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对内格尔的经典还原模型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模型做了比较,并指出,内格尔模型是在认识论或方法论的层面提出的,而金在权模型是在实践论或本体论的层面提出的;因此,这两个还原模型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接着深入到个别事件的内部结构,对金在权的局部还原理论做出分析和评价,并指出其困境和出路。在金在权的三元有序组的事件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四元有序组的事件结构,据此对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作出区分,进一步揭示了功能整体与其实现者之间的随附性关系。最后强调功能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并借助实体-偶性和原因-结果这两对先验范畴对功能实在论和随附性概念给以形而上学的说明和辩护。  相似文献   

2.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3.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4.
金在权基于随附性/排除论证排除了自主的心理性质。对随附性/排除论证的3种批评意见——该论证存在不自洽性、否定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是不合理的、该论证的普遍化将导致一切宏观性质失去因果效力——或者曲解了金在权的本意,或者超出了物理主义的框架,从而超出了论证的前提。随附性/排除论证能够在物理主义内部形成对自主心理性质的消解,但不能形成对突现论的反驳。  相似文献   

5.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将论证,首先戴维森这个做法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其次,即使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心身随附性仍需要进一步说明;最后,即使心身随附性有问题,心身殊型同一论仍有可能继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6.
审美随附性概念最好地解释了审美属性对于非审美属性的依赖关系。审美随附性不仅可以为我们的审美判断和活动提供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依据,还可以为我们决定审美判断正确与否提供客观的认识论依据。然而,审美随附性概念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有关于审美判断成立条件的语境挑战、基础属性范围界定的滑坡论证的挑战和艺术作品原创性的挑战,这些挑战有可能动摇审美判断的客观基础。我们可以通过扩大随附性的基础属性的范围,诉诸审美属性和非审美属性的“共同可感知性”或“共同可分辨性”以及对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的区分来回应上述挑战,捍卫审美随附性概念和审美判断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7.
郁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0):42-45,62
70年代,戴维森提出在“无律则一元论”的纲领下解决心物关系问题,同时还借用了随附性来描绘他的这种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心物图景。这一学说遭到了金在权等还原论者的强烈批评。戴维森关于“事件本体论”、“随附性”的形而上学预设为其心物关系说提供了严密的哲学依据,然而其深刻的片面性也决定了他的心物关系说仍存有进一步辩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生物科学有没有定律这个问题与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密切相关。索伯是几位主张生物科学有定律的哲学家之一。罗森伯格和比缇分别提出了"随附性论题"和"进化偶适性论题"来反驳索伯并进而主张生物学中无定律。面对罗森伯格和比缇的反驳,索伯给予了坚决的回应,并提出了"先天定律论题"。本文通过重塑和强化随附性论题与进化偶适性论题,以及驳斥索伯的所谓"先天定律论题",来论证生物学中无定律。  相似文献   

9.
物理主义尽管在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发展迅猛、硕果累累,但二元论在死灰复燃之后也呈上升之势。除传统的理论形态经辩护重新粉墨登场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样式,如量子二元论、自然主义二元论等。到达二元论结论的途径和论证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突现论就是其中的一种。M.尼达-鲁梅林等人在根据随附性理论对突现概念做出重新阐释的基础上,不仅承诺存在着物质性身体和作为个体的经验主体这样两类实体,而且强调它们各有自己不能相互归并的属性。查默斯等人在对突现论做出区分的基础上强调:弱突现论一致于物理主义,而强突现论则只会导致二元论的结论。新二元论者的突现论研究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也有积极的意义,不仅深化和拓展了心灵哲学的研究,而且为突现论本身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奉献。  相似文献   

10.
戴维森的非则一元论基于三个前提即心理-物理因果相互作用原则、因果特征的律则性原则和心理-物理的非则论原则。前两个原则所谈的对象是个别事件或个体,后一原则所谈的对象是一类事件或性质。这三个原则合起来断言,单个心理事件可以还原为物理事件,但一类心理事件或者心理性质不能还原为物理性质。因此,非则一元论又叫做"非还原的物理主义"。金在权着重从两个方面批评非则一元论:其一是指出它的非则性论点将导致心理性质失去因果效力,从而沦为副现象论;其二是指出严格规律和非严格规律区分的相对性,这使它难以避免向还原论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