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机接口通常以延展认知方式加以解释并认为该技术系统能够延展人类行为者的认知过程.而近年来针对该解释也产生了诸多反对观点.基于对认知定义、熟练性以及生成认知这三个争议点的说明,本文认为延展认知模型并不适用于解释脑机接口.通过对该技术认知与功能实现机制的分析,表征更具备针对该技术的解释力,同时借助表征解释亦能澄清上述争议中...  相似文献   

2.
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哲学基础,是系统科学范式区别于经典科学范式的逻辑起点,也是系统理论之为革命的根本所在。但整体论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系统科学思想史的发展与转折,整体论思想自身的内涵特质、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均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如果说系统科学不足百年的历史可以依次概括为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和非线性科学三个阶段的话,那么贯穿这三个阶段的整体论形态即可对应概括为构成整体论、进化整体论和生成整体论。文章揭示了科学思想史视阈下系统整体论形态"三部曲"之嬗变轨迹,进而探究了内在于系统科学思想史的生成性演进机制与逻辑。  相似文献   

3.
联结主义、排除主义和思想的构成性徐向东在认知科学中,经典的符号主义模型和新近兴起的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模型在认知结构上的争论目前愈演愈烈。按照经典主义,认知是在符号表达式(例如语言表达式)上进行的受规则制约的变换,而对这些符号表达式...  相似文献   

4.
达尔文功利主义自然选择学说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尔文的进化论范式中有五大理论,自然选择学说只是其中之一.达尔文的贡献在于用功利主义解释生物进化.其关于生物本能是利己性的,自然选择的路径、动力、方向和标准也是利己性的观点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可以被证伪的.本文提出:生物是具有利他和利己的双重本能,自然选择的动力、方向和标准是在利他和利己之间获得平衡、稳定和和谐.自然法则的工作机制是维护整体的平衡、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科学哲学越来越关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因果作用和科学说明,形成了介入主义与机制论这两种相互竞争的因果理论。对机制论观点的辩护有赖于"生成"概念的澄清。目前已有的对生成概念的刻画深陷于某种"两难困境"。而"事件属性论"的观点——即把生成作为事件的某种特殊属性来刻画——则提供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可能方案,进而有可能为因果机制理论提供更好的辩护。  相似文献   

6.
强调自然选择中的"适应性"与突出系统发生和发育中的"限制性"的生物学家之间长期剑拔弩张。在关于人类语言进化的辩论中这两种观点的对抗尤为明显。另有许多生物学家支持将"适应"和"限制"自然结合的"改良遗传"的观点。如今现代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以更加微妙和多元的方式为以上观点提供实证依据,以获得对人类语言潜在机制和原则的更加丰富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我们从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系统科学的观点,对达尔文革命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透视:(1)作为达尔文革命的功臣,华莱士确实受了许多委屈,对这种科学史中的"异化"现象,可以用科学知识社会学来进行解读。(2)达尔文的思想历经四次革命的飞跃。(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纲领可以用系统科学观点得到合理解释。(4)作为达尔文纲领的对立面,"宇宙完美设计"纲领仍包含合理内核和启发性。(5)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解模式,进化论的科学语言与自然神论的宗教语言之间通过转译,有可能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8.
随着量子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成功,对规范理论进行解释成为了物理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紧迫任务.目前,美国科学哲学家希利从经典规范理论的非局域规范势属性观角度发展和乐解释.遗憾的是,把这种和乐解释推广到量子化的规范场论时却遇到圈表象自身的困难,特别是和乐解释中的圈表象的非局域性跟量子力学福克表象中希尔伯特空间粒子的局域性不一致问题.论文在比较规范理论解释和量子引力的结构实在论解释基础上,根据建构性的结构实在论对和乐解释的困境进行分析,认为规范理论解释最好按照从量子规范理论到经典规范理论的路线可能找到新的出路,包括从中深究规范场论跟量子力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过程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将实在看作是相互关系着的过程,这一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关系性-过程性原则。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思辨哲学,必须表明自身的逻辑必然性。从思辨哲学的自明原则可以分析出关系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从怀疑论的逻辑结构的解析中可阐明过程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因此在过程哲学中关系性-过程性原则是重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唐纳兰关于限定摹状词区分为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的观点基本合理,但他对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摹状词指称理论的批评有失偏颇,因为罗素主要是从语义学的角度谈论摹状词的指称,斯特劳森则首次区分了语词的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用,指出了从语用学层面研究语词的新思路。唐纳兰关于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罗素和斯特劳森观点的发展,特别是对斯特劳森的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他是在罗素和斯特劳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丰富的摹状词指称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