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觉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知觉经验需要通过脑内关于外部世界的某种内在表征来解释,而身体、头部、眼睛的运动对于知觉经验具有间接作用。但这种解释并不成功,未能解决"视觉经验之谜"。奥立根和诺伊的感觉运动可能性理论通过分析两种感觉运动可能性,说明了运动以及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必要性。克拉克、布洛克、凯利以及坎贝尔反对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构成性作用。本文将在概览上述争议的基础上,根据关于眼动的最新经验研究,指出运动对于知觉经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认知科学领域生成主义理论的兴起引导了关于知觉研究的"行动转向",该进路主张利用行动概念来理解知觉,认为行动应当成为理解知觉的新范式。这一进路拥有诸多优点,但也遭受到一些反驳,其中古德尔与米尔勒的双视觉系统理论似乎从经验科学的角度否证了生成主义主张。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两种理论之间的争论,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知觉与行动的关系,并主张生成主义理论在适度修正其"行动"概念后,可以和双视觉系统理论兼容,并且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的知觉经验。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105-110
当代认知科学研究呈现了从以"表征"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到以"行动"为核心的范式转换和拓展。这种我们称之为认知科学的"实用主义转向",一方面关注行动在认知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与古典实用主义的认知观的切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生成认知理论与珀斯的符号心智观在许多方面形成的呼应,不但揭示了生成认知理论的实用主义路径,更展现了古典实用主义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当代效应。  相似文献   

4.
蒂莫西·威廉姆森支持命题性证据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证。一方面,通过证据在最佳解释推理、概率推理、排除假设中的核心功能,威廉姆森非常严密地论证了"所有证据都是命题的"。另一方面,通过对认知主体未把握的证据和知觉证据进行分析,威廉姆森进一步论证了"把握的命题才是证据"。虽然威廉姆森的论证受到了内塔、柯内与费德曼等人的反驳,但是这些反驳都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与经验证据的关系问题上,当代科学哲学涉及的核心问题是经验对理论的"不充分决定命题"。典型的"不充分决定命题"以"经验等值命题"为基础,强调经验对理论的非对称性和非决定性。但劳丹和利普林对"经验等值命题"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命题只是一个猜测性的假设,它没有普遍性的理论根据;进而他们把"不充分决定命题"的理论基础归结为"后承主义",依据于经验对理论的直接确证。然后,劳丹等人利用"间接确证"模式,试图通过截断经验等值命题与不充分决定命题的逻辑联系来反驳不充分决定命题。  相似文献   

6.
认知科学家F·瓦雷拉等人提出认知的"生成"概念,主张身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人的认知系统,认知来源于"活生生"的人类经验,因而对人类认知的考察应当将科学反思和观照经验相结合,借鉴佛教静心、正念的方法。佛学认知观视身体为"心"、"色"的蕴积,认为心智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身体为基础,蕴积身体观与具身性观念对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具有相同的诉求。进而,生成认知对认知的根基进行反思,批判了认知科学中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立场,论证了佛学中道认识论的合理性,以"动态耦合"诠释"和合缘起",从身体观、方法论、认识论等方面体现了具身进路与佛学认知观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知觉是主体认识外在世界的唯一途径。不同于传统知觉哲学将知觉视为主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神秘之幕,弗洛里迪信息哲学进路中的知觉模型将知觉视为数据提供者,是主体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界面。他的综合抽象层次法和行动基语义学提供了一个实践取向的知觉模型。然而这个知觉模型并不能完全解决知觉过程中规范性的突现如何桥接的难题。米丽肯的符号理论提供了相应的补充,将符号功能实现区分为应该实现的功能、符号使用者意向实现的功能和实际实现的功能三个层次。通过自然主义与建构主义研究进路的结合,可以解释知觉过程规范性的产生,为经验知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对安斯康姆的非观察性自体知识的解读,试图为知觉经验内容的非概念论给出一条新的辩护路径。通过对麦克道尔的概念论论证的重构,我们发现,其论证所基于的原则或者落入了笔者称之为"猫咪谬误"的陷阱,或者徘徊在这一陷阱的边缘。为此,笔者尝试在概念论之争的主战场之外另辟蹊径,在对安斯康姆意义上的"观察"概念加以解读的基础上,考察了观察性表征与语言性表征的同构性,并提出了判定"概念性内容"的"分环勾连"原则。依据这一原则,非概念性的自体知觉经验内容是概念性的知觉经验内容的不可或缺的构成环节,前一类知觉经验是后一类知觉经验得以可能的必要前提。因此,必定有某些知觉经验的内容是非概念性的。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是一项新兴的计算显示技术。它可以向用户提供一种具有"沉浸感"的知觉经验,而用户也能够根据这些知觉信息来做出适应性行动。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与查尔莫斯的"镜子经验"论证,均能够为这种虚拟现实真实的"临场感"提供具体的理论解释。然而,用户同时也能很明显地区分虚拟现实与真实环境下的空间经验差异,一些基于神经科学的实验数据可以提供相应解释。究其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当前计算显示技术的局限和多通道感知交互渠道的狭窄等导致。进而,文章提出了一个称作"虚拟现实中的黑白玛丽问题"的思想实验来论证这个观点,并反驳了查尔莫斯的相关论点。最后,提供了一种解决这种问题的未来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0.
贝克尔从经验证据方面批评默顿命题所派生的"虔信主义-科学"假说,否认德国虔信主义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刺激。默顿反驳,认为由于对理论脉络的忽视,该批评没有抓住社会学意义上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一般性假说的关键,没能根本上损害命题的有效性、完整性,反而构成了"最新话语谬误"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克尔针锋相对以"公认话语谬误"反驳默顿的"最新话语谬误"批评。批评和争论折射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科学哲学问题:理论与证据的关系、最新话语与公认话语的张力及批评与反批评的互动、理性与非理性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