期,在此之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研究结果还表明银杏从萌芽到展叶期叶黄酮含量较高,即4月份叶黄酮含量出现一个高峰期,但随着叶片的逐渐生长,黄酮含量反而逐日下降,7月份是全年含量最低点,从8月份又开始逐渐上升,直到10月份达到最大;而内酯含量自春季芽萌动后呈逐渐增加趋势,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含量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确定银杏叶的最佳采叶期应是10月份。  相似文献   

15.
在良好供水条件下,抗旱性弱的品种丰_8比抗旱性强的品种F_(122)的千粒重的数值高。在受到轻度水分胁迫下,丰_8千粒重下降的数值较F_(122)多,2个品种籽粒发育期均缩短,籽粒宽及厚度下降,但长度无明显变化;在籽粒发育过程中,F_(122)籽粒中脱落酸(ABA)水平比对照提前上升,并比对照提前7d达到最高水平;丰_8籽粒中ABA上升较慢,其高峰仅比对照提前1d出现。认为干旱条件下,F_(122)能获得相对较高千粒重的原因之一,可能与籽粒发育过程中ABA高峰的提早出现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对麦具有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大小随氨磷用量及比例而变化;氮磷用量及其比例适宜的组合交互作用值大,增产率最高。试验表明,灌耕灰漠上春麦适宜的氮磷用量及比例,氮(N)每亩10—15kg/亩、磷(P_2O_5)5~7.5kg,以氮(N)磷每亩(P_2O_5)比为1:0.5时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7.
根据烟台地区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实况,运用FAO等提供的生产潜力估算方法,认真分析了当地小麦、玉米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生产潜力,进而对两个作物合理组配的4种一年二作技术体系作出评价:(1)晚播“独秆”小麦—套种晚熟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最大,气候生产潜力也较高,目前宜作为高产攻关的二作技术体系;(2)中茬“中播”小麦—晚套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最高,稳产性好,宜作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二作技术体系;(3)晚播“独秆”小麦—平播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较高,水热综合满足状况良好,适合在产量水平较低、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推广应用;(4)早茬“精播”小麦—早套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最低,稳产性差,应尽快用其它二作技术体系予以更替。  相似文献   

18.
对棉花和瓜类寄主上棉蚜的相互转接后的种群特征研究表明 ,南京地区棉花与瓜类 (黄瓜、西瓜和甜瓜 )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后不能正常存活和繁殖后代 ,其存活时间仅为 1- 4天 ,所产仔蚜存活 1- 3天 ,不能建立蚜群 ,形成了寄主专化型。瓜类上棉蚜在三种瓜之间均能成功转接 ,但转接后 1- 4代的净增殖率均有所下降 ,表现出棉蚜对同类不同种的寄主也存在适应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矮嵩草克隆生长与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矮嵩草生长的一般规律,包括芽的发生、生长、成熟、死亡和分株的形成过程及二龄分蘖的形成。矮嵩草在5月中旬完成抽穗,6月上旬左右进入盛花期,7月底和8月上旬果实趋于成熟;平均每穗结实3~7粒,约48%的雌蕊发育成果实;随着无性系株丛年龄的增大,矮嵩草常形成“环”状株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