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通常常见的科普图书类型中,或者是介绍科学知识,或者是介绍科学家,或者是介绍科学思想,或者是介绍科学与文化、社会等的关系。但是,即使在专门介绍科学家的传记类著作中,除了科学家一般的生平、经历和科学工作之外,如果涉及他(她)们的个人生活的话,有关爱情的部分也不会很长。因此,如果把一本科学家的情书集作为某种科普书推荐给读者,也许会显得有些不合常规。然而,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例外,也总可以找到一些理由。科学总是由人来完成的,科学家的生活也会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说哪个方面与其科学工作就没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  相似文献   

2.
得与失     
科学家得到了什么 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这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呢?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尔给笔者的信中说得好:"科学意味着献身真理,任何吝啬奉献的做法以及不全力以赴是根本不行的,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因此利学家先有奉献,才有所得.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30年代,特罗菲姆·李森科的虚假研究致使当时的饥荒持续时间进一步延长——这场饥荒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俄罗斯会出现一场边缘运动赞扬他呢?尽管无法十分肯定,但特罗菲姆·李森科(Trofim Lysenko)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杀了更多的人。也有一些可疑的科学成就使成千上万的人生命缩短:炸药、毒气、原子弹,但李森科这位苏联生物学家毫不犹豫地通过虚假的农业研究导致数百万人饿死。几个世纪以来,只有枪炮  相似文献   

4.
<正>钱学森指出:"科学工作先是艺术,后才是科学。"科学家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发现的过程呢?爱因斯坦曾经把"制定中的科学"与"现存的和完成的科学"加以区分,他说:"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但是,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却同人类其他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所以,科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从不同人那里,所得到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把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相区别,他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  相似文献   

5.
<正>"癌基因"浮出水面双联手科坛流芳1969年,美国两位科学家霍布尼和托德罗提出了一种"癌基因学说"。他们认为,细胞的癌变源于从病毒那里获得了"癌基因"。换句话说,"癌基因"并非是细胞本身固有的。一些科学家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癌基因"是细胞基因本身固有的,由于外界因素促使这些基因结构和功能改变而引发癌症。这类科学中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科学家毕晓普和瓦穆斯。他们发现,在正常鸟类细胞中,存在与"劳氏肉瘤  相似文献   

6.
<正>鸟的嗅觉可能会把它们导向危险的虚假大餐。塑料制品漂洋过海,污染全球,最终往往终结在海鸟腹中。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这些鸟为什么会把垃圾错当宝。或许塑料看起来像一顿"盛宴"?不过,很多海鸟都是通过嗅探猎物来寻找食物的。此前还从未有人真正测试过塑料闻起来到底像什么。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一个测试,他们将装有塑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4,(12):65-65
类激素的危害性尚未得到科学上的充分证实,但不少科学家认为,就像当初霍乱的危害性尚未得到科学证实、但约翰·斯诺"未雨绸缪"的建树性工作却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一样,对于类激素问题人类也必须防患于未然。下面,我们就讲一讲约翰·斯诺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研究活动、研究方法、知识体系是掌握科学的三个要素,这也是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联性的主要因素。然而,将这些因素统一起来而成为科学的,正是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家,即科学是科学家与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方法创造新的价值的活动。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是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第二是由科学家所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第三是在科学家共有的价值观,使他们的行为方式合法化这一意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杂志把"双中子星并合"评选为2017年度重大科学突破,是因为科学家对双中子星并合事件进行了多维度的详细观测,这一突破标志着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激动人心的新阶段,展现出潜力无限的未来,同时也是"大科学"研究的绝佳范例。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两个探测器和欧洲"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  相似文献   

10.
杨建邺 《自然杂志》2011,33(5):294-299
本文以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们之间为获科学发现优先权竞争的真实事件,探讨并阐释了科学发现优先权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维护科学家们的权益,激励科学家们的研究热情,加速加快在一个特定领域的科学知识发展,但它也能加剧科学家们相互间的争执,甚至导致个别科学家采取不适当、不合理的方法侵犯他人科学发现优先权。  相似文献   

11.
运用学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国志 《科学通报》1956,1(5):15-15
一绪论运用学是一门比较新的科学。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它可以说是发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大战开始时,英国仅有一支数量很小,但训练得还不坏的空军。为了有效地利用它来作战,他们便召集了各方面的科学家来讨论。他们把他们的本行中的经验和方法,搬来尝试解决那些不属于任何学科的问题。后来美国参战后,便也展开了这一方面的工  相似文献   

12.
Bahm  AJ 王毅 《世界科学》1991,13(1):50-53
问题无问题,便无科学.科学知识产生于对科学问题的解答,而无问题,便无解答,也便无科学知识.然而,是什么使一个问题成为"科学的"呢?任何问题都是科学的吗?不是.既然不是,那么科学的问题具有什么特征呢?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如此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以致要在这个问题上很快达到普遍的一致似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假设,我认为:仅当一个问题至少具有下述三个与可传述性、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相应的特征,它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1.如果一个问题是不可传述的,那么称它为"科  相似文献   

13.
谢雨桐 《世界科学》2014,(10):58-58
<正>伴随着博士后在高校中大量涌现,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他们可能无法从事研究事业。什么时候科学家就不能被叫做科学家了?对很多普通人而言,任何一个核物理或分子遗传学博士都可以被冠以这个称号。对内行人来说,科学家这个称谓只为那些以科学为事业的人而留。科学在于"做",而不仅在于学。对强硬派而言,那些经历过研究生训练后又离开实验室去别处工作的人被认为是迷失了方向,或者是误入歧途。研究生从事的研究之外的工作常常被冠以"替代"职业的标签,这不是巧合。  相似文献   

14.
"基因工程"中分子生物学长足进展的产物,是近代科学的骄傲。一位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讨论会上评论该项技术时,颇有感触地声称:"我相信,科学自从卢瑟夫开始把原子核分离开以来,还没有得到如此大的一步进展……"。有趣的是,在深入研究之后,学者发现,这项所谓"最新成就,尖端技术",竞根本不是什么新鲜货,远在几十亿年之前,生命诞生之初,大自然就已经在卓有成效地进行类似的创造了。有关这方面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例子,还得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说起。大家知道,叶绿体是植物主宰光合作用的胞器;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二者都是真核细胞的胞器,作用十分重要。60年代初期,科学家  相似文献   

15.
(一)国际性是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众所周知,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客观描写和反映。科学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侯,她所研究对象总是我们这个统一的宇宙,总是这个宇宙赖依表现的各种运动规律。因此,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她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其基本内容都是一样的。自然科学的非阶级性和超民族性成了科学国际性的重要内容。正是这种国际性品格,使得科学家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同行,都能用同一种  相似文献   

16.
即使经常在一起的恋人,也未必能真正做到知道对方某一刻在想什么,但借助高科技手段,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千百年来,因为人心难测,所以人们内心深处一直在呼唤:借我一双慧眼吧!而今科学家正在采取科学办法,为人类打造一双"慧眼",让人们不但能读懂他人的内心,还能通过心灵感应,把人们的心"穿一起"。  相似文献   

17.
正一位小说家请一位物理学家解释他的科学突破。诺贝尔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的新书《基本原理:通往实在的十把钥匙》(Fundamentals:Ten Keys to Reality),既是思考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丰富性的方式,也是通过科学"重生"的方式对传统宗教的替代。我受邀为《纽约时报》评论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显然是写给非科学家的。我在为我的小说《爱欲与哀矜》(Lost and Wated)做拓展研究时,养成了为外行阅读物理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生物相容墨水,用于活细菌的3D打印。他们的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科学家们把这材料称为"Flink",意思是多功能的"墨水"。这种墨水是由一种水凝胶和细菌混合而成的,这种水凝胶既能保  相似文献   

19.
对人类来说,返老还童是数千年来就存在的梦想,因为这意味着长生不老。遗憾的是,人类至今没有发现返老还童的方法。然而,科学家对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可以人工调控这些细胞,让它们"返老还童"。用科学的术语来说,可以让这些发育成熟的细胞重新回到胚胎时期的多能干细胞阶段,这个过程也称为"为细胞重新编程"。分别来自英国和日本的两名科学家采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建一 《科学之友》2001,(1):18-19
在世纪之交,科学革命发生的前夜,一个涉及到当今基础科学最前沿的有关"暗物质"与"反物质"问题,成了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的课题。"暗物质"是什么近年来积累的大量观测证据表明,宇宙中有90%以上的物质是不能用现有的仪器直接观测到的,只能通过引力效应等方法间接证明它们的存在.这些神秘的"暗物质"(也称"下落不明的质量")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物质呢?其实,"暗物质"就是比巳知的最小物质结构——原子更深层次的一种微观物质结构,它包括科学家们预言的和已经发现的许多微观物质粒子(如夸克、中微子……).为了便于解释,本文给这一层次的微观粒子选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