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退相干解释的"稳定性判据"被认为是解决测量问题的关键一环。作为该解释的最新发展,量子达尔文主义试图对稳定性判据做出解释。该主义虽然部分地被最新物理实验证据所支持,但仍无法彻底解决测量问题。2016年,测量问题的"新单子论"方案被提出,利用"知觉-能量原理"和"意志-能量原理"解决了测量问题中的明确结果问题和优先基矢问题。本文从新单子论的"知觉-能量原理"出发,在不涉及任何退相干过程的情况下,重新导出了稳定性判据所筛选的优先基矢。这一方面说明新单子论在本质上与量子力学、退相干解释相符相容,另一方面说明新单子论揭示了退相干解释背后更深层的物理学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2.
量子测量问题悬而未决已近一个世纪。本文回顾了测量问题的实质,以及当前13种主流的量子诠释理论和它们各自尚存的问题,并依据四条确凿标准对它们予以评价。基于康韦和寇辰等的自由意志定理,本文提出合理的量子诠释应充分体现粒子的自由意志,并紧抓测量问题的关键,即观测者的知觉过程。  相似文献   

3.
知觉二元论与自由意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论文"知觉二元论:二元化的另一种方式"中所表述的知觉二元论为基础,来讨论意识研究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如意识的起源和突现,自我意识与精神事件的关系,心灵存在的判别标准,他心问题,特别是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等问题。笔者认为,非决定论并不是自由意志的前提条件,化解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表面冲突是康德为我们设定的一个哲学理想。自由意志与主体知识的缺乏和心灵事件的内在知觉有关。单纯从外在主义的观点来看,自由意志是一个内在的幻象;然而人的内在知觉是真实存在的,从内在主义的观点来看我肯定能感觉到我的决断与行动能改变外在世界中事物进程并为此负责,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4.
随着意志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对意志实现的神经基础的物理构成、行为模式与活动机制有了愈加透彻的理解。Wegner采用现象学策略,区分出经验意志现象和现象意志现象,基于这两种现象的耦合程度,提出显明因果理论,结果把有意识意志视为没有真实因果作用的解释性虚构,提出模块副现象论。大多哲学家把模块副现象论视为科学对自由意志的严重威胁。除了从技术上批判李贝特行动实验有数据幻觉误导之嫌外,他们更多地是通过对自由意志的概念剖析来否认其科学证据的合法性。Tim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特点阻碍了我们对自由意志的把握,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缺乏认识论切入的可能性,只能存在于纯形而上学思辨之中,也不适用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Davydov理论的短处和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与构象变化及功能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一个新的生物能量传递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我们用包含有两个量子的准相干态代替了Davydov的单粒子激发态,并且把由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相邻氨基酸残基的相对位移加进了原来的D氏哈氏量中,从而使由蛋白质中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集体激发具有高度对应性和对称性,并能表现出体系中集体激发的相干性和强相关性,能反映出蛋白质分子具体特征.由这一理论得出的传递ATP水解作用释放的生物能量的孤子的寿命达到10-10s.在这段时间内和生理温度情况下,孤子能传递通过500到1 000个氨基酸残基,并且它能对抗热扰动、量子涨落、结构无序和杂质干扰等影响而保持稳定,从而使它具有传递生物能量的功能,能在生物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运用这个理论解释或解决了肌肉收缩、电子传递、红外光的非热效应机理及生物光子发射等重要生物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意志是否自由",洛克在《人类理解论》前后五个版本中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由此便引起了学界关于洛克"意志自由"思想的广泛争议。尽管洛克承认意志具有暂停能力因而是自由的,但他并未给出详细解释。本文从洛克自由、意志的概念入手分析"意志自由"问题,并试图从当代心灵哲学中的"施动者"和"一阶欲望与二阶动机的关系"等角度对洛克"意志何以自由"的问题给出一种解释,以期贯通洛克"意志自由"问题的内核,即自由的双向选择性。正是由于"意志自由",自然法才能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7.
“整形”(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作为一种审美实践,缘结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之中。它是主体通过“自我观照”,对身体这一可感的客观实体作出设计、调整、建构等特殊的反映,使个体的意向表达与意志赋予在物质实体上得以呈现。现代整形技术已经实现“1.0-3.0”的迭代转向,身体意志的多阶表征相应显化为“标识”“展演”“映射”三种征象,而“在交互中升维”的演化逻辑体现于技术形态功能的进阶、意志生发机制的优替、自我审美知觉的变迁三个方面。整形技术与人文保持良性互动,亟待从“心”世界产生“新”思考,可以从适度权衡求美欲望与社会评价之间的道德取值、遁入超越“乌托邦”与“敌托邦”的技术之路等方面做出阐释并付诸努力。  相似文献   

8.
尼采对科学的评价围绕着他所发现的"科学难题"这个中心展开,他认为科学乃是苏格拉底的理性乐观主义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真理意志与柏拉图-基督教形而上学共享一个基础,即虚无的意志,否定生命的意志。但是,对科学的评价也是尼采的价值重估的一部分,他的"积极的虚无主义"要求科学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即从艺术和生命的视角对科学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9.
知觉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心灵与世界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或者说知觉经验是否有命题内容?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戴维森主张知觉经验不是命题态度,不具有命题内容,因此知觉经验不能为信念提供理由。而麦克道尔等人认为知觉有确定的命题内容,能够为信念提供理由。在分析二者理论的基础上,似乎我们还有第三条道路可选,即从功能上来解决知觉经验与信念之间的争议,那这第三条道路是否行得通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Bilson-Thompson提出的组合先子拓扑模型(compositepreonstopologicalmodel,TM),提出了先子呈现空间假说(preonsemergingspacehypothesis,PESH),即携带同样电荷(0电荷或±e/3电荷)的3条先子(pre-ons)从粒子中向外延伸,构建出与其他粒子共享的各向同性三维空间。由PESH得到的4项规则经检验与标准模型的所有三代粒子相符合。应用PESH可以从几何/拓扑角度解释量子霍耳效应中的分数电荷准粒子、夸克禁闭及渐近自由、三维空间、粒子质量、宇称守恒及破缺、将引力子纳入TM、量子统计及自旋等物理现象。而且,基于PESH可以预言在特殊环境下存在带分数电荷粒子。本文并提出了两项实验以验证这些预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