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5):118-123
纳米武器是纳米技术军事应用的必然产物,它对战争伦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纳米武器研发和运用,可能消解正义战争的标准,使战争手段更不人道,降低军人的伦理水准,浪费大量的资源,造成生态灾难。与其他高技术武器一样,纳米武器的研发与运用应该遵循后果可控、生态、人道等原则,以保持战争伦理的底线。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12,(9):10-11
俄罗斯总统当选人普京近日授权俄罗斯科学家研制一种可以攻击敌人中枢神经系统的未来派武器,这种使用类似于微波炉中的电磁辐射的神奇新式武器也被称为"僵尸枪",可以有效地将中枪者变成"僵尸"。来自莫斯科的消息称,普京将这种武器大致定性为一种可以实现政治与战略目标的崭新装备。  相似文献   

3.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军方正在研发一种新的"疼痛"武器。这种被命名为"脉冲能发射器"的新式武器,能从2千米以外发射"电磁脉冲",使被击中的人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疼痛。美军方称,研发这种武器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制服恐怖暴徒。有评论指出如果这种武器被研发出来,人们以后携带的将不再是枪,而是脉冲能发射器。这种不会造成明显伤害痕迹的疼痛武器将难以为法庭取证,它很有可能变成为逃避法律制裁而滥用的武器。  相似文献   

4.
正欢迎来到武器王国。"在这里,坏人们拥有冲锋枪和自动手枪。所以,善良的群众也应该配备武器。每个美国公民都有自我保卫的权利。武器不是问题,单就武器本身而言不会杀人,而且允许向坏人扣动扳机。"简单几句话,一言以蔽之。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商业区的一个射击俱乐部里,大家直言不讳地支持携带并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成果证实人类种族之间存在基因差异的事实出发 ,概述了基因武器的产生背景 ,提出了基因武器的概念。对基因武器的原理、性能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对基因武器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制状况进行了介绍 ,对基因武器的发展态势及其潜在威胁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我国应当呼吁国际社会全面禁止基因武器的研制和使用 ,寻求对中华民族有效的生物药剂和疫苗 ,研制对抗基因武器的新型探测和防护器材 ,以及探索未来反基因战的战法、途径和手段等四项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该赋予机器人道德地位吗?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机器伦理研究的问题。这里探讨了考虑赋予机器人道德地位的一种关系式方法。它关注道德关系和道德地位归属的可能性条件,并与基于属性基础上思考道德地位的标准方法处于临界的位置上。它不仅克服了标准的方法上的认识论问题,也可以解释我们面对机器如何思考、体验和行动,包括可以解释在理性和经验之间产生的分歧。这种超越笛卡尔的、关系式的道德解释学方法,它形成了一种思考道德地位和道德知识的不同范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人类对影响、改变天气技术的研究,还很有限.贸然使用气象武器,不仅打击不了敌人,反倒可能带来一场全球性灾难.比如,人造酸雨、人造臭氧风洞等,对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远远无法控制的灾难性后果.但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联合国在1977年就通过了禁止将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用于军事领域的法案,但一些国家的气象武器研究从未停止,各方在禁止气象武器的研究及使用方面的努力仍毫无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生物武器是能使众多人、畜和农作物等患病乃至死亡的一种特殊武器,它和常规武器、化学武器、核武器并称为四大武器系统,而且它总会引发瘟疫,被称为"地狱瘟神"。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就会使用生物武器作战,直到今天,许多国家也在秘密研发新型生物武器,而一些恐怖组织更欲得之而后快。美国媒体报道,人类使用生物武器的历史追溯到3300多年  相似文献   

9.
伴随人类战争的维度由自然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拓展,网络武器的攻击对象也由计算机系统与互联网向实体世界延伸。作为一种新兴的战争手段,网络武器的作战应用对现代战争伦理体系构成了一系列挑战与冲击:在"开战正义"上主要体现为对正当理由与合法权威的挑战,在"交战正义"上主要体现为对区别原则与相称原则的挑战,在"战后正义"上主要体现为对责任分配与战后恢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特点揭示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行为主体本质上的同一性,以道德真空作为切入点分析计算机技术与道德运气的关联,明确现代计算机伦理建构的道德运气问题及主体责任。在计算机伦理建构中道德运气对计算机行为主体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所形成的计算机研发与应用主体道德异化,构成计算机伦理建构的主客两难现象。从计算机主体道德行为视角探究计算机伦理建构之不可控因素、需要规避消解的主客两难问题、计算机主体应有的道德自律和法律规约等,是当下计算机伦理建构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摘要 本文从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成果证实人类种族之间存在基因差异的事实出发,概述了基因武器的产生背景,提出了基因武器的概念。对基因武器的原理、性能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基因武器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制状况进行了介绍,对基因武器的发展态势及其潜在威胁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我国应当呼吁国际社会全面禁止基因武器的研制和使用,寻求对中华民族有效的生物药剂和疫苗,研制对抗基因武器的新型探测和防护器材,以及探索未来反基因战的战法、途径和手段等四项基本对策。
在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人种之间确实存在基因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被种族主义者和恐怖主义分子所利用。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种族基因组多样性特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设计、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从而对某一种族或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威胁。基因武器就是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基础上,用人为的方法,按照军事上的需要,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复制大量致病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并制成生物战剂放入施放装置内所构成的武器。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基因武器杀伤力极其强大,远非普通的生物战剂所能比拟。据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毒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克,就足以使全球55亿人死于一旦。正因为如此,国外有人将“基因武器”称为“世界末日武器”。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随着基因操作等知识的日益普及,基因技术被用于制造基因武器的可能。有人甚至预测,基因武器将在5至10年内出现。在战略上,基因武器将使作战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使用者只需要在临战前将经过基因工程培养的病菌投入他国,或利用飞机、导弹等将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他国交通要道或城市,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敌方人、畜在短时间患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丧失战斗能力。此外,基因武器可根据需要任意重组基因,可在一些生物中移入损伤人类智力的基因。当某一特定族群的人们沾染上这种带有损伤智力基因的病菌时,就会丧失正常智力。在战术上,基因武器不易被发现,将使对方防不胜防。因为经过改造的病毒和病菌基因,只有制造者才知道它的遗传“密码”,其他人很难破译和控制。同时,基因武器的杀伤作用过程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人们一般不能提前发现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感受到伤害,为时已晚,在此之前早已遭到基因病毒的侵袭,很难治疗。此外,基因武器还有成本低、持续时间长、使用方法简单、施放手段多样、不破坏敌方基础设施和武器装备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心理威慑作用。目前,至少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都有研制基因武器的计划。美国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实战价值的基因武器。他们在普通酿酒菌中接入一种在非洲和中东引起可怕的裂各热细菌的基因,从而使酿酒菌可以传播裂各热病。另外,美国已完成了把具有抗四环素作用的大肠肝菌遗传基因与具有抗青霉素作用的金色葡萄球菌的基因拼接,再把拼接的分子引入大肠肝菌中,培养出具有抗上述两种杀菌素的新大肠肝菌。俄罗斯已利用遗传工程学方法,研究了一种属于炭疽变素的新型毒素,可以对任何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找不到任何解毒剂。以色列正在研制一种仅能杀伤阿拉伯人而对犹太人没有危害的基因武器。为了保护全人类的最大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效防范基因武器的潜在威胁,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积极敦促国际社会按照1998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的精神,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有关限制基因技术的使用,全面禁止基因武器研制的伦理公约和协议;第二,尽快采取行动,认真研究本民族的基因密码,及早察明其中的特异性和易感性基因,有针对性地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有效的生物药剂和疫苗,提高和增强民族的基因抵抗力;第三,积极应用高新技术,针锋相对地研制反基因武器,研制新型探测和防护器材,做到有效识别和防护;第四,针对敌军可能实施基因战的战法、途径和手段进行专门研究,及早制定行动预案。只有这样,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基因威慑与反威慑的斗争中,中华民族才不致于受制于人。  相似文献   

12.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气象武器,能卷起波高数十米的海浪。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前不久,在印度洋海域发生了一次世所罕见的特大海啸。根据专家表示,美国早在40年前就开始秘密实验,企图人为制造地震与海啸,来摧毁敌人的军队。  相似文献   

13.
"人类增强"问题是20世纪末伴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凸显的具有较大伦理争议的社会问题,这种按照人类的欲望越来越多地使用新兴的生物医学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技术改善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将无疑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巨大挑战。其道德和伦理蕴涵必然会影响到今后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的整体道德伦理规范。因此对于"增强"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与挑战需要进一步理性地思考与商讨,从而全方位地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既能达到促进增强技术积极面的发展又能合理预期其潜在的风险性,预防或减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开始研制另一种可怕的武器——纳米武器!美国五角大楼先进武器研发局,与位于亚特兰大市的乔治亚技术研究所,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要加速研制纳米武器,争取在5年内装备美军。纳米武器是何物?它到底有多么可怕?最有资格回答这些问题的,就是乔治亚技术研究所的纳米武器专家贾森·纳德勒。美国《防务周刊》去年5月4日进行了专门报道。  相似文献   

15.
医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棘手的伦理问题。作为医学随机对照试验伦理基础的"临床均势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学研究的内在道德张力,即保护受试者利益的同时亦可促进医学的进步。但此原则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和内在道德困境,其混淆了临床研究伦理和临床医疗伦理。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深层次上其实是人与人的关系,故要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道德原则,就首先要为人与人的关系确立道德原则.通过尝试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诠释和推理,认为"仁"作为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可以推衍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原则.孔子仁学思想对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有其限制.  相似文献   

17.
据悉,最早是前苏联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使用过“思想控制武器”,1991年又出现于莫斯科。这种武器是由能产生光线和一联串语言的计算机组成。它可以根据电脑波分析人的个性,并发出一些潜意识信息来影响一个人或一批人,从而有效地控制其行动。在未来的信息攻击中前景广阔。1995年美国入侵海地,在这场“准信息战”中,美军成功地使用了“思想控制武器”,并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美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本·拉登恐怖分子发动的军事打击,将可能迅速成为自海湾战争以来美国研发的新式武器的检验场。这些新式武器装备的性能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几年中高达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美元的军事开支。据悉,这些新的装备,包括更灵敏的炸弹,更敏感的监视系统和更加尖端的通讯网络。由于目前不清楚它在“反恐怖主  相似文献   

19.
余东 《科学大观园》2009,(13):38-39
美国M2技术有限公司网站上的情况介绍极其简单:“公司总裁兼CEO是简妮特·莫利斯,副总裁兼董事长是克里斯·莫利斯;公司主营业务为非致命性武器研发与部署,为美国海军陆战队、陆军、联邦调查局、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提供非致命性武器的研发支援;为海军陆战队系统司令部、陆军战斗实验室提供非致命性武器的战略企划;为海军陆战队和陆军提供实战的非致命性武器。”  相似文献   

20.
"算法伦理"是计算机科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算法本身的伦理属性以及算法所体现出来的伦理功能。作为计算机伦理的重要内容,算法伦理以人权、社会公正、人类福祉、美德为其价值基础,以算法设计者道德责任的建立、价值敏感性设计以及建立算法使用的法律规范为其主要的建构进路。通过推动算法伦理的实现,有助于使算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