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程院的成立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重要事件。文章基于档案资料,论述了政协委员及其提案在中国工程院的成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介绍国外工程院组织、提倡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事先审查、阐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政协委员成功地将国际趋势、意识形态、社会需求与工程院的建立结合起来,并提出了阻力最小、具有可操作性的工程院组织方式。政协委员及其提案在工程院成立的过程中真正起到了参政议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性批判重要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通常与意识形态批判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意识形态"及"理性"等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技术与现代性研究的融合。面对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现状,法兰克福学派抛弃科学与意识形态无关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生产过程中,技术扮演意识形态角色甚至已成为意识形态。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客观理性,理性内涵处于历史演化中,技术合理性领域是技术演化最新结果,技术理性已经成为新意识形态核心内容。重建现代性,走向后技术理性会进一步释放技术解放潜能。  相似文献   

3.
科技观的变革是科技工作的根本变革,国家主流科技观应当与时俱进。21世纪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加突出;科技成为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科技已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总之,当代科技已经成为核心综合国力,仅仅把科技看成生产力已经远远不够了,应当着力构建"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是对"科技是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变化,绝不仅仅是科技社会功能范围的扩大,而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以及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认识的质的飞跃。构建新时代科技观的着力点主要是:继续深化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牢固树立科技是国家安全根本保障的信念;充分认识科技文化的引领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代科技的兴起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力量。现代科技不仅是一种生产力,而且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各个维度与层面,都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危害。对现代科技的迷信、盲从与膜拜,使现代科技深陷迷误。如何才能走出科技的迷误,是亟待深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在不同时代提出了各自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两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阐述了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科技的社会功能方面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具体看,两人的科技生产力理论在逻辑元点、观察视角和理论意旨方面完全不同,凸现出两种科技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的不同内涵.认识这些不同,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认识当代技术文明的负效应,对坚持具有人文内涵的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赖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作用的充分发挥,而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有效的科技传播。本文以根据地报刊《太岳日报》科技报道为中心,从"传播什么"与"怎么传播"两个方面,分析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传播的状况,丰富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认识。科技传播是共产党在战争状态下重视发展科技的重要手段,为根据地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变和提高百姓日常生活水平、启蒙和增强群众科学理性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认为科普具有意识形态作用,据此做政策文本分析,发现中国科普政策具有"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与"为经济建设服务"双重功能。目前"意识形态建设"政策功能弱化,这阻碍公共政策共识形成。藉此提出优化科普传播模式,借助科普建立政府与公众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利用科技资源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便成为中共关注并着力探索的问题。从1978年科学大会提出"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命题,中共围绕如何认识"科技与经济"关系问题进行了持久的争论与探索。以1985年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中共最终确定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的制定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基本上确立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而且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试论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但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及社会功能的实现,却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完成的,而且科技的生产力和社会功能实现的程度如何,效果怎样,这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自身的特性,同时它还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整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人类建造的巨型工程不仅具有其具体的功能即符号学意义上的"能指",而且因其巨大的精神象征意义而具有符号学意义上的"所指",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因此,巨型工程不仅仅是一种造物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实践。传统对于意识形态和工程的割裂,不是将意识形态单纯地理解为理论说教,就是将工程理解为毫无价值意蕴的造物活动。唯有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统一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巨型工程之具体功能与抽象意识形态的统一;也唯有符合公众利益的巨型工程,才能使公众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与政府,从而实现工程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开启创新的引擎,推动杭州迈向新世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定为科技文化与创新,它既关系到先进生产力,又涉及先进文化.而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正是我国21世纪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今天,我们诚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集聚西子湖畔,为寻求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理想交融点而进行有益探索,也可以说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一项具体行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创业文化主要是指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7):126-128
<正>2016年4月8—1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发起,西南大学科技哲学与生态文明研究所承办的"全国自然哲学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心,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支撑.经过13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等,使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快我国生产力中心建设,是摆在当代"生产力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现代社会,"专利"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称为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具体体现.专利制度作为鼓励、保护科技创新的法律制度,是促进和利用科技创新的重要制度.因此,努力抓好专利工作,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开放"战略方针指引下,中国技术市场已经历20年开拓发展历程.技术市场的20年是推动高校科技进入技术市场,推进教育与社会,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20年,是促进高校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多做贡献并取得显著成绩的20年.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我国成为科技大国、强国,除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现有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也是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举措.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基地,科研机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机构、人员、管理模式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在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观念下,"人文关怀"也是科技体制改革中所推崇的一种新理念.因此,笔者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中,对与科研人才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问题格外关注,尤其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供求矛盾问题,希望通过笔者的宏观分析,提出一些对策供有关的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8.
7月27日下午,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的"2021科创中国·科学家企业家创新论坛"上,视野开阔的政府官员、敢为人先的科学家、锐意进取的企业家以及深度观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合智慧、经验和远见,展开一场科技研发与产业提升的思想碰撞,探索如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科技要素和生产要素紧密结合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2):101-105
资本逻辑的反生态自然本质主要体现在资本效用工具与逐利增殖的反生态性和对自然生产力的摧残。物质变换理论蕴涵丰富的生态思想,而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聚焦马克思所称作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通过生产,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批判。传统生产力论仅仅有征服自然维度,没有保护和建设自然维度,特别是对科技使用不当,极易导致第一破坏力,这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对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进行富有深度的挖掘和与时俱进的解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107-111
休闲教育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是青少年生命成长的需要,对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青少年的现实成长中,存在休闲生活迷茫与缺失、休闲教育缺位与错位现象,不利于青少年的生命成长。因此,要明晰休闲教育的理想,从战略高度、思想共识、教育体系的路径落实青少年休闲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